2025-05-08
据5月6日央视新闻报道,5月3日傍晚,甘肃敦煌市经历了一场最大风力达到12级的强沙尘暴。当时,有近万名游客滞留在几个景区内,敦煌市立即启动恶劣天气应急预案,与强沙尘暴赛跑。3个小时内,所有滞留游客被安全送回市区。
丝路明珠敦煌是很多人心向往之的旅游胜地,节假日游客众多,在遭遇极端天气时,如何确保游客安全,是一个严峻的挑战。强沙尘突袭,近万名游客滞留景区,从启动预案到完成转运仅用3小时,这份应急答卷令人惊叹,为文旅城市应急管理树立了标杆。
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敦煌的高效处置,首先源于对风险的前瞻性认知。作为典型沙漠气候地区,当地政府没有将风沙天气视为“不可抗力”消极应对,而是构建了“预防—响应—处置”的全链条机制。针对客流高峰,提前储备100辆旅游大巴,优化景区通行路线,甚至将路灯开启时间纳入应急预案,这些细节处的未雨绸缪,为应急响应赢得了宝贵时机。此外,鸣沙山月牙泉景区的万人演唱会疏散经验,通过常态化演练形成的快速响应机制,让景区在极端天气下依然能保持“肌肉记忆”,上演了从预警发布到闭园通知仅用时5分钟的惊人速度。
在这场应急大考中,“以游客为中心”的理念贯穿始终。面对“人员分散、天色渐暗、交通受阻”的三重困境,当地公交系统投入140余车次运力,政府启用14辆公务车,动员15辆私家车参与转运,构建起“公车打头、社会车辆补充、景区观光车兜底”的运输网络。气象部门精准预警、文旅部门实时调度、交警部门全程护航、住建部门照亮归途……“全城总动员”之下,这场高效应急处置,为其他地区应对极端天气和旅游突发事件提供了参考范式。
文旅发展从来不是单纯的资源比拼,更是应急能力的较量、服务意识的考验。安全这根弦更要时刻紧绷,否则就可能“一失万无”。夏季来临,强对流极端天气、山体滑坡等地质灾害发生概率显著增大,每个旅游城市都应将“安全底线”“游客至上”刻进日常思维和治理基因里。唯其如此,才能在防灾减灾工作中交出令人满意的答卷。(瞭新社)
特别声明:本站转载或引用之图文若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与本站联系,本站将及时更正、删除。版权问题及网站合作, 请通过瞭望新时代邮箱联系:lwxsd@liaowangh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