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

“AI+政务”驶入快车道,如何应对风险挑战

2025-04-23   

今年以来,深圳、杭州、苏州等多地政府单位宣布接入DeepSeek(深度求索)大模型,推动AI在政务领域的应用,“AI+政务”引发关注。

“AI逐渐嵌入政务办公、城市治理、民生服务及辅助决策等场景。”快思慢想研究院院长田丰表示,“AI+政务”可以提升决策效率。例如,湖北利川通过DeepSeek大模型与OA(办公自动化)系统的深度融合,实现了政策文件秒级检索、公文格式自动修正等功能,大幅提升机关办文效率。

“AI+政务”还可以助力精准环境管控,借助多模态大模型,结合卫星遥感、无人机监控和公共车辆摄像头等,实现对城市空间的感知分析,用于环保卫生、垃圾监管、用地冲突处理等。

不过,“AI+政务”领域也存在一些问题。联通数字科技有限公司首席技术官杨海明坦言,目前,“一窝蜂”应用AI的问题较严重,“为了用AI而用AI”的现象较普遍。例如有些部门仅接入满血版DeepSeek大模型后就宣布完成智能化工作,而对大模型后续能力提升、应用场景深入等都未作认真考量。田丰也直言,由于缺乏长期战略规划,“运动式”推进AI的现象也存在。一些部门缺乏持续运营“AI+政务”产品的能力。

一些政府部门采集的数据质量不高、更新不够及时。还有些采集的数据多以自身为中心,未从市场需求出发,也没有根据市场需求挖掘数据价值,导致不少数据闲置、浪费。田丰举例说,交通事故现场数据对智能驾驶企业很有价值,但这类数据通常仅掌握在政府部门手中,较少反哺相关企业。与此同时,这些数据会被定期清理,导致数据资产未能发挥高价值。

田丰建议,政府单位制定涵盖“AI+政务”应用的长期战略,明确具体行动计划,确保政策有效落实。同时,设立类似首席AI官的职位,发挥青年创新人才作用,提升公务员AI素养。杨海明建议坚持问题导向和需求导向。一方面,聚焦实际问题,形成“AI+政务”应用的有效闭环;另一方面,聚焦实际需求,对政府侧效率和百姓侧需求进行深入研究,找到下一步发展方向。

针对数据难题,杨海明建议,由国家或开源社区建设一些标准数据集作为基础,从技术层面对意识形态进行把关,“要像给学生提供规范教材一样,给AI提供规范的高质量数据。”

提及数据基础设施建设,田丰建议整合算力、网络和能源等基础设施资源,以市或多城市为单位构建AI算力中心和数据平台,实现数据基础设施资源的共享与高效利用。

“推动AI应用于政务时,可以先从高频、低风险系统试点,再向中低频、高风险系统迭代,建立赛马机制,并推动经验分享与复制。”田丰强调,“要鼓励创新、包容试错。”

杨海明强调,从隐私安全到伦理风险,从敏感数据泄露再到大模型幻觉导致错误判断等,这些潜在风险也是AI用于政务时必须考量的问题。(瞭新社)

编辑:何川宁 责任编辑:苏穗越

来源:科技日报

特别声明:本站转载或引用之图文若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与本站联系,本站将及时更正、删除。版权问题及网站合作, 请通过瞭望新时代邮箱联系:lwxsd@liaowanghn.com

推荐阅读 换一换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