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

智慧平台帮你读懂中华古籍

2025-04-23   

记者22日从国家图书馆获悉,中华古籍智慧化服务平台(以下简称“平台”)23日上线试运行。国家图书馆信息技术部副主任甘蒂介绍,平台汇聚国家图书馆和全国公共图书馆的珍贵古籍资源,将人工智能(AI)技术运用在古籍文字识别、自动标点、命名实体识别、知识图谱构建等方面,为社会公众、古籍学界及科研人员提供智能化、个性化古籍阅读服务。

当读者在平台上打开一本《昌黎先生集》,页面中央是古色古香的古籍影像图片,左侧是目录栏,右侧是主要的功能区,展示了图片识别后生成的文本。当鼠标点击右侧的“句读”按钮,文本就自动加上了标点。当鼠标轻点“译”字按钮,文本下方就生成了白话译文。知识标注功能则用不同颜色,对文字中涉及的人物、地点、时间、职官、著作等进行标注处理,帮助读者快速定位和理解古籍中的关键信息。平台还为读者提供了字典查询、古今地名、纪年转换等工具,辅助读者学习利用古籍。

“无论是自动句读、文白翻译还是知识标引,这些功能都由AI技术完成。通过不断的模型训练、调优,大模型对古籍文本的理解和分析能力大大增强。”国家图书馆信息技术部数字资源发布与应用管理组工程师夏恩赏说,平台还为用户配备了AI智能助手。

特色专题服务也是平台一大亮点。夏恩赏介绍,平台汇集了“古籍里的黄河”“百部经典”“山海经”等特色专题,通过生动、立体的方式,展现古籍中蕴含的文化风貌。“比如,‘古籍里的黄河’专题整合了黄河沿岸地方志、碑帖、舆图、谕旨奏章等多种古籍资源,关联了国家图书馆公开课等音视频资源,通过黄河流域图、知识图谱等多种方式,将典籍以生动形式转化为触手可及的知识内容,为我们展示古籍中的黄河风貌。”夏恩赏说。

据介绍,平台采取共建共享的资源建设方式,在全国智慧图书馆体系框架下,国家图书馆和各地公共图书馆及古籍存藏单位按照统一的标准开展资源加工。截至目前,平台已汇聚发布国家图书馆及各地珍贵古籍资源1万余种、10万余册,涵盖经、史、子、集多个类目,并提供各省古籍专题资源链接,为广大用户提供更为丰富多样的古籍阅读服务。

记者了解到,下一步,平台将推出小程序,在移动端为读者提供AI识图、文白翻译、提问式检索等功能,方便读者通过手机阅读古籍。未来,平台还将推出古籍整理与众包模块,吸引更多读者参与古籍数字化整理与开发,不断实现古籍智慧化服务升级与创新。(瞭新社)

编辑:何川宁 责任编辑:苏穗越

来源:科技日报

特别声明:本站转载或引用之图文若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与本站联系,本站将及时更正、删除。版权问题及网站合作, 请通过瞭望新时代邮箱联系:lwxsd@liaowanghn.com

推荐阅读 换一换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