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04-10
长期以来,以“三雕一彩一绣”为代表的广州工艺美术技艺声名远扬,在对外经贸与文化交流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体现了广州“千年商都”的风范和深厚的历史底蕴。
而广州玉雕是广州工艺美术这顶“皇冠”上一颗璀璨的明珠,历经时间的磨炼,广州玉雕技艺不断延续和发展,无数优秀匠人涌现。其中,广东省工艺美术大师、广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广州玉雕代表性传承人刘庆峰从事雕刻行业超过30年。每件自他手中诞生的作品,一雕一琢都凝聚了他的巧思和感悟。
广州玉雕非遗传承人刘庆峰
一、坚持初心,磨炼雕刻手艺30载
唐宋年间,福建莆田的木雕技艺便已兴起,此后莆田更成为了我国“四大名雕”产地之一。人们走在莆田的街头巷尾,目之所及,房屋庙宇多用木雕作为装饰,蕴含浓烈的地域文化色彩。
在莆田出生和长大的刘庆峰,自幼便受到了木雕艺术的熏陶。“莆田的木雕产业十分兴旺发达,我家中老宅便多用木雕进行装饰;村中庙宇里的木雕、壁画和彩绘等,都给儿时的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他回忆道,“此外,我母亲身怀刺绣的好手艺,而我父亲也有一定的艺术天赋,他无师自通地学会了绘画并时常为我母亲绘就刺绣图样,后来他更是以浇筑青铜器为生……在不知不觉中,我对工艺美术的了解越来越深。”
1991年,18岁的刘庆峰选择进入莆田的一家工艺厂学习木雕。“木雕技艺在莆田非常兴旺,但当时木雕更多还是作为一门谋生的手艺,而非如今的艺术门类,所以我入行时只是想要学好一门手艺来谋生。”
民间手艺人的教学方式多为手把手教学,学徒通过模仿师傅的作品来学习木雕技艺。刘庆峰回忆道,“通过不断模仿和训练,我掌握了雕刻的基本技巧。虽然方式笨拙,但如今看来,我认为这个过程非常有必要,能不断夯实新手的雕刻基础。”
入行五、六年后,刘庆峰对木雕的看法发生了改变、对技艺的理解越来越深刻,这时他迎来了事业上的第一个转折点。“我发觉想要在这个行业长远地走下去,就不能总是模仿别人的作品,一定要有自己的特色和亮点。于是我开始思考,如何让作品富有生命力和深厚内涵。此后我不断探索、兼收并蓄,逐渐形成了自己的艺术风格。”
青年时期的刘庆峰
2000年,已在木雕行业沉淀了近10年的刘庆峰决定走出莆田,看看更广阔的世界。“随着机械化生产的兴起,手工木雕艺人十分容易被取代。而广州市荔湾区华林玉器街是传统的珠宝、玉器及饰品交易集散地,所以我想在这里寻找机遇。”在此,他正式接触到了玉雕。
虽然同为雕刻技艺,但木雕与玉雕在创作方式、雕刻手法、工具、原材料、市场需求等方面都有较大区别。刘庆峰解释道,“在创作方式方面,木雕匠人一般是先根据创作想法和主题进行设计再寻找合适的材料进行雕刻,而由于玉石的唯一性,玉雕匠人往往需要根据材料的颜色、形状、瑕疵的位置和走向等进行设计,之后再进行雕刻;在雕刻手法方面,木雕匠人多用工具对木料进行大块的切割,而玉雕匠人则主要用砣机等工具对玉料进行一点点的磨削。”
玉雕工具
因此在刚接触玉雕时,刘庆峰也经历过“转变”带来的困扰。但他凭借着多年积累下来的雕刻技术与创作功底,很快便适应了玉雕的创作方式,并将更多的新想法融入到创作中。
经过十余年的积累,刘庆峰于2013年开设了自己的玉雕工作室。以此为契机,他加入了广州市工艺美术协会,并遇到了对他职业生涯影响深远的恩师——广州玉雕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尹志强。据介绍,尹志强于1976年进入广州南方玉雕厂从事玉器设计及雕刻,在玉雕行业深耕近50年,了解传统及现代玉雕完整的工艺流程,熟练掌握传统和现代的玉雕机械和技术。
尹志强(右)与刘庆峰(左)进行收徒仪式
刘庆峰回忆道,“加入协会以后,尹老师时常和我们这些后辈分享经验、交流技术要点,让我们进一步了解行业动态及技术的变化,我的技艺得到了迅速的提升。”2021年,刘庆峰及一众玉雕行业的后起之秀正式拜尹志强为师。“除了技术之外,师傅在做人做事方面也给我带来了深远的影响。”他表示,“师傅多年来一直非常从容淡定、自信、永葆匠心精神,几十年如一日坚持磨炼手艺,没有被大环境所影响。有时我也会被大环境所动摇,但每次想到师傅,便更加坚定信念、沉下心来脚踏实地苦练技艺。
二、因材施艺,展现玉石艺术之美
广州玉雕是流传于广东广州的一种民间雕刻工艺,其历史可追溯到4000至5000年前。刘庆峰介绍,在广州飞鹅岭新石器时代遗址中,便有玉环的存在;在南越王墓中出土了玉璧、玉盒、玉印、玉角杯等一百三十多种“汉玉中的稀世之宝”,说明广州玉雕工艺在西汉就达到了相当高的水平;到了清代道光年间,广州玉雕行业十分兴盛,更出现了行业组织。
随着玉雕技艺不断的传承与发展,它大致可分为南、北两派。北派玉雕深受宫廷及中原文化的影响,其作品风格大气庄重、雍容华贵、厚重浑朴,多以山子、花鸟、人物等为主要题材;而南派玉雕受中外文化交流及开放的社会风气影响,其作品风格细腻巧妙、构思新颖,并且技艺多变、吸收了各种雕刻技艺的长处,融合了镂雕、链雕、多层套雕等多种技法。
比如,广州玉雕匠人以牙雕的“鬼工球”为灵感,利用产自广东茂名信宜、质地较软的南方玉为材料,运用镂空雕的手法,创作出大球套小球、内外多层、层层可转动自如的玉雕套球,充分体现了岭南文化的特点。“此外,部分玉雕作品也吸收融合了木雕、寿山石雕等技艺的特点。”他补充道。
整体而言,玉雕创作分为四个阶段——选料、设计、琢玉、抛光。刘庆峰介绍,因为每块玉料都被大自然赋予了不同的痕迹、纹路与色泽,所以选料和设计是玉雕创作的难点。而玉雕匠人能巧妙运用玉料上天然的颜色和光泽,结合玉料颜色分布、走向等特点,采用多种合适的设计布局和雕刻手法来进行创作,使得作品更富有美感和艺术性,这便是“巧色”雕刻。他认为,“巧色是玉雕区别于其它雕刻技艺最关键的工艺”。
刘庆峰玉雕作品《佛法无边》
刘庆峰的作品《海上明月共潮生》便是其充分体现巧色雕刻技法的得意之作。他回忆道,“当时我手边有一块黄龙玉的料子,料子上的颜色分布十分规律——主体是一整片黄色,黄色中间点缀着深色的草样纹理和点点红色;黄色之上是一条红色的色带,红色的旁边是淡淡的青色。后来,我通过草样纹理联想到了海草和海水,便将其与张若虚《春江花月夜》中‘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的意境结合起来,使其在玉石上具象化。”
于是,这件作品便呈现了一名自海中而来、与明月相互映衬的少女形象。玉料上的红色部分被雕刻为少女的头、秀发和手,黄色部分则成为了“她”的披风,草样纹理和点点红色分别是“披风”上的水草和小鱼,淡灰色的部分则被雕刻为海底宫殿和一轮明月。他利用玉料上不同颜色,将夜色、海水、明月巧妙地结合在一起,该作品在2013年举行的中国(深圳)国际文化产业博览交易会上,一举获得了“中国工艺美术文化创意奖”金奖。
刘庆峰玉雕作品《海上明月共潮生》
如今,巧色雕刻成为了刘庆峰创作之路上的主攻方向。“玉雕的雕刻技艺本身不难掌握,但手艺人要‘读懂’材料,并且将技艺和创意融入创作中,因材施艺、使其相辅相成,这绝非易事。”
在玉雕创作的题材选择上,刘庆峰更倾向于传统人物、故事的刻画。“传统题材是我国的文化精髓,立足于传统题材的挖掘并不是简单的复制,更应该博采众长、融汇古今、纵观东西,使传统题材和新时代审美相结合,表现出传统题材更好的新面貌。在我创作的传统人物、故事的玉雕作品中,往往能看到许多新的技法与元素。”他进一步解释道,“这要求我们要耐得住寂寞、沉下心来,不急不躁、心无旁骛地坚持创作。同时,我们也要不断学习,使得作品更具多样性和现实意义。”
如今,玉雕业界对于评判匠人技艺高低有着两种不同的声音:其一是好匠人必须使用昂贵的材料进行创作,二者相互成就;其二是材料不必昂贵,只要匠人能利用好材料的特点并创作出有艺术性的作品即可。刘庆峰认为,“匠人的精力有限,经营和技艺往往不能兼得,想要专注手艺,便只能舍弃其它东西。由此,只要将自己的理念和创意融入到作品中,展现匠人的情感和内涵,便没有辜负这门技艺。”这也是如今他不断为之努力和奋斗的追求。
三、与玉石对话,在传承中创新
面对玉雕技艺的传承,刘庆峰坦言,“如今的年轻人有更多的发展机遇和就业选择,而传统技艺需要长年累月的沉淀和打磨。因此,部分传统工艺美术门类出现了断代的现象。”但这并未影响他对传承广州玉雕技艺的信心和决心。
“广州玉雕经过数千年的发展,至今技艺一直没有中断过。所谓的高峰期和低谷期,更多是针对玉器市场而言的,影响的是从业人员的数量。如今,不仅玉雕行业的从业者在努力,而且国家也大力推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和保护。业内不断有玉雕新人加入,取得了令人满意的成果。”
多年来,刘庆峰先后培养了60余名徒弟,其中有5人获得高级工艺美术师职称、1人获得高级技师资格、1人获“广州市工艺美术大师”称号。同时,他积极探索多样化的传承方式,一方面,通过工作室招收玉雕学徒,并在日常的工作和创作中言传身教,培养行业新人;另一方面,积极与华南理工大学广州学院(后更名为广州城市理工学院)、广州市轻工技师学院、佛山市南海区桂城职业技术学校等院校进行合作,对相关专业的学生进行玉雕的实操教学,并将其工作室作为玉雕实习实践基地,进一步夯实高校学生的雕刻技术。
刘庆峰进行玉雕实操教学
刘庆峰表示,“虽然目前非遗传承人与高校合作共同培养玉雕人才的模式仍处于试点阶段,但我认为未来它会成为主流。因为相关专业学生在入学前便拥有一定的美术基础,经过高校老师传授工艺美术的理论知识,再由玉雕艺人培养他们的动手能力,相比起传统的言传身教模式,这种模式更具系统性,也能够更好地培养全方位的人才。”
他还积极推动“非遗进校园”,在院校举行玉雕知识讲座,从合理用料、玉雕设计思路与方法、行业发展趋势等多个方面,进一步拓展高校学子对玉雕的兴趣与了解,为培养高素质的艺术人才打下基础。
此外,在国家促进非遗保护和传承的有力举措下,刘庆峰得以参加了许多非遗传承人交流活动,他表示,“我认为手艺人需要不断‘走出去’,这有利于非遗技艺进一步跨界、跨地域传承。”
受此触动,刘庆峰也积极探索不同非遗技艺之间的结合,取得了不俗的成果。“玉石与木材的结合是十分和谐的,因此业内很早就把玉雕与木雕相结合来创作作品,我创作了许多此类的作品。并且,我用大漆将花纹绘制在玉镯上,两者碰撞的效果也比较成功。另外,我也尝试将玉雕与刺绣、丝绸相结合,比如我曾创作了几只玉蚕,将其放置在刺绣的布面上,打造出立体的‘春蚕吐丝’的画面。”他表示,不同的技艺相互碰撞,能够迸发出令人耳目一新的效果,赋予作品新的生命力和活力。
大漆与玉镯相结合的作品
展望未来,刘庆峰仍干劲十足,“一方面,我将继续主攻巧色雕刻,不断与时俱进和创新,创作出更多的作品;另一方面,我会继续做好玉雕教学和非遗传承方面的工作,尽量培养和调动年轻人的积极性,让他们看到玉雕的魅力和美好未来,让玉雕行业永葆生命力。”
他表示,“在玉雕的世界里,我只是一名手艺人、一名玉雕匠人。我时刻谨记我肩负的传承广州玉雕技艺的责任,让更多人感受到非遗技艺的魅力,为中华传统文化的传播注入新的活力和强劲动力。”(瞭新社)
特别声明:本站转载或引用之图文若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与本站联系,本站将及时更正、删除。版权问题及网站合作, 请通过瞭望新时代邮箱联系:lwxsd@liaowangh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