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

瞭新社报道|在中国成就更好的自我——对话美国来华留学生梅丽

2025-03-28   

在全球化的今天,文化交流与融合是不可逆转的历史潮流,也是各国共同发展、促进人类相互理解与包容的必由之路。梅丽(Élysia)的故事正是这一时代潮流的生动体现。她的经历既是一个关于跨文化适应,如何在多元文化中找到自我、实现自我价值的故事,更是国际文化碰撞与交融结出的美丽果实。从芝加哥到北京、再到粤港澳大湾区,从青年志愿者到立志深耕教育,梅丽以开放的心态和不懈的努力稳稳地走在一条通向光明与希望的人生之路上。

美国来华留学生梅丽(Élysia

从美国到中国的文化“初见”

梅丽出生于美国芝加哥,一个文化多元的国际都市。在这里,梅丽自小就接触了来自世界各地的人和事。她不仅有几位中国好友,会说一些中文词语,还懂得如何使用筷子。但最终促使她与中国结下深厚缘分的,是她那位热爱东亚文化,尤其是中国文化的母亲。

梅丽回忆道,在她的孩提时代,每逢夏天总会跟祖父母待在一起,而母亲则会到中国旅行,“她特别喜欢杭州”。梅丽的母亲获得法学学位不久后,中国政法大学便邀请她参与一个与国际法相关的研究项目。出于对中国文化的喜爱和对在华生活的美好回忆与留恋,她决定带着孩子一起来到中国定居。

于是,9岁的梅丽刚上完小学四年级后,便随着母亲来到了北京,并很快地融入了当地的生活。她游遍了长城、故宫、天安门等有着深厚历史底蕴的地方,沉浸在几千年的文化熏陶中;她还很喜欢中国菜肴的味道,尤其喜欢吃辣;她也碰到很多友好善良的中国人,开心地与他们留下一张张合影;她喜欢北方人直接爽快的性格,笑称“我在美国也是‘北方人’。”

梅丽(二排左三)的小学毕业照

在北京开心融洽的生活一方面给梅丽留下了珍贵美好的记忆,另一方面也让她在搬到广东珠海念初一时感受到了很大的“文化冲击”。已经说得一口流利普通话的梅丽不时被粤语或者带有南方口音的普通话给难住,她还发现从前在北方学会的中文词语在南方有着完全不一样的表达方式。但在老师、朋友的帮助和自己的努力下,梅丽不仅找到了适应的方法,还在这种南北差异中形成了看待世界的新角度。

“我们搬到了一个与北京截然不同的地方,并看到了中华文化的不同侧面,从而更深入地了解了中国。”梅丽告诉瞭新社记者,中国是一个大国,这代表着她拥有区域的多样性。在另一种与本国文化如此迥异的文化环境中长大,能帮助自己看到了两个和而不同的世界。站在两个世界的桥梁上,“是一件很酷的事情。”“在中国成长和生活,成就了我人生中更好的一面。”梅丽说。

从书屋志愿者到教育工作者

目前,梅丽就读于广东外语外贸大学的汉语教学和国际教育专业。她认为,汉语是一门非常有魅力的语言,希望自己能进行深度学习并帮助自己更好地开展教学事业。她还对书法、国画等中国文化非常感兴趣,积极参与了很多相关的课程。

梅丽(右一)在国画课堂上

而让她对教育产生兴趣的契机,是2016在牛津书馆的志愿经历。在母亲的鼓励下,梅丽报名并通过了面试,像一位专业的图书管理员一样管理书籍的借阅。但很快,书屋管理员在梅丽身上发现了优秀的沟通能力和强烈的亲和力,便安排她每周和小孩子们开展一次活动,和他们一起做手工艺品,鼓励他们阅读并用英语交流。

和大多数的青少年一样,当时的梅丽对“教育”这件事并没有十足的把握和兴趣。然而,随着和孩子们相处的时间越长,梅丽越来越发现这份工作的意义所在。“也许每周的活动不一定能按照我的计划进行,但我真的很开心能看到孩子们对手工艺课感兴趣,并真正学习到一些东西。这给我带来了莫大的快乐。”梅丽解释道,人们长大后,总会对身边的一切感到理所当然,但孩子的童真和好奇心能让她凡事“退一步看”,重新审视周遭的事物并再次欣赏它们价值。自此以后,梅丽也爱上了志愿工作,在搬到珠海不久后便加入了一家专门为弃儿和孤儿服务的慈善机构。到目前为止,23岁的她已经参与了7年的志愿服务。“志愿者工作一直让我感到兴奋,它让我在获得新的生活体验的同时,也让我渐渐爱上了这件充满社会意义的事。

在珠海期间,梅丽还遇到了她在教育领域的“引路人”——伊娃老师。伊娃老师来自美国加州,是一名教育工作者,在珠海已经生活了二三十年了。每次见面,伊娃老师总会给梅丽带一些教育类的书籍,跟梅丽讲述她的教育经验,与梅丽一起讨论不同的教育方式和理念。这些真诚的互动成就了一段跨越年纪的友谊,也让梅丽成长为一个更有耐心的人,并坚定了她对发展教育事业的决心。

本科毕业后,梅丽打算继续攻读硕士学位,并希望在将来能成为一名老师。“教育能为每个人的生活做好准备,它帮助你思考、形成批判性思维,并教会你如何正确的看待事物。”梅丽表示,“我真的很喜欢教育,并认为这是一份很重要的事业。”

从大湾区走向未来

9岁踏上神州大地后,梅丽已经在中国度过了将近14个春秋,也目睹了中国的跨越式发展。干净整洁的城市、四通八达的高铁、便民为民的基础设施、便捷的移动支付……这些都给梅丽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变化实在是太大了”。

去年10月底,梅丽参加了为期3天的“感知中国·韶关‘百千万工程’”游学活动,与来自俄罗斯、格鲁吉亚、孟加拉、巴基斯坦等33个国家的60多名国际留学生来到了粤北名城韶关,深入了解中国地方文化,领略中国乡村振兴的新面貌。在参观韶关市翁源县现代农业产业园时,梅丽亲眼看到全自动喷灌系统、一体化自动控制、物联网远程监控等高新技术在农业中的运用,使得兰花种植管理实现了标准化、工厂化、数字化。“我知道兰花是特别需要精心培育、呵护的品种”,梅丽说道,“所以当我看到这里的科研实验室、工业化程度,并了解到科学技术竟然给兰花带来如此大规模的种植时,真的觉得很‘酷’。”她还补充道,“通过政策支持实现产业振兴来让当地人民增收致富,这是一件很棒的事情。”

梅丽(中)与多国留学生参与“感知中国·韶关‘百千万工程’”游学活动

20181024日上午9时,港珠澳大桥正式开通运营。这座连接中国香港广东珠海中国澳门大桥因其超大的建筑规模、空前的施工难度和顶尖的建造技术而闻名世界。而梅丽就住在离港珠澳大桥仅需12分钟车程的北山。“这让我的生活与国际化的香港、澳门深度交织在一起,非常有趣。这座24小时运营的大桥还能抵达香港国际机场附近,真的非常便利。”她还表示,大湾区拥有完备的交通设施,来自香港、澳门、广州、深圳、珠海等地的人们随时都可以在区域内任何地方相见,这不仅拉近了人与人之间的距离,也为市民和城市创造了更多发展机会。

港珠澳大桥

在梅丽看来,中国的发展日新月异,很多城市越来越国际化并在前沿行业拥有极大优势和发展机会,对外国人才的引进政策也非常吸引,同时,“中文无疑是一门受到越来越广泛应用的语言”。因此,她非常推荐来自世界各地的有志青年来华发展。

梅丽(右)参与国际文化节演出

“中国就像我第二个家。我很感激在中国的经历,它为我拓宽了新的视野,打开了新的世界。”未来,梅丽打算抓住粤港澳大湾区的发展机遇,留在这里创造自己的人生。不仅如此,中国地大物博、交通便利,她亦将继续行走在神州大地上,结交更多新朋友,深度探索中国的历史文化之韵。她还期待国际青年们可以通过社交媒体或亲身来中国走一走、看一看,来一趟独特的文化体验之旅,了解美丽的真实的中国,打破国与国之间的界限,营造人与人之间更紧密的连结,共同创造一个更和谐包容的美好世界。

/陈欣妍

/陶一苇、易春燕、受访者供图、网络

编辑:林柏丹 责任编辑:李懿

来源:瞭新社

特别声明:本站转载或引用之图文若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与本站联系,本站将及时更正、删除。版权问题及网站合作, 请通过瞭望新时代邮箱联系:lwxsd@liaowanghn.com

推荐阅读 换一换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