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库

“AI+短剧”面临爆发,导向要引领技术

2025-02-21   

DeepSeek的横空出世,让不少人看到了AI应用的前景;而《哪吒之魔童闹海》的爆火也带动了影视市场急剧升温。两条看似风马牛不相及的赛道,却正为“AI+短剧”创造了一个绝佳的窗口期。

近期“AI+短剧”行业动作频频:春节前夕,央视推出AI贺岁微短剧《美猴王》;前不久,红果科技“首部工业级AI短剧”亮相;日前,昆仑万维面向AI短剧创作的SkyReels系列模型发布并宣布开源。这都标志着AI短剧创作在作品成熟度和技术发展两方面都取得了显著进展,一场由生成式AI驱动的影像革命,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重构整个内容产业。它不仅打破了传统影视制作的技术壁垒,更预示着算法主导的文化生产新时代或将加速到来。

自从去年Sora问世,随后Pika、Runway、可灵等生成式AI视频创作工具层出不穷,基本勾勒出了一个清晰的发展方向。笔者也尝试成立了个人工作室,利用上述工具协同开发原创AI短剧,明显能感受到作品质量随着工具的迭代不断提高。但这些工具也都存在生成时长短、角色一致性无法保证等共性问题。而如今,新的工具正在不断弥补这些“短板”,更高质量的生成式AI视频作品指日可待。

传统影视制作如同一台精密运转的工业机器,从剧本创作到后期特效,每个环节都需要专业团队数月乃至数年的打磨。AI为这一领域带来了成本结构的巨大变革。无论在制作成本还是制作周期上,都实现了数量级的压缩。这一改变也直接导致了创作者生态的根本性转变,传统的编剧—导演—演员的线性协作,演化为“算法+创意策划”的新型结构。同时,AI工具的加入直接拉动产能快速提升,这将重塑内容市场的供给结构。中小制作团队甚至个人创作者都能够以极低门槛参与生产,影视创作的基本单位被重新定义,距离“创意即生产力”的目标越来越近。

DeepSeek的开源为中国AI带了个好头。开源是一个技术领域健康发展的有力推动,不仅会加速技术的传播和应用,还会为建立行业标准奠定基础。通过开源,大量开发者可以进行二次开发,按各自的构思和需求不断优化和拓展功能,裂变出更多的AI工具,同时又能对开源者形成深度研发的有效反馈。SkyReels的开源也是一样的思路。开源策略虽不能像闭源那样在短时间内收回研发成本,但却能快速孵化培育出以开源者为核心的行业生态和产业链,对于做大做强整个产业是非常有效的战略。短期来看,它将直接促成AI+短剧的爆发式增长;长远来看,还将催生大量工具的创生和产业链上下游的延伸,将来或许会从短剧到长剧,进而改变整个电影产业的格局。

工具越来越成熟,创作效率指数级增长,内容导向就成了创造发展的关键。首先,文化符号经历算法化重生后,传统文化的视觉元素与赛博朋克等现代美学流派必然在AI短剧中碰撞融合,生成既熟悉又陌生的文化意象。这种算法驱动的文化杂交,会催生出超越想象边界的新型艺术语言,文化界限或将在数字熔炉中消弭。不同代际、群体的观众在内容偏好上的差异甚至审美分裂,会塑造出多元并行的内容市场。如何在内容多样化中避免内容导向的撕裂和歧途,就成为值得思考和关注的问题。

其次,生成式AI的发展壮大会解构既定的叙事权威,挑战系统性的审美范式。当用户仅凭提示词就能够生成专业级影像内容时,文化生产的权重结构会发生根本转移。“00后”创作者在目前的AI创作者群体中占绝对多数,他们早已习惯于通过混剪经典IP、重写文化符号创造出各种新型叙事作品。《西游记》《山海经》《红楼梦》……这些传统文化典籍任意一部都可能衍生出数不尽的改编。所以,一方面要针对部分乌合内容和无脑爽剧制定明确的监管体系,防止劣币驱逐良币;另一方面要建强主流平台的生产能力,用更大规模的生产、更多优质产品的供应守住主流阵地。

站在技术爆炸的临界点,AI短剧的勃发不仅是工具革新,更是文化生产关系的革命性重构。这场变革带来的不仅是生产效率的跃升,更是人类表达方式的拓展。未来的文化版图中,算法与创意的共生、技术与人文的融合,将书写出超越想象的叙事篇章。但如何在技术洪流中守护创作精神的灵魂,坚持有责任、有担当的优质内容导向,将成为所有从业者必须面对的大命题。(瞭新社)

(作者:瞬雨,技术经济观察家)

编辑:洛宇 责任编辑:佳佳

来源:环球时报

特别声明:本站转载或引用之图文若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与本站联系,本站将及时更正、删除。版权问题及网站合作, 请通过瞭望新时代邮箱联系:lwxsd@liaowanghn.com

推荐阅读 换一换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