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湾区

大紫荆勋章获得者李焯芬:做中华文化的“老义工”

2025-02-18   

80岁的李焯芬缓步行走在港大校园。多年来,只要人在香港,他坚持每天必到港大文学院的饶宗颐学术馆转一转。

2024年7月,为表彰李焯芬多年来在中华文化传承等领域的卓越贡献,香港特区政府授予他授勋及嘉奖制度下的最高荣誉——大紫荆勋章。他说,我就是个文化“老义工”,此生能为中华文化做点事,幸甚。

他曾任香港大学副校长、香港珠海学院校长,担任过香港中华文化促进中心理事会主席、香港大学饶宗颐学术馆馆长、中国文化研究院理事会主席、香港故宫文化博物馆董事局副主席等文化相关的社会职务。事实上,李焯芬毕业于港大土木工程系,是中国工程院院士,参加过包括三峡工程在内的多项大型水利枢纽工程的论证建设,是货真价实的“硬核”专家。

“打书钉”少年的报国梦

李焯芬成长于20世纪五六十年代的香港,从小爱好文学。每天放学后,他就跑到附近的书店去“打书钉”(指在书店长时间翻阅书籍),读了很多中国文学和历史书籍,了解到在苦难深重的旧中国,很多农村的贫苦和灾荒都与水利薄弱有关。

“我国以农业立国,水利可以说是农业的命脉。”从那时起,少年李焯芬立志投身江河治理,将水利工程建设作为自己毕生的事业追求。

中学毕业后,他报考港大土木工程专业,获硕士学位后赴加拿大继续深造,博士毕业后留在当地电力公司任职。返回母校香港大学任教后,他常赶往内地,多年来参与长江三峡、二滩及李家峡等多项水利枢纽工程的论证建设,迄今未曾停下。

记者在香港见到李焯芬时,他穿着布鞋,手里多了根拐杖。他说,上个月到长江上游水利工程跑工地时,一天走一两万步,脚受伤了。

身为一名科学工作者,业余时间他依然爱好阅读人文书籍。他说:“科技能造福我们的物质生活,文化则能滋养心灵,提升人的精神品质。”

在异国求学和工作时,他发现,在多元文化的环境中,来自世界不同国家的年轻人都非常珍视自己的传统文化。相比之下,一些香港同学却对祖国的山川风物、历史文化不甚了解。后来回到港大任教,他更深切感到,通过历史文化教育让学生了解祖国,对于培养香港年轻一代的家国情怀,至关重要。

回首当年,正是在文学作品的引路下,他开启了对学业和事业的选择。“从那时起,我便深信,文化的力量是无穷的。”

结缘饶宗颐

站在古色古香的饶宗颐学术馆里,对着满屋珍藏,李焯芬如数家珍。

2003年,国学大师饶宗颐把自己多年积累的数万册珍贵藏书和近二百件个人书画作品,无偿捐赠给香港大学,饶宗颐学术馆由此成立。时任港大副校长的李焯芬担任馆长,迄今已20多年。

李焯芬介绍,该馆主要从事相关学术研究,出版研究成果及专题报告,并积极推动海内外的研究与交流。他认为,广义上说,饶学研究正是对中国历史和文化的研究。

记者看到,饶宗颐唐人白描画作展正在展厅内举办。李焯芬告诉记者,这些年仅饶老的书画艺术展就在海内外举办过逾百场。

馆内的“选堂文库”,则是一个供研究型读者使用的小型图书馆,常年恒温恒湿,藏有珍贵古籍和饶老书画作品。李焯芬拿出一本古琴谱,“这是一位黎巴嫩汉学家送给饶老的,已有好几百年历史”。

饶老对中华文化的热爱、专注与强烈的使命感,让身边人印象深刻。“他常年工作到深夜,八九十岁依然如此,有时和朋友吃着饭,会突然要来纸笔写下点什么。原来那是他苦苦思考的某个学术难题,突然来了灵感,便马上记下来。”李焯芬说。

李焯芬记得,十多年前,饶老曾把21世纪中国与文艺复兴时期的欧洲进行对比研究,认为当今中国正处在一个中华文明复兴、腾飞并与世界文明互鉴共融的时代。

“饶老希望我们能把学术馆建成香港一个推动文明对话、促进文化交流的桥头堡。”李焯芬说,这也是香港作为中外文化艺术交流中心的重要历史使命,香港也完全有条件做好。

守护与传承

在香港荔枝角山岗上,成排的红砖平房和白墙黑瓦的小楼依山错落而列,绿树繁花间点缀着一池小小的荷塘,别具中国园林的优雅气质。

这是由三级历史建筑群活化而成的香港文化地标“饶宗颐文化馆”,常年举办各种文化艺术活动。如今,已成为香港城市文化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每到周末人流如织,市民亲切地称它为“饶馆”。

这里有艺术馆、展览馆、演讲厅等,山上还有几栋由老房子改建的文化旅馆,颇具中式古典风韵。饶馆是香港特区政府发展局“活化历史建筑伙伴计划”的首批活化项目,由香港中华文化促进中心负责运营。李焯芬担任了近30年的该中心理事会主席,直到去年才辞任。

“我就是个文化老义工。”他说,无论做什么,目的只有一个,希望年轻一代增加对祖国历史文化的了解。

由李焯芬担任理事会主席的香港中国文化研究院成立了“灿烂的中国文明”网站。该网站多元、趣味呈现中国历史文化,深受香港青少年喜爱,每个月都有几百万的点击量。“年轻人爱看,老师也很欢迎。”

这两年,该院还与故宫博物院共同制作了文化传承教育项目“我们的故宫”,以故宫文物为媒介,打通文学、历史、艺术等多个科目,增强香港青少年对中华传统文化的认识。

李焯芬说:“希望在每一个年轻人心中建成‘我们的故宫’,进而立志成为中华文明的传承人和守护人。”(瞭新社)

编辑:何川宁 责任编辑:苏穗越

来源:新华社

特别声明:本站转载或引用之图文若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与本站联系,本站将及时更正、删除。版权问题及网站合作, 请通过瞭望新时代邮箱联系:lwxsd@liaowanghn.com

推荐阅读 换一换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