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治

整治“指尖上的形式主义”刻不容缓

2024-10-21   

近日,中央网信办印发的《“指尖上的形式主义”全国整治工作方案》(以下简称《工作方案》)明确提出,在2025年底前,重点集中整治政务应用程序存在的过多过滥、多头填报、建设不规范、功能异化等4方面问题,部署集中摸排、自查自纠、备案管理、健全机制等工作。

事实上,早在2023年12月,中央网络安全和信息化委员会就印发了《关于防治“指尖上的形式主义”的若干意见》,此举在各地各部门取得了一定成效,压缩了形式主义的空间。不言而喻,此次《工作方案》的出台实施,就是为了进一步优化举措、扩大成效、防止反弹,以进一步解决一批因形式主义造成的突出问题。

近些年,伴随着网络化、信息化、数据化等发展趋势,“指尖政府”“数字政府”“政务服务数字化”等纷纷出现。此举是为了跟上数字时代发展的步伐,也满足公众对服务型政府的期待。然而,在实践中,由于种种原因,此举在一些地方也陷入形式主义的困局,产生了一些“不良反应”。

首先是政务服务的表面化。一些政府部门和基层单位为了展示政绩,开发了大量的政务APP,但这些小程序往往功能重复,使用率低,反而给民众带来不便,尤为典型的就是某些政府养老项目热衷于设计老年人不会使用的智慧养老小程序。

其次是技术赋能的“负能化”。政府机构投入大量资金和精力的数字化设备,却常常出现“重建设轻内涵”“应用碎片化”“技术失准”等技术治理悖论。这些事与愿违的现象不仅背离了为基层减负初衷,甚至还带来了一系列负面效应,譬如不同业务部门经常要求基层单位通过电子方式报送大量的社会民生数据,但这些数据往往只是完成了上报任务,并没有被有效利用起来,增加了基层工作人员的负担。

再次是用户体验的脱节化。数字技术和社交媒体的发展与应用拓宽了公民的参与渠道,有助于更多的民意诉求进入政府的视野。然而,民意反馈信息的快速累积与政府运用技术的能力以及民众的有效参与之间尚不匹配。实际操作中反馈意见往往得不到及时处理,相关事项没有得到很好解决。

最后是数字鸿沟的扩大化。一些政府部门过于注重形式上的数字化改革,忽视了实际工作的改进,导致改革成效有限。从政府内部来看,不同业务部门建立了多个数字平台,由于缺乏统一的数据标准和共享机制,导致数据无法互通,形成了“数据孤岛”。从政民互动来看,尽管政府部门公开了大量信息,但信息质量参差不齐,缺乏权威性和准确性,导致民众获取信息困难,民众有效参与度不高。

“指尖上的形式主义”反映了当前数字时代下政府管理服务中的一些弊端。虽然数字化技术为政府服务带来了便利,但如果仅仅停留在表面形式上,而忽视了实际效果,就会导致资源浪费、效率低下等问题。因此,亟需相关主体通过简化流程、数据共享、用户体验优化、实质性互动和监督与反馈等措施,有效避免“指尖上的形式主义”,真正实现数字化政府的高效、便捷和人性化。

总之,在数字化转型和“放管服”改革的浪潮中,我们既要更新政府服务和治理技术,也要注重政府自身的改革。在此背景下,互联网要做加法,而政府要做减法。唯有如此,数字政务的发展,才能真正实现工具理性与价值理性的有机统一以及治理能力的提升。(瞭新社)

编辑:孙嘉彬 责任编辑:李懿

来源:法制网

特别声明:本站转载或引用之图文若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与本站联系,本站将及时更正、删除。版权问题及网站合作, 请通过瞭望新时代邮箱联系:lwxsd@liaowanghn.com

推荐阅读 换一换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