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湾区

瞭新社报道丨南海藤编非遗传承人梁灿尧:南海藤编技艺如藤一样焕发强韧的生命力

2024-10-11   

藤编技艺在我国已流传了2000多年,其中南海藤编的历史最早可追溯至北宋。明清时期,人们不断地改良南海藤编技艺,南海黄岐更成为了藤编产业的聚集地和著名的藤乡。近现代以来,南海藤编产业作为地方经济出口创汇的支柱产业,对促进地区经济发展、中外文化交流产生了积极的作用。

时光荏苒,经历过辉煌的南海藤编也曾陷入低迷,但如同藤条一般,南海藤编在逆境中仍保持强韧的生命力。在以广东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南海藤编(大沥)代表性传承人梁灿尧为代表的南海藤编艺人的坚持下,南海藤编不断被注入活力,在新时代仍闪耀着夺目的光彩。

南海藤编非遗传承人梁灿尧

历经千年洗礼,不断焕发新生

藤类植物茎秆的表皮和芯质地柔韧、弹性上佳,是一种十分适合用于编织的天然材料。梁灿尧向瞭新社记者介绍,藤编的历史悠久,且编织技艺随社会经济的发展不断得到优化和改良。比如,在战国时期,劳动人民就开始采集野生藤条制作生活用具;秦朝时期,人们用藤、竹条等编织成筐,再装上石块用来抵御洪水;汉代前后,藤席成为了人们主要的坐卧用具;三国时期,以藤条制成的盾牌在战场上发挥了重要作用。

其后,藤编技艺水平持续优化、藤器质量不断提升、藤制产品种类逐渐增加。到了宋朝,南海藤编在历史上终有一席之地。宋朝的《新唐书》记载:广州、南海郡、中都督府。土贡:银、藤簟、竹席、荔枝……”,其中的藤簟指的正是用藤皮编织的用于席地而坐的席子。梁灿尧表示,这是古籍中关于南海藤编最早的记录,从中可看出当时岭南地区的藤编工艺已有较高水平,其藤编制品作为贡品进贡朝廷。

随着时间的流逝,南海黄岐这一藤编产业的集聚中心逐渐形成。梁灿尧介绍,明朝时期,南海黄岐沙贝村一带出现了许多民间藤器作坊,织作藤器者众多,藤编产业已形成了一定的规模;后至清代,藤编产业更是以沙贝村为中心辐射至黄岐的其它村庄,沙贝人民在改进技术的同时不断创新,还研发了专用于加工藤条的特殊工具。清代道光15年(1835年)编修的《南海县志》就曾记载:藤生南海滨,引蔓青且长……岭南藤类至多,货于天下,其织作藤器者十家而二……泌冲堡、白沙、陈溪、涌口三乡织作枕席尤佳。

但此时,南海藤编主要以本地土藤或海南岛白藤作为原材料。直到广州成为中国近代的对外通商口岸,大批外国货物在广州中转或集散,间接推动了南海藤编产业的发展。

商贸繁荣的广州港口(资料图)

梁灿尧介绍,中荷通商后,荷兰商人用印尼藤条编织箩筐装载货物或以藤条包扎货物运往广州。货物在码头拆卸后,这些藤条、藤筐被遗弃在路边。当时,一位在广州十三行务工的沙贝人偶然路过码头发现印尼藤的质地更为坚韧且颜色白皙,十分适合用来制作藤器。由印尼藤所制成的藤制品一经面世便广受好评,吸引了其它藤器作坊纷纷效仿,此后南海的藤编艺人便一直以洋藤作为藤编的原材料。

20世纪初期,南海黄岐的沙贝、凤岗、白沙、冲口、陈溪、永澄、泌冲、钟村这8个自然村聚集了大量的藤器作坊,因此黄岐这八乡也被誉为藤乡。梁灿尧表示,据不完全统计,当时八乡拥有近110家藤编工厂,小型的家庭作坊更是不计其数。清朝宣统年间的《南海县志》记载:白沙乡制造品物以煮牛胶织藤芯为最大宗……藤货一宗,由外洋购运藤条以藤皮制席,藤芯制椅,藤丝织褥垫,每年出产万余包包百觔运往外洋行销,今内销亦居多数。

后受战争及社会动荡的影响,南海藤编产业发展受阻。新中国成立后,许多受战争影响而背井离乡的人返乡办厂,南海的藤编产业迅速复苏、呈现一片欣欣向荣的景象。其后,171家私营藤厂合并为南海藤厂,而以家庭为单位的手工业户则合并为南海合作藤厂、后更名为广东省南海东风藤厂。梁灿尧回忆道,南海藤厂与东风藤厂是南海当地藤编产业的支柱,外贸创汇长达20多年,并且带动了周边地区经济的发展。

用于制作南海藤编的原料

那么,和其它地区的藤编技艺相比,南海藤编有何特殊之处?梁灿尧介绍,南海藤编的花样和种类十分丰富,其藤编制品超过8000个品种,按用途可分为藤席、藤笪、藤家具、藤织件四大类,基本涵盖了人们日常生活用具的各个领域;在工艺方面,藤条分解成藤皮、藤芯后,其粗细、厚薄可根据要编织的器具来调整,结合不同的编织手法便可制成各种生活用品和艺术品;在风格方面,南海藤编兼收并蓄,在岭南文化的基础上吸收了欧美、东南亚等地的艺术特色,呈现出中外融合的特色;此外,南海藤编使用天然藤材料作为原料,藤条可实现生物降解,不会对环境造成污染。

数十载坚守,与藤编共同成长

在时代发展的浪潮下,南海藤编产业实现了腾飞、产业规模不断扩大。出生于1960年的梁灿尧,正是在南海藤编发展最为繁荣的年代与其结下了不解之缘。当时,藤乡内许多家庭都以加工藤制品为生,梁灿尧的外婆和母亲也是其中一份子。他回忆道,因为藤席的编织时间长、编织时所需的空间很大,所以它往往是分发到各个家庭进行加工的。那时黄岐几乎家家户户都做藤编,耳濡目染之下,我从5岁起就跟着母亲一起编织藤席。

梁灿尧正在编织枕席

一开始,梁灿尧只把编藤席当做消磨时光的方式。后来,随着编织技艺愈发熟练,他开始独立承担一些编织的任务。在那个年代,藤制品的价格不低。虽然我年纪小,但是每次完成藤编任务后我都能拿到零花钱奖励。靠自己的劳动赚钱,我当时觉得很高兴、很有满足感。

初中毕业后,梁灿尧继续在藤编行业谋生。1977年,他进入了南海藤厂设立于白沙的藤器加工厂工作,开始学习制作藤艺家具。据他介绍,制作藤艺家具分为设计、选料、开料、钉架、编织、燂毛、打磨刷油等几大工序,其中还有若干细分的小工序。当时藤艺相关的产品种类繁多,工厂一般是流水作业,每个人负责一道小工序、各有所长。我刚加入白沙藤器加工厂时,负责的是编织的工作,后来转而学习钉架。

藤编算是易学难精的技艺,梁灿尧进一步解释道,编织本身不算难,但难的是做好每个细节,要把每一根骨架钉好、每一根藤芯编好,每一步都需要耐心和细心。在此基础上,如果想在这个行业继续发展,个人审美、对技艺的钻研和创新精神等是必不可少的,需要藤编艺人不断积累。

梁灿尧正在制作藤编器具骨架

在南海藤厂工作期间,梁灿尧遇到了他的师傅——中国工艺美术大师、时任南海藤厂厂长的陈嘉棠。梁灿尧回忆道,陈嘉棠先生作为南海藤厂的领军性人物,对南海藤厂及地区藤编产业的发展起了重要的推动作用。优秀的领导能力和魄力,大胆创新、勇于超前,有毅力、不怕艰苦,不断钻研和磨炼技艺……这些都是我从陈嘉棠先生身上学到的宝贵经验,他的精神一直激励着我不断学习、精进技艺,他的理念也为我日后的创业之路带来了积极的影响。

伴着改革开放的春风,磨练出一身技艺的梁灿尧决定创业。苦于没有创业资金,上世纪80年代起,他一边承接藤编相关的订单,一边在藤编工厂或者企业担任职业经理人以积累资金和管理经验。上世纪90年代初,在妻子的支持下,他卖掉了唯一的家庭住房,终于筹集到足够的创业资金。很多人说我卖房创业的举动是破釜沉舟,但是我认为这是时代发展趋势所推动的。另外,前铺后厂的形式让我可以直面顾客,更好地了解客户的需求和行业最新的动态。他说道。

1995年前后,经过多年快速发展的藤制品市场开始饱和,同行间出现恶性竞争、以次充好等情况,使得藤制品市场秩序混乱,重挫了消费者对于藤制品的信心。梁灿尧回忆道,当时很多藤制品的质量都很差,价格一降再降也无法再吸引消费者,令人痛心!

与藤条打交道数十载,梁灿尧对藤编倾注了深厚的感情,他选择继续坚守。藤制品质量下滑,我就不计成本,决心打造出品质上佳的产品来挽回消费者的信任。他看中了木制家具坚固耐用的特性,将藤编家具与木制家具的优点相结合,并设计出各种新潮的家具款式,打造出了在当时市场上独具一格的藤木家具。

各色藤木家具

经过数年的沉淀和打磨,2005年,梁灿尧带着藤木家具作品首次参加国际展览,便获得了第十四届国际名家具(东莞)展卧室、客厅系列优秀奖。积累了首次参赛的经验后,他不断改进作品品质和设计,次年他便获得了第十五届国际名家具(东莞)展客厅系列金奖。

连续两年在国际赛事上获得奖项,让梁灿尧信心倍增,这标志着我们的作品在国际舞台上崭露头角,这也是我们花了约10年重新培育市场、挽回藤编家具口碑的成果。他说道,我们的作品在国际赛事上打响了头炮后,藤编家具市场迎来了新一轮的爆发,藤木家具在中高档家具市场中逐渐拥有一席之地。

传承发展,内外得心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和传承,积极培养传承人,让非物质文化遗产绽放出更加迷人的光彩。近年来,我国积极开展非遗的保护实践,不断探索具有中国特色的非遗保护之路。

南海藤编也借着国家保护非遗及重视民间传统技艺的东风,走出了传承与弘扬的新路子。南海藤编于2010年被列为南海区第三批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于2011年被列为佛山市第三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到了2012年则被列为广东省第四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

2011年起,梁灿尧成为了南海藤编代表性传承人,他在弘扬藤编之路上多了一层使命与责任。在他工作室的墙上挂着一副书法作品,上书传承发展,内外得心,他介绍道,这幅字是由陈嘉棠先生所赠,这八个字一直激励我要履行好非遗传承人的重任。

“传承发展,内外得心”书法作品

因藤编家具体量大、价格相对高昂,为了提高藤编技艺的知名度、让大众能有更丰富的渠道了解南海藤编,梁灿尧不断开拓,将南海藤编与工艺美术相结合。他在藤编家具造型和工艺的基础上,将作品尺寸等比例缩小,创作出了《沙皇转椅》《叶归花架》等艺术作品,并于2012年在第十四届中国工艺美术大师精品博览会上一举夺得了金奖与创新艺术金奖。

梁灿尧藤编作品《沙皇转椅》

翌年,在大沥镇文化站和梁灿尧的大力推动下,佛山市工艺美术学会藤编技艺委员会在大沥镇挂牌成立。以此为契机,梁灿尧积极探索,推动藤编脱离家居范畴、真正地走向艺术品行列。他开始鼓励更多的藤编艺人创作更精致、美观的小型作品,自2013年起,藤编技艺委员会举办了三届南海藤编创新技艺大赛,吸引众多藤编艺人与爱好者投身藤编创作,为古老的藤编艺术注入了新的活力,提升了藤编技艺的整体创作水平。

梁灿尧回忆道,当时有一些藤编行业的老师傅没做过这类型的藤编作品,他们没有创作灵感也不确定能否在工艺上实现自己的构思。所以在第一届南海藤编创新技艺大赛举办前夕,我用了许多时间走访,指导参赛者进行创作、分享自身的创作经验。令人欣喜的是,大部分参赛者都突破了自我,创作出了各具特色的藤编艺术品。

在梁灿尧的藤编作品中,一件名为《虎虎生威》的藤编虎艺术品吸引了瞭新社记者的注意。他介绍道,《虎虎生威》的创作灵感,来自于我童年时期创作的一副老虎水墨画。我从未学习过国画,但这幅作品竟得到了专业人士的称赞和认可,因此老虎主题在我心中有着特殊的意义。作品体量越小,创作的难度就越大。为了还原老虎的神态与动作、展现老虎威风凛凛的形象,他带领徒弟进行创作,无数次拆掉重来,前后耗时一年,最终创作出了令他满意的作品。

梁灿尧藤编作品《虎虎生威》

除了不断创作作品、参加国际化赛事以提高南海藤编的知名度外,梁灿尧还积极地参与南海藤编课堂、讲座,带着非遗进校园、进社区。如今,在佛山市范围内,已有近30家中小学与社区开设了南海藤编技艺的课堂。让他印象最深刻的,是在佛山监狱开设的南海藤编课程,南海藤编是一门手艺活,我或我的徒弟会定期到佛山监狱上课,系统地教授藤编技艺。让他们学到一技之长、将来能靠自己的技能谋生,我觉得十分有意义。他感慨道。

梁灿尧在白鹅潭大湾区艺术中心非遗文化馆开展藤编体验活动

近年来,随着社会经济与科技的发展,藤制品的优势逐渐消失、藤编行业逐年萎缩。如今,仍在藤编行业不断坚持的多数是从业多年的老师傅。因藤编并非热门行业,新入行的年轻人比较少,入行后能坚持下来的人更少。梁灿尧十分感慨,陆凯文是我所有徒弟中最有毅力、最有韧性的一位,她如今是南海藤编市级非遗传承人。对于藤编的技艺传承与经营等,她都能独当一面,这让我很欣慰。

出生于南海藤编产业高速发展期的梁灿尧,入行近50年来见证了藤编产业的发展与变迁。作为非遗传承人,他向瞭新社记者表示,我希望这门技艺不仅仅是简单地传承下去,更期望未来有更多的新鲜血液为行业带来新元素、新理念、新面貌,从而扭转藤编产业的劣势;而且我还想看到藤编能重建产业链,以市场化和产业化带动非遗技艺的开发与保护。

藤编,如同其它的非遗技艺一般,是先民留给后人的活着的历史,是中华民族世世代代艰辛探索的成果与生活的见证,承载着难以估量的历史价值与文化价值。在一代又一代非遗传承人的努力下,非遗将不断传下去、深扎根、结硕果,走出历史、走进新时代、走向未来,闪耀璀璨光芒。(瞭新社)

编辑:何川宁 责任编辑:苏穗越

来源:瞭新社

特别声明:本站转载或引用之图文若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与本站联系,本站将及时更正、删除。版权问题及网站合作, 请通过瞭望新时代邮箱联系:lwxsd@liaowanghn.com

推荐阅读 换一换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