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库

智能时代更要重视“科技创新史”教育

2024-10-11   

“太不物理”的人工智能,获得了2024年诺贝尔物理学奖,“这太令人意外了!”

北京时间10月8日下午,诺贝尔物理学奖揭晓。两位科学家约翰·J·霍普菲尔德(John.J.Hopfield)和杰弗里·E·辛顿(GeoffreyE.Hinton)获奖,以表彰他们利用人工神经网络实现机器学习的奠基性发现和发明。

这并不意外,恰恰反映了人工智能在当今科技变革中的重要地位。令人欣喜的是,中国教育界正在紧随时代,回顾和警醒,更加重视人工智能在青少年教育中的地位。

教育兴则国家兴,教育强则国家强。今年9月,全国教育大会对推进教育发展、科技创新、人才培养进行明确部署,科技创新史在青少年中的教育地位更加重要。

重视科技创新教育,已成为教育强国战略中的一股清新之风。如人工智能,已明确列入中学课程。大纲中的《学业要求》有:能识别身边的人工智能应用,理解人工智能与现实社会的联系;能列举人工智能的主要术语,了解人工智能的三大技术基础,知道目前常见的人工智能实现方式;知道人工智能可能的科技发展方向和安全挑战,了解智慧社会及自主可控技术的地位。

人工智能是当今最具争议的话题。如同一场同台辩论赛,正方说,人工智能是革命性的,但“人”依然是社会的主宰。反方说,人工智能将是颠覆性的科技革命,人工智能将是地球上最后一个生存的“人类”。从我们对青少年教学实践的跟踪与回顾看,在以“人与器”争论为立论的教学中,大量的学生仅停留在知识浅层,缺乏从更广阔的科技创新史中,去寻找思辨武器的能力。

“谈史论人”是我们教育科技创新史的总纲。且不说Al的海量收集可能出错,即使流行千年奉为真理的科学定律,也常被颠覆突破。

在哥白尼提出“日心说”之前的一千多年间,一直是古希腊大天文学家托勒密的“地心说”占统治地位。如果哥白尼不是坚持夜观星相,尝试画出新的天体线路,他会把太阳当作宇宙中心,提出“日心说”吗?

“吾爱吾师,但我更爱真理。”这是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说的。他关于物体下落速度与物体重量成正比的观点,一直被奉为权威。据《伽利略传》记载,1589年,伽利略在比萨斜塔上当着其他教授和学生的面做了这个实验,推翻了亚里士多德的观点。

还有诺贝尔奖获得者屠呦呦的故事。已有的发达现代制药工艺,与提炼青蒿素无缘。反而是东晋时期在罗浮山遍寻百草的葛洪提出的“以青蒿一握,以水二升渍,绞取汁,尽服之”的截疟记载,使屠呦呦联想到,提取过程可能需要避免高温,由此改用低沸点溶剂的提取方法。

在过去的高中语文中,历来都有“偏文”的倾向。但近年来,明显加大了科技创新的内容。从对中学生学习实践的跟踪与回顾看,成绩是显著的。学生们对人工智能、航天科技,都有一定的认识,并能展开论述与思辨。不足的是,随之暴露的是,学生们对这场科技革命的历史背景、发展趋势,缺乏史学知识,缺乏对科技创新背后的人文理解。“知器”是重要的,但“知史论人”更重要。培养高素质的现代化人才,最重要的是知识、眼界与胆识。

因此,贯彻落实全国教育大会精神,我们要注意高度重视科技创新史在青少年教育中的地位。

首先,要重视打造高水平的交叉学科课程。读史明智,交叉学科将使青少年的眼界更加开阔。明清之间,中国的经济实力曾经称雄世界,被称之为“落日的辉煌”。可惜,“康乾盛世”之后,清朝闭关锁国,随之陷入被欺辱、被侵略的境地。相同时期,西方世界正从“中世纪的漫漫长夜”中走出来,随之出现的文艺复兴、启蒙运动,正是“人”的解放,催生了世界的三次工业革命,此后互联网时代、人工智能时代呼啸而来。

文艺复兴、启蒙运动,与其后发生的三大工业革命,有什么关系?我们穿越时空,听到文艺复兴时代的一位巨匠莎士比亚,在借助剧本《哈姆雷特》喊出这句穿越千年的警语:“人是宇宙的精华,万物的灵长。”我们会意识到,“人”的解放,随之而来的便是思想的突破。科技创新的高潮即将来临。

在我们的青少年教育中,以中学语文教学为例,应该多出现这种既有中外历史对比,又有文化、科技、产业融会贯通的“大语文”。而从事这类课程研究与开发的人,不是“偏文”人才所能完成的,其领军人物,一定是跨学科、具有丰富历史知识而又密切跟踪现实产业升级换代的高素质复合型人才。

其次,要建设一支高素质的教师队伍。教师总是处于教育的主导地位。世界正处于大动荡、大变革时期,如何认清“世界百年大变局”中的时代新趋势?对于普通教师而言,是难以个人之力去完成的。因此,教育部门应制定扎实的培训计划,尽快改变语文师资队伍中“偏文”的畸形结构,从而培养一批既有扎实语文知识,又具有科技前瞻意识的高素质“大语文”师资队伍。

最后,要全面落实国家培养高素质人才的指引。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决定》指出:“教育、科技、人才是中国式现代化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撑”。今年的全国教育大会,更进一步对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作出了总体部署与安排。创新决胜未来,改革关乎国运。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教育强国的伟大战略,必定实现。(瞭新社)

编辑:洛宇 责任编辑:王尔东

来源:学习强国

特别声明:本站转载或引用之图文若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与本站联系,本站将及时更正、删除。版权问题及网站合作, 请通过瞭望新时代邮箱联系:lwxsd@liaowanghn.com

推荐阅读 换一换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