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09-24
中国和印尼是传统友好邻邦,且同为重要的发展中大国和新兴经济体代表。自2013年10月建立全面战略伙伴关系以来,两国在经贸、农业、文化、教育等领域合作力度不断加大,两国日渐紧密的联系也让越来越多印尼青年选择学习汉语,并走出国门到中国求学和发展。
一年多前,来自印尼的Michelle Liu(中文名:刘佳萌)来到中国,先后在浙江大学与暨南大学进行“中国语言与文化”研学项目的学习。作为印尼华裔,她从小便对中华文化充满兴趣和热情,希望能亲身体验这片广袤国土上的人和事。如今,深入学习汉语、结识中国朋友、游历华夏名山大川……这些丰富多彩的经历也让这位印尼女孩的“中国缘”越来越深。
印尼来华留学生Michelle Liu
赴华留学,开启人生新篇
“我来到中国,就是为了提升我的汉语水平、体验中国文化。”赴华留学的决定对刘佳萌而言,不仅是学术上的探索,也是精神与情感上的追求。刘佳萌告诉瞭新社记者,少年时代,她曾在父亲的引导下在开设中文课程的学校学习,那些方方正正的字符里蕴含着的几千年的智慧与情感,为她打开了一扇通往中国文化的窗户,也在她心中种下了对这片古老而神秘土地的好奇与向往。
印尼地处太平洋和印度洋、亚洲与大洋洲的交汇处,是一个多民族、多宗教的国家,如今华族(印尼华人)作为印尼的第三大民族,已在印尼扎根数百年,仍保留着很多中国传统习俗。在语言上,刘佳萌家中的晚辈们会用“Ye Ye”(爷爷)、“Nai Nai”(奶奶)、“Wai Gong”(外公)、“Wai Po”(外婆)等来称呼长辈;在饮食上,刘佳萌的日常餐食通常涵盖中式菜肴,如杂菜(Capcay)、砂锅豆腐(Sapo Tahu)、宫保鸡丁等,同时还有中印尼风味融合的菜品。这些日常生活点滴都让在印尼长大的刘佳萌对中国文化有了“初印象”。
印尼华人家常菜
“永远不要忘记我们的祖先来自哪里。”这是刘佳萌父亲经常叮嘱她的话。正因如此,她的家庭每年都会共同庆祝中国传统节日。“新年快乐、恭喜发财、身体健康、万事如意、年年有余!”每年春节,当有长辈给予红包时,刘佳萌都会高高兴兴地双手抱拳说吉祥话。在她的记忆里,家人不仅每年都会欢庆春节,还会在中秋节赏月吃月饼、在端午节吃粽子、在清明节祭祖追思……家庭成员们一起吃饭、一起聊天、一起为节日奔前忙后的时光,都让她倍感温暖和珍惜。据刘佳萌介绍,尽管中国传统节日并非印尼全国性公共假期,但在一些华人聚居的城市和地区,当地政府和商会也会举办各种面向公众的庆祝活动,如春节庙会、文艺演出、美食节等,吸引了大量印尼民众参与,使得这些节日成为了中印尼人民相互了解和增进友谊的契机,让所有人共享跨越族群界限、充满欢声笑语的美好时光。
几年前,刘佳萌就拿到了英国伯明翰大学企业管理与传播专业的学士学位,毕业后,她曾在几家印尼大型企业工作。期间,她在一家中企印尼分公司工作时发现:到印尼投资兴业、与印尼达成商务合作的中国企业越来越多,汉语的运用在印尼也逐渐重要起来。“当今中国的影响力越来越大,越来越多的印尼人选择学习中文。”她还表示,工作期间,她的中国领导和同事都非常热情,不仅时刻给予她指引和帮助,还会在闲暇时向她介绍中国的文化风俗。这段经历让她发现了继续学习汉语的重要性、感受到了中国企业的人文关怀、体会到了中华文化的无穷魅力。这一切都使得刘佳萌更加坚定到中国求学的决心。
2023年2月,刘佳萌如愿随“中国语言与文化”研学项目来到了中国。当时,对汉语不熟练的她感觉生活处处充满“挑战”。“我一开始很害怕接到快递电话,快递员的语速很快,我听不懂只能‘嗯嗯哦哦’地回应。”刘佳萌向记者笑着谈起刚来中国时的“窘迫”。然而,本着学习汉语的决心和热情,她一直坚持用汉语与老师和朋友交流。“虽然整个过程有些‘煎熬’,但用得多了,慢慢也就熟练起来了。”如今,刘佳萌已经能说一口流利的普通话,她在中国的生活也已经非常“得心应手”。
刘佳萌(右一)与朋友
留学期间,性格开朗的刘佳萌还喜欢广交朋友,她在与其他国家的华裔留学生交流时发现,马来西亚华人在官方文件中会使用中文名字,但印尼华人则没有这种用法。“我还观察到,很多来自拉丁美洲和欧洲的华人从小就接触并说普通话,而印尼华人尽管与中国同处一片大陆,却没有这么良好的语言环境,我觉得有点可惜。”这样的文化差异让她更加希望学好汉语、深入了解中国文化。
“不要害怕尝试新事物。”刘佳萌笑着总结她的赴华求学经历。她建议赴华求学青年多把握机会,敞开心扉接触和学习新事物,鼓起勇气踏出舒适圈,汲取新的知识,丰富人生经验。
游历神州,联结中印尼“缘”
虽然打小便在中华文化的熏陶下长大,但当刘佳萌亲身踏上这片神州大地时,她还是收获了很多意外之喜,并在更深层次里与中华文化进行了再度联结。
汉服和旗袍作为中国传统服饰的代表,不仅承载着丰富的历史和审美价值,如今还成为了现代人表达文化认同和个性风采的方式之一。“在中国,我发现不少人都会把传统汉服与旗袍作为日常穿搭,还画着精致的妆容。我觉着这样的文化展现做得很好。”刘佳萌认为,越来越多人选择在日常生活穿着这些传统服饰,不仅能淋漓尽致地展现中国传统文化,也体现了中国人的文化自信。
来华留学期间,刘佳萌还去了上海、北京、南京、杭州等多个城市,其中北京之旅让她记忆尤深。“印尼全年只有夏季,没有冬天。”她兴奋地告诉记者,在北京玩雪滑冰让她“实现了‘过冬’的梦想”,而恢弘的长城、充满古韵的历史建筑则让她曾在视频和图片中看到的美丽北京变为眼前的现实。她还分享了一个小故事:在北京一家火锅店里,老板娘了解到刘佳萌不知道怎么吃“馍”后,立刻耐心地为她讲解,并亲手为她配菜。“虽然置身国外,但我感到很亲切、很熟悉。”古色古香、美不胜收的北京让刘佳萌玩得畅快开怀,热情好客、海纳百川的北京让刘佳萌感受到人间情暖。
刘佳萌饱览神州大地秀美风光
在这里,刘佳萌看到了一个现代化的、发展迅猛的、安全的中国。她认为,中国科技的进步为市民日常生活带来了巨大便利,而电子支付给她留下的印象最为深刻。“虽然印尼也有电子支付,但并不是全覆盖的,有时还需要用现金。”她分享道,在中国,人们只需带一部手机就能完成吃喝住行的消费,方便快捷的支付方式让人倍觉省心。刘佳萌也很爱四处探索、外出旅行,四通八达的公交地铁、完善的铁路体系让她直呼“中国的交通很方便,我最喜欢中国高铁了!”除此以外,她还坦言,中国给她带来很强的“安全感”,“即使晚上在街头独自行走,自己也感到很安心。”
对于像刘佳萌一样的国际青年来说,深入了解中国文化、深度体验中国人的生活,不仅是一次身心皆在路上的旅行,更是一次对文化交流与融合的探索。“因为我自己就身在中国,所以能非常真切地感受到中国文化的无穷魅力。”她还提倡在华留学的印尼青年可以利用强大的社交媒体,分享自己在中国的生活,让世界感受中国博大精深、包容开放的文化精髓,也期待能够让更多人亲身来到中国走一走、看一看。
关于游历神州的下一站,刘佳萌还有一个特别想去的地方,那就是她的祖籍地——广东梅州。先前,她只从长辈口中听说过梅州,并没有机会亲身前往。“我弟弟现在也在中国上大学,等他有时间,我想和他一起去那里看看爸爸口中的‘客家土楼’,感受客家文化。”刘佳萌细细规划着这趟“回乡”之旅,脸上洋溢着幸福,期待能在那里度过一段特别的时光。
突破自我,开拓全球视野
为了能更近距离了解和学习汉语及中国文化,把自己的所学所悟融入到国际传播与交流中去,刘佳萌在今年暑假来到了瞭新社,成为了国际新闻中心的一名实习记者。“这个岗位非常适合我,我也可以在这里充分发挥我的语言表达能力。”先后在印尼、新加坡、中国等国的生活、学习与工作经历,让刘佳萌熟练掌握了多门语言,也为她提供了开阔的视野和丰富的文化背景。实习期间,她撰写了多篇优质的新闻及评论稿件,用手中的镜头记录了一个个精彩的瞬间,用扎实的语言基础和自信得体的表现在国际活动上与来自世界各地的外交官、企业家畅谈……
谈起实习经历,刘佳萌高兴地分享道:“我非常感恩在瞭新社实习的时光,这让我实现了自我突破,逐渐挖掘出自身新的潜能。”而这样的“实战”机会也让她迅速提升了语言表达、逻辑思考、临场应变等能力。如今,刘佳萌已经被瞭新社聘请为国际通讯员,对于助推国际交流与传播的新使命,她自信满满:“我自小便对不同国家的文化非常感兴趣,成为国际通讯员后,一定尽己所能为国际交流做出更多贡献,向世界各地的人们分享更多有价值的信息和故事。”刘佳萌也希望能够继续保持这种热情和责任感,持续学习、积极探索,提升自己的跨文化交流能力,为全球文化的共融互通不懈努力。
刘佳萌与葡萄牙葡侨国务秘书塞萨里奥博士(右)交流
“这次实习也让我切身感受到中国对世界其他国家的影响真的很深,尤其是通过‘一带一路’倡议。”刘佳萌认为,在“一带一路”倡议的框架下,中印尼两国的经贸合作与人文交流得到了蓬勃发展。“我的父亲很青睐来自中国的中医药产品,例如中草药药包、针灸与艾灸产品等等。”刘佳萌说,她在家中偶感不适也经常使用中医药产品来进行治疗。印尼是习近平主席提出共建“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首倡之地,而中国也已连续10年成为印尼最大贸易伙伴,随着“一带一路”的深入发展,两国各领域的合作不断深化,这不仅促进了中印尼市场的多元化发展,也加深了两国人民对彼此文化的了解和认同。
“中国不仅自身正在快速发展,还非常乐于在基建、科技、经济等方面为其他国家提供帮助,展现了大国担当。而且我也了解到,中国还正在世界范围内大力助推绿色环保事业。”刘佳萌感慨道:“中国如今已成为很多国家的学习榜样,我也相信中国未来会迎来更大的发展。”
作为国际留学生,刘佳萌充分利用来华求学及交流实践的机会,积极汲取成长养分,以不同角度感悟中国与世界发展的脉搏,在实现个人价值的同时也为国际交流做出贡献,而这也是“一带一路”宏伟蓝图、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光明愿景照进现实的一个美好缩影。关于未来规划,刘佳萌期待能在结束研学项目后争取到在华发展的工作机会,同时也希望能继续以国际通讯员的身份,为中印尼、为世界各国人民的友好团结、互信互爱续写更多“春天的故事”。(瞭新社)
文/陈欣妍、宁昌润(实习)
图/易春燕、受访者提供
特别声明:本站转载或引用之图文若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与本站联系,本站将及时更正、删除。版权问题及网站合作, 请通过瞭望新时代邮箱联系:lwxsd@liaowangh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