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07-24
“背起那个行装,扛起那个枪,雄壮的那个队伍浩浩荡荡,同志呀,你要问我们哪里去呀,我们要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1963年11月,周恩来总理接见铁道兵部队时,带头唱起了这首《铁道兵战士志在四方》。从此,这支雄壮威武、光荣自豪的奔放进行曲响遍全国铁道兵部队的军营,成为当年铁道兵的军歌,回荡在祖国大地的山山水水。
1964年8月,铁道兵舟桥团正式成立。其主要任务在战时和紧急情况下,利用67式铁路舟桥器材,快速搭建供火车通行的铁路浮桥,跨越江河障碍,保障部队的机动和作战物资的输送。在和平时期,铁道兵舟桥团则参加国家铁路建设。这是我国目前唯一一支铁路舟桥专业交通应急保障队伍,也是一支在共和国历史上立过大功的英雄团队,具有光荣传统和辉煌功绩,擅长驰骋江河、纵横湖泊、水上作业,素有“水中蛟龙,江河战鹰”之美誉。
1976年的唐山大地震,震惊全国,全国人民心系灾区群众。抗震救灾成为当时全国上下的头等大事,救灾队伍和救灾物资急需运往灾区前线。铁道兵舟桥团接到中央军委抗震救灾命令——8月10日前架通京山线蓟运河铁路舟桥。
接到命令后,舟桥团两名副团长和一名参谋长带领470名官兵参战,奉命抢架蓟运河铁路舟桥,火速将重达1400吨六七式铁路舟桥器材300余米,从山东省齐河县及时装运到汉沽抢修现场,立即投入紧张拼架作业。战友们以国家和人民的急需为已任,废寝忘食、风餐露宿。困极了,他们就蹲在浮箱上双手搂住托架打个盹;饿极了,他们就从随身带的小挎包里摸出几块压缩饼干充饥。他们不畏艰险、不怕困难,在余震不断、烈日暴晒、大雨磅礴的恶劣环境里,夜以继日、连续突击,重伤不怕苦、轻伤坚持抢险。
这支英勇雄健敢打硬仗拉得出打得胜、脱了军装永远是铁道兵的铁路舟桥队伍,科学利用“六七”式铁路舟桥装备器材优势,飞舟踏浪奔流在祖国大地,转战大江南北。铁路舟桥队伍多年来积极为国家许多重点工程排忧解难,攻克硬骨头工程难题;多次参加抗洪抢险抗震救灾,出色地完成了抢修抢险任务,受到了中央军委、国家交通战备办公室、铁道部等领导的赞誉和表彰,多次被评为“国防交通战备先进单位”和“抗洪抢险先进集体。
长风万里,踔厉奋发;金戈铁马,卫我山河。1981年10月,我从河南豫东平原道家始祖老子故里——河南省鹿邑县,投笔从戎,入伍到齐鲁大地黄河之滨的山东省齐河县中国人民解放军铁道兵舟桥团89131部队服役。
青春献舟桥,丹心报国家。我们这一批兵300人来自鹿邑和郸城两个县,从河南省商丘市火车站乘坐绿皮火车运转到山东省齐河县桑梓店火车站,徒步到黄河之滨铁道兵舟桥团李家岸训练基地。接受了3个月新兵集训后,我被分到曾被铁道兵党委授予“硬骨头六连式连队”称号的舟桥团2营6连,先后当过通信员、炊事员、打桩队员,与战友们一道参加舟桥训练施工演习,同舟桥装备器材“钢筋铁骨”打交道,晴天一身汗,雨天一身泥,磨炼了意志,锻炼了本领。
当时的连长董仁光关心我的学习成长和进步,积极推荐我参加铁道兵4师宣传部和团宣传股举办的新闻报道培训班学习,并把连队办墙报的任务交给我。我将连队所见所闻感人的事迹,接二连三地发表在连队墙报宣传栏里出彩,常常赢得战友们高度赞赏。
1983年秋天,我被团政治处电影组遴选为团机关广播放映员,每天起早贪黑,睁眼第一件事,准时播放起床军号,转播中央人民广播电台新闻节目;另一项主要任务就是每周两至三个晚上放映一场电影。
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1984年1月,铁道兵舟桥团兵改工并入铁道部,更名为铁道战备舟桥处,中国国家铁路集团有限公司直属事业单位之一,由中国铁路济南局集团有限公司代管。此后,我被调到铁道战备舟桥处宣传科从事新闻报道工作。为了提高新闻写作水平,我坚持天天读书看报、听广播,不断充实自己的新闻业务知识。
其后,中共铁道战备舟桥处党委书记袁德义找我谈话说:“党组织研究确定送你去报社新闻单位学习深造。”1986年10月,我跟随河南日报编辑王秉亭一起,钻山沟、下基层、跑农村,深入一线生活学习采访,逐步开阔眼界,提升综合素养。
当时,豫西新安县曹村乡一位共产党员、小学教师李欣,利用业余时间当农民邮递员。我们徒步两天跟李欣邮班采访,曾翻越了39架栈道,沟壑纵横,行程140多里。我们口渴了喝山泉,饿了拿出带去的干粮充饥,在走了一天山路后,照例在油灯下伏案耕耘。这篇《深山里的农民投递员》的新闻通讯在《河南日报》发表后,被10多家报刊转载,还被河南报纸系统评为好新闻作品。
峥嵘岁月赤子心,浪遏飞舟搏激流。为提高自己的新闻写作能力,我虚心向身边的同事学习、向有经验的老同志请教,他们都是我的良师益友,悉心指导我;单位领导和同事无微不至地关心我,鼓励我学习新闻写作。我同村入伍的战友尹绍义,当时看到我酷爱学习,他攒了两个月的津贴,花20多元钱给我买一本《现代汉语词典》,至今这本词典伴随我学习生活40多年。我坚持利用业余时间自学新闻专业知识和新闻写作课程,经过不断努力刻苦学习,我分别从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和中共中央党校函授学院取得了新闻学专科和经济管理专业大学本科学历证书。
端州石工巧如神,踏天磨刀割紫云。为了提高写作水平,我经常深入基层一线,体验生活,废寝忘食、勤奋工作,既有“三更灯火五更鸡”的艰辛,也有“为有源头活水来”甘甜。在天津子牙河特大桥工地,我顾不上吃晚饭,在河岸上帐篷内趴到床铺上写到晚上10点多。其后,《舟桥处为内河水上打桩作业闯出新路,拼装式打桩船投入使用》消息,在《科技日报》报眼上刊登,它从采访到见报用了不到一个星期时间。
劈波斩浪显神通,飞桥漂渡越天堑。铁道战备舟桥处坚持“平战结合、以平养战,工训结合、以工代训”,转战大江南北,扩大铁路舟桥装备器材使用领域,先后承担过京沪高铁黄河特大桥、南京长江二桥等多个国家重点桥梁建设项目,积极为国家重点工程排忧解难。我受此启发采写的新闻《为重点工程攻破道道难关 铁路舟桥队伍转战大江南北》刊登在1990年6月3日《人民日报》第二版重要位置加花边刊登;不久后也在《经济日报》二版的报眼上刊用。
一分耕耘,一分收获。在波澜不惊的岁月里,凭着对党忠诚的政治品格、吃苦耐劳的责任担当,我辛勤的汗水渗透到字里行间,采写的稿件先后被《人民日报》《经济日报》《科技日报》《光明日报》等多家省级以上新闻单位采用;多次受到铁道部有关部门通报表扬,多次被省市宣传部门评为新闻报道先进工作者、模范通讯员。
心中有信仰,眼前有阳光,肩上有担当,脚下有力量。1992年春天,我回到家乡河南省周口市工作,投身到地方经济建设主战场,历任周口人民广播电台记者、周口地区经济委员会秘书,鹿邑县玄武镇人民政府副镇长、人大执行主席,周口市经贸委和周口市商务局科长,周口市商务局党组成员、周口市招商引资局长,周口市商务局党组成员、副局长、一级调研员。从一名普通战士、基层工人,一步一个脚印走上领导干部岗位,我勇敢接受祖国和人民的挑选,个人的“小我”融入祖国的“大我”、人民的“大我”之中,仰望星空、脚踏实地,接续奋斗。
我始终以高度负责的态度,忠诚党和人民的事业,既有革命军人为国奉献的家国情怀,也有为家乡建设奉献的美好愿望,勇于创新、敢于担当,谱写一首令人荡气回肠的奋进之歌,把美好的青春年华奉献给了祖国人民的建设事业!(瞭新社)
作者:尹程起
特别声明:本站转载或引用之图文若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与本站联系,本站将及时更正、删除。版权问题及网站合作, 请通过瞭望新时代邮箱联系:lwxsd@liaowangh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