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03-21
2023年那个夏天,我作为一名埃及的汉语学习者跟随学校夏令营活动来到中国,开启了至今为止我最难忘的一次旅行。这次活动为来自埃及的学生创造了自由、友好的环境,去感受博大精深的中国文化、体验独具特色的中国社会人文。而热衷于美食文化的我,也借着踏上中国大地的机会,开始了对闻名世界的中国美食的探索之旅。
“食在广州”
我们的第一站便是“羊城”广州。这座城市干净整洁的街道、传统与现代结合的建筑让人惊叹,而广州的地道美食更让我留下深刻印象。据说,在中国有着“食在广州”的说法,广州人是出了名的爱吃、懂吃,而广府菜更是中国八大菜系之一——粤菜的经典代表。无论是遍布大街小巷的茶点:虾饺、烧麦、肠粉,还是各种地道小吃:萝卜牛杂、云吞、濑粉,亦或是以“鲜”著称的“硬菜”:白切鸡、捞起鱼生、碌鹅,它们不仅极具特色、美味非常,还体现了广州这座城市轻松“接地气”的市井氛围和人们乐在当下的精神状态。
广州是中国经济强省广东的首府,也是一个开放包容、文化多元的城市。这里不仅孕育了色香味俱全的粤菜,还汇聚了中国各地的特色美食,让我无须走遍中华便能尝尽华夏风味。
作者与埃及同学一起品尝粤菜(左)与新疆菜(右)
四川的麻辣风味带给我们极致的用餐体验——尤其是鼎鼎大名的麻婆豆腐。我在埃及从来没有见过这么独特的烹饪方法和食材搭配,初次品尝时,它嫩滑的口感、鲜美热辣的味蕾刺激让我一下子就爱上了。此外,我们还特地来到新疆餐馆品尝烤包子、炒面片,以及著名的新疆炒米粉和炒饭。经介绍,在1980年,乌鲁木齐十月拖拉机厂里的两个贵州人文忠福和卓芳义,因对家乡的思念,将贵州米粉和新疆拌面炒面相融合,在厂里的食堂中“创作”出第一碗新疆炒米粉。炒米粉的香气至今仍让我回味,而它背后的故事更是让我深受启发——美食的诞生不仅出于饱腹之故,还可能寄托着人们内心深处的情感。
中国美食更体现出中国人民的生活智慧。据传,早期的烤包子诞生于荒野之中。新疆牧民外出打猎时常携带刀、面粉、水等器具和食材,当他们捕获野兔后,就用面粉将兔肉包裹,放在木炭上烤制食用。由于这种方式容易沾上炭灰,于是牧民们用石头堆砌炉膛进行烤制,确保食物外表洁净,由此诞生了改良版的烤包子。美食这一面镜子,也映照出中国人民灵活变通的本领和对生活细节的讲究。
新疆炒米粉(左)和烤包子(右)
桂林之“鲜”
此行我们还来到“山水甲天下”的桂林游玩。翠绿的山脉静静立在水田之上,汇聚着天地灵气、万物灵秀,漓江风光果真名不虚传。闭上眼睛,深深呼吸,我顿觉心旷神怡、安然宁静。
作者与埃及同学游赏桂林山水
桂林的灵山秀水也造就了其发达的渔业,我们品尝到的红烧鱼更是鲜香一绝——这是我在家乡从未尝过的佳肴。埃及的鱼做法简单,通常直接放在烤炉烘烤。但让我意外的是,红烧鱼的制作过程也并不复杂:将鱼切段并煎至金黄,随后在热锅中加入姜、葱,再倒入开水、酱油、柱侯酱,烧煮片刻即可。简易的做法调制出层次丰富的滋味,原始的食材蕴藏着最鲜最甜的风味,中国人精湛的烹饪技艺和对食材严选的讲究让我大开眼界。
我在桂林的另一“鲜”,则是终于品尝到了历史悠久的中国传统食物——月饼。月饼是中国古人祭拜“月神”的贡品,现已成为中秋佳节家人相聚时的必备食物,寓意着团团圆圆。原来,早在中国宋代古籍《梦粱录》中已出现“月饼”一词,而对中秋赏月、吃月饼的描述则始见于明代的《西湖游览志会》:“八月十五日,谓之中秋。民间以月饼相遗,取团圆之义。”到了清代,有关月饼的记载更加丰富,月饼的制作也越来越精致。如今,月饼的种类和口味愈加多样化,无论是京式、苏式、广式还是潮式的月饼,都深受中国南北各地甚至海外的喜爱。我们边吃着甜甜的月饼,边听着讲解员的解说,既感到新奇有趣,亦感叹中华文化之源远流长。
美食为桥,联结中埃
中国和埃及同为文明古国,饮食文化历史悠久、世界闻名。中国菜系是世界三大菜系之一,其下亦涵盖了鲁菜、川菜、粤菜、闽菜、苏菜、浙菜、湘菜、徽菜八大菜系;埃及地处中东、东接亚洲、北靠欧洲,文化的交融使埃及形成了独一无二的饮食文化。据传,韩国菜和日本菜的起源均可以追溯至中国,而如今的中东菜则承袭了传统埃及菜的精髓。中国和埃及饮食文化的蓬勃发展为世界带来了不同的文化滋养,而各个菜系之间的相互影响也构筑起了一幅文化多元的画卷。
我很高兴能在这里向中国朋友介绍风味独特的埃及传统菜式。库莎丽是埃及餐馆中从不缺席的一道菜,主食材为米饭或通心粉,配以洋葱、鹰嘴豆和番茄酱,另可根据喜好加入醋、蒜、辣酱等调味。豆类菜式富尔和塔米亚则被称为“非正式的埃及国菜”,在街边小吃摊上随处可见——埃及人几乎每天以豆制食品为早餐。烤鸽饭则是备受推崇的埃及经典菜肴之一,在开罗的侯赛因区尤为著名,以鸽子填充洋葱、大米烘烤而成。此外,烤鱼在埃及是一道家常佳肴,与中国的红烧鱼相比,口感与风味各有特色。
埃及的库莎丽(左)和烤鸽饭(右)
虽然中埃两国的菜系大相径庭,但我在夏令营的旅程中,逐渐感受到了两国饮食文化的相似之处。中国人和埃及人都非常注重食材的选择,并会根据不同的节日和场合准备不同的菜肴。例如,中国人在过节时喜欢吃鱼,因为在汉语中,“鱼”与 “余”的发音相同,象征着“年年有余”。而埃及人则会在闻风节吃鸡蛋,寓意新生;在招待好友时做埃及软馅饼,表示欢迎。这些既家常又特别的菜式都蕴含着美好的寓意,为节日增添了欢乐与仪式感。同时,中埃两国都极其重视餐桌礼仪:在餐桌上需注意仪态且不能随意玩弄筷子或刀叉,以表尊重;主人通常会将最好的菜肴放到客人面前,以示热情;主人会在席间不时为客人添茶添菜,并嘱咐客人多吃……这些相似之处均源于两国悠久的历史和传统文化,体现了“君子为人多”的礼仪原则。
在这次夏令营后,我深刻认识到,食物不仅能满足温饱,还能承载历史文化内涵,更是连接不同文明、促进国际友谊的桥梁。“民以食为天”,通过最接地气、最能体现本土特色的食物,人们能够越过国界和语言,直观了解不同的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对于我来说,这趟中国之旅仿佛带我穿越时空,在另一片文明热土上品尝到不同美食的风味之美,并得以“顺藤摸瓜”窥见中华悠久历史的一隅,加深了对勇敢、勤劳、智慧的中国人民的理解。这不仅是一次味觉盛宴,更是一次两国人民相互认识、理解、交流的温馨相聚。如今,无论是火锅、麻婆豆腐,还是北京烤鸭等中华名菜,都越来越受到埃及人民的欢迎,埃及特色餐馆也逐渐走进了中国各个城市,而中埃两国人民的联结也顺着舌尖走进了心灵。
埃及是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节点,也是最早加入“一带一路”倡议的国家之一。这一重大倡议不仅极大地促进了中埃两国在经济和基建上的紧密合作,同时也为两国的文化交流和友谊搭建起了坚实的桥梁,而我们这次高校夏令营之行,就是中埃愈加频繁的人员往来与交流的缩影。今年7月-8月,两国还将共同在上海举办“金字塔之巅:古埃及文明大展”,该展为有史以来全球最大规模、亚洲最高等级的古埃及文物出境展。
文明的互通互联必定会让两国人民更加相知相识,让世界文明百花园更多姿多彩,开创各国人文交流、文化交融、民心相通的新局面。期待我能再次来到中国,也欢迎中国朋友来埃及做客!
[作者SAMA AMRO YEHIA AYYAD系埃及艾因夏姆斯大学学生,现为瞭新社国际通讯员(实习)]
特别声明:本站转载或引用之图文若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与本站联系,本站将及时更正、删除。版权问题及网站合作, 请通过瞭望新时代邮箱联系:lwxsd@liaowangh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