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02-20
19日,记者从中国科学院近代物理研究所获悉,该所与其他单位科研人员合作,首次合成了新核素锇-160、钨-156。相关成果近日发表于《物理评论快报》。
“原子核是由质子和中子组成的量子多体系统。”中国科学院近代物理研究所研究员甘再国告诉科技日报记者,不同数量的质子和中子,构成了具有不同性质的原子核,科学家们把它们称为核素。合成和研究新核素,不仅对认识物质结构具有重要意义,而且为理解天体环境的演化提供了重要信息,也是探索自然奥秘的重要手段。
远离β稳定线的原子核壳结构的演化,一直是核物理学研究的热点问题。在缺中子核区,新核素合成与α衰变性质测量是研究壳结构及其演化的有效途径之一。
依托兰州重离子加速器,研究团队利用充气反冲核谱仪SHANS,通过熔合蒸发反应合成了新核素锇-160和钨-156。锇-160(中子数为84)具有α放射性,而钨-156(中子数为82)具有β+衰变的放射性。研究团队测量了锇-160的α衰变粒子能量、半衰期及钨-156的半衰期等性质。
研究人员通过系统分析新测量数据和已有数据发现,当原子序数大于68时,中子数为84、85的同中子素的α粒子预形成概率逐渐变小,揭示了中子数为82的壳效应在缺中子核素中增强的现象。他们进一步研究后认为,该效应增强的原因在于不断逼近可能较稳定的双幻核——铅-164(质子数为82、中子数为82)。
中国科学院近代物理研究所副研究员杨华彬介绍,该研究首次明确给出了中子数为82的中子壳在缺中子核素一侧的演化情况,有助于对核素存在极限的深入理解,同时使我国的新核素研究进入了一个新的核区。(瞭新社)
特别声明:本站转载或引用之图文若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与本站联系,本站将及时更正、删除。版权问题及网站合作, 请通过瞭望新时代邮箱联系:lwxsd@liaowangh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