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12-06
当前,百年变局加速演进,如何破解全球安全和发展面临的新挑战,“中国作为”备受世界瞩目。在日前举行的“读懂中国”国际会议(广州)上,巴基斯坦参议院国防委员会主席、巴中学会主席穆沙希德·侯赛因·赛义德就“一带一路”倡议10周年所取得的成果、中巴经济走廊建设、“三大倡议”等内容,向瞭新社记者分享了自己的看法。
穆沙希德·侯赛因·赛义德(图/瞭新社)
“一带一路”10周年,“三大倡议”引发讨论
2013年秋,习近平总书记提出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从提出共建“一带一路”倡议和“五通”设想,到通过相关规划、确立共商共建共享原则;从三次召开相关座谈会,到两次举办“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从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要以‘一带一路’建设为重点”“形成陆海内外联动、东西双向互济的开放格局”,到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推动共建‘一带一路’高质量发展”……共建“一带一路”取得丰硕成果。
穆沙希德表示,“一带一路”倡议是21世纪全球外交和发展领域最重要的倡议之一,如今已有150多个国家参与其中,为亚洲、非洲、拉丁美洲、欧洲等众多国家和地区提供了一个新的发展平台、指引了一条新的发展道路。
“今年10月,我在北京参加了第三届‘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习总书记在开幕式上的主旨演讲中,非常贴切地描述了‘一带一路’倡议的本质,那就是为世界的发展、人民的发展提供了一条新的道路,为全球经济合作提供了一个新的框架,通过通过共商、共建、共享,我们将建立一个更加开放、包容、互联的世界。”
在习近平总书记的亲自谋划、亲自部署、亲自推动下,共建“一带一路”取得丰硕成果。穆沙希德介绍,在过去10年里,中国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投资了数千个项目,推动当地能源、港口、公路铁路等产业的发展,与共建国家双向投资累计超过3800亿美元,帮助全球4000万人民摆脱了贫困,“所有的这些投资项目及其成果的规模、建设速度、体量等,在全球来说都是前所未见的。所以‘一带一路’倡议的影响力不仅在亚洲地区和‘一带一路’沿线,更是惠及全世界。”
此外,在穆沙希德看来,全球发展倡议、全球安全倡议、全球文明倡议同“一带一路”倡议以及其它机制一样,为广大的发展中国家提供了另一种选择,有助于它们应对全球性挑战,“这让我们发现另外一种世界的秩序,这对于未来的发展至关重要,因为在未来,全球不同国家和地区的命运都是紧密交织在一起的。”
“中巴友谊万岁”标语(资料图)
中巴经济走廊建设成果丰硕,“三个故事”内涵深远
作为共建“一带一路”重要先行先试项目,10年来,中巴经济走廊成为中巴友谊“新标杆”。穆沙希德介绍,在过去10年里,中国对巴基斯坦总投资达到260亿美元,创造了25万个工作岗位、建设了800公里的道路和高速公路,在能源、人力资源、高新科技、基础设施等方面,极大地推动了巴基斯坦的发展,现在有约2.8万巴基斯坦人在中国学习。
其后,他用三个发生在中巴经济走廊的故事,向我们介绍“一带一路”倡议为巴基斯坦带来的新变化。
瓜达尔港所在的省是巴基斯坦一个欠发达地区,随着中国在此建设了港口,瓜达尔地区从昔日封闭落后的小渔村,逐步成为巴基斯坦全国瞩目的新兴发展区域。如今,瓜达尔港已建成拥有3个两万吨级泊位的多用途码头;2022年6月,中国援建的瓜达尔东湾快速路正式通车,将港口与巴交通主干道相连;中国援建的瓜达尔新国际机场也即将完工。他表示,“港口、道路、机场,海陆空综合交通网络逐步织就,使瓜达尔港成为巴基斯坦与阿富汗、塔吉克斯坦、乌兹别克斯坦等国家的重要贸易枢纽。”
此外,能源合作也是中巴经济走廊的重要方向之一。在距离巴基斯坦首都伊斯兰堡约2个小时车程的卡洛特,就有一个绿色能源发展的项目。据悉,卡洛特水电站项目是中巴经济走廊首个水电项目,为巴基斯坦带来了清洁能源。穆沙希德告诉记者,清洁能源项目不仅能够惠及巴基斯坦欠发达地区的人民,而且能够极大地推动巴中在能源以及经济方面的合作。
伴随着中巴经济走廊的建设,当地人民也获得了教育和工作的机会。“在巴基斯坦有一个沙漠地区叫塔尔,它气候干旱、经济发展水平落后。”穆沙希德说,得益于“一带一路”的建设,塔尔的煤炭资源得到了开采。过去那些从未离开家、从来没有工作过的当地妇女,如今经过培训后,可以在工地开卡车运煤。“这些妇女可以依靠自己的能力赚钱,生活水平得到了极大的提高,这对她们来说,是改变人生轨迹的故事,也是‘一带一路’以人为本的核心体现。”
中巴合作共建的水电站项目(资料图)
与中国相识相交近半个世纪
作为巴基斯坦参议院国防委员会主席、巴中学会主席的穆沙希德·侯赛因·赛义德长期以来致力于推动两国之间的合作与促进两国人民之间的友好往来。提及他与中国的缘分,最早可以追溯到近50年前。
当时年仅16、17岁的穆沙希德作为青年友好组织的主席,第一次来到中国,他的足迹遍布北京和上海。《北京评论》《中国画报》和收音机广播,成为了他了解中国的重要窗口。
从第一次访问中国至今,他总共对中国进行了近百次的访问,见证着中国的发展变迁。当被称为“中国通”时,他连忙摆手表示,“关于中国,我不是专家,我还只是一个学生,还有很多方面需要向中国学习。”随后他解释道,因为中国幅员辽阔、历史悠久,并非那么轻易就能成为“中国的专家”,必须先了解中国的历史和文明。
穆沙希德与广东的缘分同样匪浅。1972年,穆沙希德率领一个青年友好代表团来到广州参加春季广交会,这是他第一次来到广州。他回忆道,这时的广州已十分繁忙且充满活力。1984年,他来到刚刚成为经济特区的深圳,“当时的深圳还是一个小渔村”;约9年后的1993年,当他再次来到深圳时,昔日的小渔村已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其发展速度之快,让他大为惊叹。
随着粤港澳大湾区建设蓝图的绘就,他对粤港澳大湾区的发展前景充满信心,“粤港澳大湾区正成为地区性的枢纽,它将因其区域连通性和关键的战略地位带动亚太地区经济增长。”
(瞭新社)
特别声明:本站转载或引用之图文若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与本站联系,本站将及时更正、删除。版权问题及网站合作, 请通过瞭望新时代邮箱联系:lwxsd@liaowangh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