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11-14
在澳门的一个清晨,连麻雀也在冼星海雕像上开音乐会。第三十五届澳门国际音乐节于9月30日至10月30日在澳门成功举办。参加音乐节的乐评人们在早茶时间对话,其中一位资深乐评人回忆这三十五年来见证澳门国际音乐节的发展,并赞叹道:“很多音乐节没能持续发展,而澳门国际音乐节已经迎来了第三十五届,这是音乐史和文化史上的一个奇迹。”音乐节经历婴儿期、青春期和成年期,音乐已经进入了大众的日常中,成为了一种打开生活的方式。无处不在的音乐才是生活,澳门国际音乐节担当了音乐生活的引领者。生而聆听,听众在音乐节的每一天,耳朵都如同插上了翅膀。
1.每一秒都在交流的歌剧
“没什么比快乐更加深刻。”出自一出哲学歌剧的台词。开幕巨献罗西尼两幕歌剧《塞维利亚理发师》,改编自法国剧作家博马舍的同名喜剧,是乐迷心中永恒的经典,这次由丹麦皇家剧院及新锐歌剧导演马丁·林博精心制作,由澳门国际音乐节节目总监廖国敏指挥,呈现出新的面貌。这出歌剧调动了生命的喜乐,音乐节的序幕由此刷新了人与时空的关系。
罗西尼两幕歌剧《塞维利亚理发师》
罗西尼巅峰之作歌剧《塞维利亚理发师》首演于1816年,是他为罗马狂欢的演出而创作的,至今仍是广受欢迎的喜歌剧作品。《塞维利亚理发师》描述的是一位多情的伯爵喜欢上了富有的少女罗西娜,在机智的理发师费加罗的帮助下,战胜了妄图占有少女的巴尔特罗医生,这对年轻男女也最终缔结良缘。2018年,丹麦皇家剧院携手丹麦新锐歌剧导演马丁·林博,特别以20世纪初的黑白哑剧电影美学、以“非黑即白或灰”的色调打造默片电影风格;从局部的到普遍的,“一景到底”的轻快节奏亦处处巧设机关;舞台复古又俏皮,庄谐并重,花一周搭建的舞美让观众仿如置身电影片场,出现了罕见的“景人合一”;多维的演出模块导致上下左右同时都有叙事性的表演,让观众恨不得多长几双眼;在环顾的观看中,多线索、多时空的机制会把观众变成了自动生成的肢体演员。当视听体验进入了升维的境地,观众便能在捧腹中感受谐趣喜歌剧的新的生命力。可惜歌剧遭天气影响取消了两场,但它依然散发出耐人寻味的剧力。
在历史上,这部歌剧最受欢迎的音乐是序曲,它以省去展开部的奏鸣曲式写成,序曲在很长的慢板引子过后,主题开始的音乐渐渐地把听者引入了活泼欢快的气氛中,隐喻着本届音乐节在这首序曲中缓缓拉开,整部歌剧也由此成为了音乐节的序曲。
2.“我是被久石让选中的孩子”
首度莅临澳门的电影配乐巨匠久石让,携手日本世纪交响乐团与澳门乐团,在澳门国际音乐节分别带来三场窥探个人乐史线索的“久石让360”系列节目,包括:“久石让的音乐未来”“非凡传奇”及“千与千寻”。近6万8千位观众将这个周末交给耳朵来思考——聆听久石让。这次登记买票中签失败的乐迷为这个周末洒下“热泪”;不少有幸进场的乐迷听到音乐响起都哭了出来——尤其是充满回忆的《千与千寻》交响组曲让很多乐迷热泪盈眶,久久不能平静。这份感动来自于和我们一起成长的音乐,它早已成为我们基因传递的一部分。有一位澳门的中学生拿着入场票从人群中走过,他说:“我是被久石让选中的孩子。”被久石让的音乐召唤的人难以计数,但被他“选中”的孩子实在是幸运。
“久石让360”之“非凡传奇”
久石让是宫崎骏电影音乐的代言人、北野武的黄金搭档,也是姜文、许鞍华等中国导演的成功合作者。他早已从“少就是多”的极简抵达了“少就是No”和“少就是空”的多元境地。作为一位不断删除多余声音的音乐大师,他那复杂多变的极简音乐不断给我们的生活带来新的节奏。讲谈一直是久石让音乐会必不可少的环节:在第一场演出中,久石让请澳门乐团演绎Steve Reich的作品《拍手音乐》,引领听众“极简音乐再入门”;在第二场中,帕特的弦乐四重奏《总结》的绵密厚实和《基拉尔:为管乐器而写的五重奏》的纯粹多变都验证了“少不一定就是多”,但一定能锁定你的注意力。在第三场中,他通过精彩的演绎带领我们回到其早期的极简音乐作品《DA.MA.SHI.绘》,在感知体验中翱翔。
“久石让360”之“久石让的音乐未来”
久石让还重新演绎了《舒曼:D小调第四交响曲》《中提琴傳奇》《贝多芬:C小调第五交响曲》,他的指挥、沉思、即兴与真实挽手同行,提炼出乐队各声部之间金属板的亮色。“久石让360”的音符铺满大地,他似乎给整个澳门的碎石路铺砌了音乐,你一不小心就会踩到遗失的音符。他律动的思考力正领着你决定某个瞬刻,以遥远之音拉阔脚下碎石的星空——原石、殿堂,如此建造。
3.大师集合,重建音乐圣殿
“隐士鬼才”指挥家提奥多·库伦齐斯以特立独行闻名,他尽情伸展双臂挥动澳门的乐风,神秘的音乐永恒乐团重释了包括林姆斯基-高沙可夫、拉赫曼尼诺夫及普罗科菲耶夫的古典音乐杰作,赋予每一部经典作品全新的甚至是颠覆性的诠释,极具辨识度的声音是他反复打磨锻造的结果,由此带来的重新调动五感的音乐会,重组了听众的感知。
音乐永恒乐团
《再生玛莉亚》颠覆了人们对歌剧的印象,它取材自阿根廷作曲巨匠皮亚佐拉唯一的探戈歌剧作品《布宜诺斯艾利斯的玛丽亚》,由香港著名编舞家黎海宁导演及编舞,联同城市当代舞蹈团的一众舞者,携手呈献糅合音乐、歌剧和当代舞蹈的诗性演出。黎海宁精通文学,其作品因细腻和敏锐的触角而备受瞩目。该剧编舞和文学的魔法般完美融合达到了“文学被编排,舞蹈被书写”的倒置境地,以此追寻人物的精神线索。故事也能被编成一个个舞蹈动作,其意念通过情节的曲折和人物的舞姿自然而然地流溢出来,复杂多变的节奏和文学底色自始至终呼唤着勃勃的生命力,炽热的生命观化为舞影,形成了和观众倾情对唱的一出大剧。聆听是“观看”的另一种形式,通过耳朵打开感知的折叠空间。音乐让我们活着,《再生玛莉亚》可以让我们再活一次,而声音本身则会一直活下去,从角色之中到角色之外。
皮亚佐拉探戈歌剧《再生玛莉亚》
饱含激情的指挥家余隆被《纽约时报》评为“中国古典乐坛最具影响力的人物”,他与上海交响乐团献演多部西方音乐经典:林姆斯基-高沙可夫《沙皇的新娘》序曲和伯恩斯坦《老实人》序曲的剧中悲喜引领我们上升;莫扎特《第五小提琴协奏曲》以明快的速度展示出乐曲的宽广与率直;拉赫曼尼诺夫《帕格尼尼主题狂想曲》复杂的变奏带来惊心和感人的情绪交替,其古典气质互为关系。观众随着余隆挥舞的指挥棒神往他所,每个人在深蹲或跳跃的节奏中化为无处不在的音符。
余隆与上海交响乐团
4.对应人声的心灵地图
“人声演奏”,即无伴奏演唱,声乐即乐器。两个世界知名的阿卡贝拉(acappella)乐队在音乐节达成了双重奏,一个是纽约的7人乐队Naturally 7,另一个是英国的国王歌手合唱团。在他们的世界里,没有乐器,只有声音,这样的干净纯挚总能让观众回到自身。
擅长“人声戏法”的无伴奏合唱组合Naturally 7,仅用人声即可“演奏”出各种乐器的声音,他们各自用出色的beat box技术以肉身扮演鼓、吉他、喇叭、笛子及其他声响,每一种“乐器”都被人格化了,多首经久不衰的电影金曲与听众于龙环葡韵博物馆展开一场随节奏跃动的《电影之旅》。观众把身体都交给了他们,骨子里的表现欲也伺机而动,并通过这个契机得到了关于身体新的发现。
《电影之旅》
国王歌手合唱团是知名的无伴奏人声室内合唱团,是全世界最令人惊奇的歌唱团队之一,更被笔者命名为“学者合唱团”——他们的博学在演出中无处不在,连声音都被内化为远见卓识。连续两晚的演绎分别有为纪念英国作曲家威廉·拜尔特和汤马斯·韦格斯辞世400周年的《乐祷时刻》,以及藉《传颂永恒》带来他们多首委约作品及一系列迪士尼电影歌曲,均以和谐匀净、深沉辽阔的“人声仙乐”让人穿梭时空之外。歌唱时,6位歌手默契得如同一人,观众在台下和他们同步呼吸,每一刻都似乎容纳了所有瞬息。有一位乐迷为了连听两晚过往歌手合唱团的演出,取消了在来澳期间的一切行程,即使白天没有演出,他也只在自己的时空里研究这个合唱团,等演出结束后便追逐该乐团的下一个行程——这是乐迷对歌手最高的致意。而在两场音乐会的表演期间和结束后,歌手们都与观众紧密联系、亲密互动。表演期间,他们在插科打诨中把观众的笑声和呼喊声召集成互动的和声部;表演结束后,他们和观众深入交流,甚至通过身体和声音的互动和观众融为一体,造就了又一场演出。他们以与观众的紧密互动而闻名,并在本届音乐节得到了新的发挥,比如在热烈掌声中他们返场三次,并演唱精彩绝伦、妙不可言的《蚊子曲》,被赞誉“绅士又亲民,博学又可爱”。
国王歌手合唱团
音乐可以保存记忆,也可以唤醒沉睡的记忆。“你说我反应过度/你对我一无所知……你说我要么全有要么全无/你对我一无所知。”当著名法多歌手Gisela João的名曲《Louca》响起,观众沉睡的记忆都被一一唤醒,夜晚的一切也得到了更新。活跃于国际音乐舞台的Gisela João是当今葡萄牙音乐界的灵魂人物之一,她的作品深入发掘法多音乐的本质,成为经典与流行的结合体。在本届音乐会中,她演唱了多首其第三张专辑《曙光》的精选歌曲,她不止是给听众献唱,也是给万事万物献唱——她的歌声似乎能让世界安静下来,只有在每次曲终之时,其它声音才会出现。
《曙光》
美妙的一小时三十分——顶流爵士歌后史黛西·肯特以澄明、敏感和纤细的声线给澳门的夜晚呈献多首原创及经典爵士名曲。从小跟祖父学习诗歌的她,歌唱永恒,唤醒遗忘的情感,徘徊低语和倾诉之间,在冷爵士中泛出文学的底色。她那天籁之声在能瞬间冲击你的听觉,甚至歌曲本身有时也会在她惊人的声音中隐身,声音一词因她被重新定义。自2006年史黛西·肯特首次来澳演出后,她和她的丈夫詹·汤姆林森以及诺贝尔文学奖得主石黑一雄持续合作,创作了多首作品,例如她最新专辑《Songs from Other Places》收录的《Tango In Macao》。在本届音乐节,她演唱了这首以澳门为主题的原创歌曲,以邻家女孩的姿态与你娓娓道来澳门的秘密。石黑一雄说:“史黛西·肯特是在比莉·哈乐黛、艾拉·费兹杰拉这些伟大的爵士名伶之后,属于我们这个时代最伟大的歌手。”讲座《史黛西.肯特的爵士與文學世界》与“远方的呢喃”专场演出成为了第三十五届澳门国际音乐节的重头戏。
“远方的呢喃”
5.从古典到“又一代”
中国著名指挥家刘顺执棒澳门中乐团,携手两位出色的独奏家,呈献一场中乐飨宴。由澳门中乐团委约新加坡文化奖得主埃里克·沃森创作的民族管弦乐作品《澳门之夜》在本场音乐会中作世界首演,极富澳门精神。这是用乐声写给澳门的情书,乐迷随着乐声重新进入这座小城夜的肌理,在欢腾和恬静中重新发现这座城——她的小,正是她的大。同场委约作曲家王辰威创作的《澳门明信片》《澳门之夜》则与之形成对比。当我们深入一座城的内里时,也要保持对这座城市的想象,如同伍迪·艾伦在电影中描绘的一个想象中的巴黎——即明信片上的巴黎,而不是现实的巴黎,虚构的音律完全满足了乐迷对澳门的想象。二胡演奏家陆轶文演绎二胡协奏曲《梦释》,全曲每個段落表現了梦境中的不同世界,似乎能贯穿人类生活的所有主题,亦幻亦真之感既对应人类的迷失和不确定,也微妙地带来一种缅怀感叹之情。打击乐演奏家郑瑀用手碟与民族管弦乐队演绎《阿斯图里亚斯的传奇》,让你在最治愈的乐器中把自身变成空灵的音色,在内省中练习自我的节奏,使得每个人在瞬间触达听觉的传奇。
好的演奏家从不拒绝与任何乐器合作。在世遗建筑郑家大屋,一直突破边界的著名古琴演奏家陈雷激与国家大剧院管弦乐团室内乐组合联袂演出《琴之歌》。古琴在历史上保持着清雅的独奏姿态,标志着交响性音乐起源的室内乐则是西方音乐中富有亲密感的一种语言。东西方弦乐在邂逅之时,音乐家呈现的不是乐器固有的文化符号,而是不同音乐之间的交流与回响。
《琴之歌》
多年来,音乐节致力为澳门年轻音乐家提供演出平台,今年的《艺萃菁英》音乐会由澳门青年钢琴演奏家、作曲家陈海琪与她的知音乐友诠释了多首20世纪古典音乐及当代音乐作品,古典与当代的创作观念在她的作品中体现得淋漓尽致。陈海琪师从多位世界音乐大师,包括约尔格·德穆斯、罗伯托·普莱诺等,其演奏风格横跨古典、前卫、流行、自由爵士等,亦涉猎即兴演奏及作曲,开拓了作曲与当代演奏的新领域,是一位不拘於流派和类别的演奏家,也是年轻音乐家少见的“完全音乐家”。她已在国际舞台上崭露头角,其演奏曾被美国传奇钢琴家Ran Blake赞誉为“充满魔幻魅力的演奏”。这位土生土长的年轻音乐家,展示了澳门音乐新锐活力的崛起和“又一代”音乐家迭生的艺术生态。
“又一代”音乐家
6.闭幕即前奏:爱丽丝“超越个体的独奏”
“赤脚小仙”爱丽丝·纱良·奥特无疑是当下在国际上界最受欢迎的钢琴家之一,她还是一位善于“去领域化”和打破演出范式的艺术家。闭幕演出是爱丽丝与国际建筑师赫勤·达米雷尔共同演绎的《生命的回响》,她的指法仿佛会说话,“超越个体的独奏”与达米雷尔特制的影像装置达到了时空的互文。演出以肖邦的二十四首前奏曲为主轴,曲目间不设明显停顿,观众们可在全场音乐会结束后再鼓掌。两位艺术家创造了一个沉浸和连贯的节奏可视化空间,由此拓宽听众的感知,通过音乐和空间探寻难以触达的生命意义。
《生命的回响》
当爱丽丝谈到二十四首前奏曲时,她认为:“生活就像前奏曲。(Life is like prélude.)生活本身是由许多前奏组成的,每一件事都会引起下一个事件的发生。”而这次音乐节的闭幕也不是结束,是下一届盛会的前奏。第三十五届澳门国际音乐节以“悦逢盛典,乐聚此刻”为主题,呈献了16套优质节目和14项延伸活动,参演艺术家近一千名,媒体触及人数超过400万人次。本次音乐节的规格之高、节目之丰、声量之大,也为助力澳门建设“演艺之都”、为打造艺文湾区做出了极大贡献。
在音乐里,乐声奏响的每一刻、全澳演出场所的每一平方米都有极具意义。而此刻都在这里——世间“此刻”的乐声和欢欣似乎都在这里;此时容纳所有瞬息、容纳我们的一切,每一秒都是一场没有终点的声音旅程。
(作者系当代艺术家、作家,其作品被波士顿美术博物馆、瑞士国家美术馆、剑桥大学、斯坦福大学等学术机构永久馆藏。曾东平、林侃异等对本文有贡献。)
文/林江泉
图/澳门特别行政区文化局
(瞭新社)
特别声明:本站转载或引用之图文若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与本站联系,本站将及时更正、删除。版权问题及网站合作, 请通过瞭望新时代邮箱联系:lwxsd@liaowangh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