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09-18
“普洱景迈山古茶林文化景观”17日申遗成功。自此,中国第57项世界遗产落地,填补了世界遗产中没有以茶为主题的这一空白。
“普洱景迈山古茶林文化景观”位于云南省普洱市澜沧拉祜族自治县惠民镇,是目前世界上规模最大、最古老的人工栽培型古茶园,也是中国茶文化发展的历史见证。千百年来,世代生活在这里的各族人民与茶相生相伴,使景迈山成为一部活的“中国茶”史书。“林下茶种植”方式形成的林茶共生、人地和谐的茶文化景观,也让其成为世界现代茶园种植技术普及前传统“林下茶种植”方式保存至今的实物例证和典型代表。
近日,记者走进普洱景迈山古茶林,在云雾与茶香中,寻觅申遗成功背后的动人故事,探索千百年来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中国智慧。
人茶共生的生态智慧
两条河流和陡峭山谷将景迈山三面环绕。120多万株古茶树、5片保存完好的古茶林、3片分隔防护林——云雾起时宛如世外桃源。
茶林中有一棵蜂神树,宽大树冠上60多个蜂巢挂满枝丫,蔚为壮观。“蜜蜂对生存环境要求十分苛刻,这60多个蜂巢就是景迈山良好生态环境的最佳印证。”普洱景迈山古茶林保护管理局局长张丕生说。
在景迈大寨古茶林,傣族祭祀的茶神树及10余棵高30米以上的古老茱萸树诉说着茶园悠久的历史。漫步林中,仰头有高大乔木,为茶树提供漫射光,脚下有草本植物养护土壤,源源不断为茶树提供滋养。乔木层—灌木层—草本植物层的立体群落结构,为茶树创造了理想的光照、温度和湿度等生长条件。自然生态系统成为景迈山高质量有机茶叶可持续产出的“自然法宝”。据中国科学院西双版纳热带植物园统计,景迈山古茶林共有种子植物943种、陆生脊椎动物187种、记录鸟类134种,它们对古茶林的传粉、养分、病虫害防治等起到了极为重要的作用。
将“茶”字拆开,就是“人在草木间”。景迈山上,傣族、布朗族人民长期在此繁衍生息,靠的就是这草木间的生态智慧。
据记载,公元10世纪以前,景迈山是一片茂密的原始森林,野生茶树生长其中。相传,因茶叶拯救了疫病中的布朗族祖先,他们从此认识并记住了这一神奇的植物,并称之为“腊”。“上山不带饭可以,不带‘腊’(茶)不行。”——这句话成为族内口口相传之语。后来,布朗族首领帕哎冷率领族人到这一森林中建寨,找回野生茶苗、茶籽种植在寨子内外。遵循着茶树开花结籽、种子落地后会长出茶苗的自然方式,布朗族先民用茶籽育出苗来再进行移栽。此后,布朗族先民在栽培利用过程中逐渐实现对野生茶树的驯化,茶树得以大规模栽培。
初期,人们用茶换取粮食、布匹等生活用品。14世纪,茶叶种植加工技术成熟,茶叶逐渐发展成为一种商品。明永乐四年(公元1406年)景迈山古茶被指定为贡茶后,古茶林种植面积逐渐扩大,茶叶产量进一步提高,古茶林成为世居民族的重要经济来源。在世代保护下,古茶林延续至今。
如今,在政府的重视与保护下,依托遗产地、行政村、自然村3级遗产阐释展示系统,近200块保护牌和说明标识立于林中,线上智能监测与线下人工监测的遗产监测体系为景迈山古茶林再添“守护者”。
世代传承的茶祖信仰
景迈山群众世世代代种茶,世世代代与茶树在一起。
唐代樊绰的《蛮书》中记载:“茶出银生城界诸山,散收,无采造法。蒙舍蛮以椒姜桂烹而饮之。”结合澜沧县志和芒景缅寺残碑记述,最晚于公元10世纪,布朗族先民就已经迁徙到景迈山并发现、驯化、栽培茶树,布朗族与茶的不解之缘已有千年历史。
“布朗族把茶当作生命的一部分,至今,茶祖节已经举办了1700余届。”今年80岁的云南省省级布朗族风俗礼仪传承人苏国文说。
传说布朗族祖先帕哎冷给后代留下遗训:“给孩子们种下茶树,让子孙后代取之不尽、用之不竭。你们要像爱护自己的眼睛一样爱护茶树。”纵观布朗族迁徙历史,便会发现,只要是布朗族停留过的地方,都会留下茶叶的痕迹。位于惠民镇芒景村的哎冷山满是高大茂密的原始森林,林下便是古茶林。
景迈山群众感恩大山的恩惠。寨子围绕大山而建,村寨规划也秉持集约用地的原则,人们有序建造房屋,把更大、更好的土地留给茶树,在水源充足的低海拔处开垦农田,在古茶林外新辟现代生态茶园。
在每家保护的茶林林区里,都会有一棵神秘的树,布朗族称其为茶魂树,傣族称其为茶神树。“人们每开垦一片土地,都会把第一棵栽下去的茶树当作茶魂树或茶神树。每年,若该树枝繁叶茂,他们便感安心;倘若该树生病了,则会举行祭祀活动。每年山康茶祖节,布朗族会祭茶祖、呼唤茶魂,然后才开始茶叶贸易。”澜沧县博物馆副研究员熊登奎说。
当地世居民族延续至今的社会治理体系、独特的茶祖信仰、以“和”为核心的当地茶文化、互敬互爱的风俗习惯,使得茶树被一代代传承下来。这样的文化信仰与传统习俗形成了有效的规制,构建了景迈山古茶林延续千年的生态价值观,既保护了茶树,也保护了茶林中的树木,保证了古茶林的完整性。
人茶合一的共同家园
古老悠久的景迈山至今仍生机勃勃。
2018年,芒景村村民岩砍从中央民族大学毕业后,便开启了返乡创业之路。“我们将民宿、餐饮与艺术结合在一起,以全新的方式传播少数民族文化。”岩砍表示。
通过开展保护利用工作,历史悠久的古村寨既保留了浓郁的传统风貌,又有效改善了村民的居住条件。对此,苏国文深有感触:“路、电、网、水都通了。牛耕变机耕,小梯田变大梯田,小茶园变大茶园。”走在芒景村翁基古村寨,可以见到越来越多的村民像岩砍一样在家门口做起了茶生意。
景迈山世世代代的原住居民守护着这片山林,也造就了景迈山普洱茶的“独特味道”。
起初,村民并不了解景迈山申遗工作,也不知道整个工作会带来什么变化。从最初的关注、探讨,到慢慢地参与、融入,景迈山的村民们深知,必须把茶林保护得更完整,原生态的种茶和茶林管理方式要得到更好的延续与保护。
“夏天我们不会进山采茶,就是要把茶树的‘身体’养好,等来年春茶发芽得更好,采得更好。”景迈山合作社代表仙贡表示,不仅要用好茶树,更要保护好它,留给下一代。
茶,从中国走向世界,如今已成为世界三大饮料之一。景迈山群众延续千年的传统“林下茶种植”方式,是人类早期利用茶树的活态样本。景迈山“山共林,林生茶,茶绕村”的景观格局彰显了土地垂直利用的生态文明智慧,向世界展示了遗产地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中国经验和中国智慧。
(瞭新社)
特别声明:本站转载或引用之图文若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与本站联系,本站将及时更正、删除。版权问题及网站合作, 请通过瞭望新时代邮箱联系:lwxsd@liaowangh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