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08-10
受台风“杜苏芮”影响,华北、东北等地近期出现极端降雨过程,引发洪涝和地质灾害,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受到严重威胁。
习主席对防汛救灾工作作出重要指示,要求全力搜救失联、被困人员,做好受伤人员救治和遇难者家属安抚工作,尽最大限度减少人员伤亡。
连日来,人民子弟兵听从统帅号令,牢记宗旨本色,全力以赴投入防汛抗洪救灾,全力搜救转移被困人员,持续开展清淤作业和巡堤查险等工作,书写“人民至上、生命至上”的新答卷。
为了人民,冲锋在一线
■解放军报记者 朱柏妍
地点:落坡岭
时间:8月2日凌晨2点
夜色越来越浓了。越往里走,山路越是崎岖。救援队伍里,一些人的手电光开始变暗,电量快要耗尽了。
武警北京总队机动第三支队列兵董嘉宁,感到抬腿越来越吃力。肩上50斤重的物资背包,此时仿佛有千斤重。他的肩膀被磨破了,汗水一浸,火辣辣地疼。
“再坚持一下,就快到了。”队伍中,大家互相鼓劲,继续向前。事后,记者问他,这段路是如何坚持下来的?董嘉宁平静地说:“我们肩上扛着受困群众的希望。”
7月30日,K396次列车被暴雨滞留在了距离北京丰台站70公里的落坡岭站附近。铁路损毁,信号中断,列车上不少乘客受困。
此时,所有进山的公路都已损毁,车辆无法通行。
支队参谋长王峰带领的40人突击队,是第一批带着物资到达的救援力量。4000多件食品和应急物资被有序分发至乘客手中,不少人流下了感动的泪水。
“后续,我们还有500人的队伍,正在往这赶”“一个乘客都不会落下,大家放心好了”……王峰被激动的乘客们层层围住,坚定的语气仿佛一道光,照亮了灾后山中的漫漫长夜。
这一夜,注定无眠。战士们只做了简单的休息调整,便再一次踏上征程。这一次,他们要护送乘客转移。
断裂的道路、垮塌的桥梁、不知深浅的涉水路段、随时有可能踏进的深坑……战士们走在前面,义无反顾。途中,有一段悬空3米高的铁轨枕木,战士们站在危险的边缘,保护乘客一一通过。孩子抱着、老人背着,战士们的身躯成了这一路上最稳固的护栏。
董嘉宁和班长姜舒负责护送的是一对年迈夫妻。道别时,老爷爷老奶奶不住地道谢,久久没有松开握住他们的手。董嘉宁的眼泪在眼眶里转了又转,最终还是掉了下来。
“这是我们存在的意义,人民子弟兵就是要为人民。”这位“00后”士兵说。
更多的官兵没有留下姓名。他们蹚过最危险的路,背着沉重的物资,用年轻的身体筑起最稳固的防线。在群众道谢时,年轻的他们不住地摆手,把“没什么”和“应该的”说了一遍又一遍。
地点:109国道
时间:8月4日晚上7点
太阳已经有一半落了山。
作为引导员,第82集团军某工兵旅下士曾征完成了一处架桥通路的任务。他从地上抓起一把干沙子放在手心里搓了搓,就当是洗了手。
逢山开路,遇水架桥。在曾征看来,这些本就是工兵的职责所在:“为了人民群众,冲锋在一线,不需要理由。”
在打通109国道的抢险任务中,曾征看到了一个又一个期盼的面孔,也更加明白了身上军装的含义。
一位刚刚从受灾村镇脱险的大姐,看到忙碌的他们,突然从口袋里掏出200元钱。离她最近的参谋许恭铭,连连摆手谢绝。
“没有别的意思,现在没信号用不了网,你拿着给同志们买水喝。”大姐坦然说,“你们来了,我们就踏实了!”
这样的温暖场景,在109国道反复上演。
每次路过村庄,总会有很多人跑到路边围观。一位老乡见到一长串的重型机械车十分激动,抬着手和每一辆车里的战士打招呼。
在曾征看来,虽然他们被乡亲们称赞为最可爱的人,可这些质朴的乡亲们,才是最可爱的人。
走过一道道曲折山路,绕过一个个沟渠坎坷……曾征和战友们打通了一段又一段道路,连接上了一个又一个村庄和一群又一群可爱的人。
这天下午,他们深入到一个村子。一位鬓发花白的老大爷正坐在村口乘凉。看见军车开了进来,他坐直身子,远远地喊:“党把解放军派来啦!”
“有党、国家和人民军队在,没有一个村子、一个人会被落下。”那天,战士们是这样回答的。
在防汛救灾的路上,“相信”的力量一直以各种形式陪伴在人民子弟兵的身边。这种力量由人民赋予,足以撼动山海。
8月4日,第82集团军某工兵旅官兵在北京门头沟区王平镇清理路面淤泥。万 川摄
地点:琉璃河镇
时间:8月6日下午1点
刚刚从居民区里转移出一批受困群众,武警第一机动总队某支队官兵回到临时驻扎点调整休息。一些战士拿出自带的单兵自热食品,坐着吃了起来。
水陆两栖全地形车驾驶员刘德钊没有走出驾驶室。把车停靠到安全的地方后,他身体向后一仰,靠在座椅上打起了盹儿。
这是刘德钊参加防汛救灾任务的第7天。此次受灾点位多且分散,刘德钊所在的方向只安排了一辆水陆两栖全地形车。这些天来,他几乎没有休息。只要前方有需要,他就立即出发。
午后的琉璃河镇,空气潮湿闷热。临时驻扎点除了官兵们低头吃饭的声音,几乎没有一个人说话。中队长张宇准备好一份午饭,先给刘德钊送了过去。看见刘德钊已经睡着,张宇想了想又把午饭端了回来,不忍心打扰。
水陆两栖全地形车,可用于陆地、水上、浅滩、雪地等地域,一次最多可转运4.3吨物资或12名受灾群众。在灾区面对复杂水情,全车的安全都系于驾驶员一身,因此,驾驶员必须时刻保持注意力高度集中。
这几天,在刘德钊的驾驶位旁边,一直放着一块毛巾。每当感到疲倦时,他都会用这块毛巾沾着雨水抹几下脸。从雪白干净到逐渐发黄发灰,这块毛巾上早已分不清雨水和汗水哪一样更多。它如实记录下了这名战士的坚强与奉献。
同车组的安全员杨宝城记得,8月2日,他们接到任务,要往返嘉禾超市附近水淹路段,转移被困在那里的80余名群众。那天是车组连续作业最长的一次,从早上6点多一直持续到将近晚上9点。面对危险汹涌的暗流和水中突现的淤泥坑、巨石等险情,刘德钊全程精准操作,没有一次出错。
那次任务回来,战士们都跟他开玩笑,说刘班长身上有个开关,车一熄火,他就跟着发蔫;可只要车一启动,他的眼睛又立马瞪得比谁都大。
“前方有10余名群众急需转移。经观察,水深超过1.3米……”刚休息了不到半小时,新的救援任务又来了。刘德钊从驾驶座椅上睁开眼,发动了和自己朝夕相处的车辆。
“保证完成任务!”同一时刻,在几百上千个防汛救灾点位上,无数个“刘德钊”也义无反顾地奔向前方——那里,有等待救援的人民群众;那里,有党和统帅的嘱托;那里,更是人民子弟兵的“战场”……
(采访中得到李世昭、杨树盛、李晖、张通、李鸿宇、刘彰等协助,特此致谢)
(瞭新社)
特别声明:本站转载或引用之图文若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与本站联系,本站将及时更正、删除。版权问题及网站合作, 请通过瞭望新时代邮箱联系:lwxsd@liaowangh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