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湾区

半月谈丨寻根——大湾区文化新地标

2023-06-27   

长期以来,深圳被赋予改革先锋和经济重镇的重要角色。进入新时代,深圳的历史文化意义逐渐被发掘和重视。在这座国际化大都市的闹市区,隐藏着一座历史悠久的“城中之城”——南头古城。南头古城被称作“粤东首郡、港澳源头”,曾是历代政权在岭南沿海地区的政治、军事、经济和文化中心。

作为深圳历史的原点,南头古城见证了特区40余载从边陲小镇跃升为国际化大都市的历程,也留下了南粤文化与中原文化相融合的印迹。活化更新后的南头古城延续了历史文脉,重现历史文化底蕴,一跃成为粤港澳大湾区的文化新地标。


闹市中的世外桃源。

约1700年前,东晋设置了东官郡,这是有关南头古城最早的史料记载。南头古城又称“新安故城”,曾是历代政权在岭南沿海地区的行政管理中心、海防要塞和对外贸易集散地,也是深圳特区成立前宝安县政府所在地。

南头古城牌坊

改革开放以来,南头古城形成了棋盘式空间,连接起了深圳的“城”与“村”。伴随着城市脉络与人文轨迹不断变化生长,南头古城成为活化的博物馆,古城内尚有多处不可移动文物遗址,如新安县衙、关帝庙、牌坊、瓮城、报德祠、信国公文氏祠等。

从车水马龙的现代化大都市步入古城,穿过明代的城门拾级而上,斑驳的城墙讲述着一段段风云激荡的历史。穿行于广府、客家、潮汕、南洋建筑风格杂糅于一体的岭南文化特色街区中,老字号茶楼、老街坊糖水店和来自港澳的文创产品、艺术展览等,让古城老街充满了活色生香的生活气息。

漫步在人流如织的南头古城,从粤港澳美食到潮流文化体验,从非遗传承到新民艺挖掘,从茶文化衍生品到风味特调咖啡,如今的南头古城兼具千年古城、城市社区、创意街区等多重身份。自2020年8月开街以来,古城业态逐步丰富,到访人数年均超过800万人次。

除了由南头古城1820数字展厅、新安县衙、牌匾故事馆等组成的历史文化聚落,“夜宿古城”“夜间社区放映会”“叠园音乐会”等项目,提振了夜间消费。

如今,南头古城艺术文化活动持续不断,艺穗在古城、音乐生活节、精酿文化节、插画嘉年华等艺文活动汇集于此,搭建起了国际青年艺术平台助力孵化产业,并与深圳设计周、文博会等文化活动深度合作。

古城蝶变重生

更新改造前的南头古城外来人口众多,最多时聚居了3万人,其中90%为流动人口,且大多属低收入人群。古城人口和空间结构复杂,基础设施陈旧,街面杂乱无章,许多古建筑淹没于连片的城中村中。南头古城一度面临着历史文脉割裂、活力丧失、发展受困等问题,也给古城更新改造带来巨大挑战。

南头古城作为深港历史之根、文化之源,其人文、历史、社会等价值不可小觑。如何厘清“城中村”和“古城”的关系,有效促进古城文化复兴,为古城未来长效发展赋能?过去20多年,深圳市曾多次组织规划咨询工作,古城内的建筑和环境也历经数轮改造,但都没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传承千年文脉,重拾城市记忆。2019年3月,南头古城“蝶变重生计划”——南头古城活化与更新项目正式启动,由南山区政府主导、万科集团执行落实。

南头古城特色文化街区改造提升过程中,设计方通过文化展示、历史轴线、活化建筑等手法,以点线面有机串联起不同的片区,编织多元包容的社区空间,注重原住民和外来人口、创客、游客等人群之间的互动。

2020年8月26日,改造后的南头古城正式开街。万科股份有限公司南头古城项目改造负责人黄楠说,南头古城的改造更新,承载了高速发展的城市化缩影和多元混杂的特区文化气质,成为大湾区的一个文化地标。

南头古城全景。

作为城中村,更新改造后的南头古城为初来深圳的创客们提供了生活便利、成本低廉的落脚地。相较于古城外现代化的大都市,充满街巷邻里氛围和人情味的城中村,体现出移民城市的多元包容。

打造湾区文化标杆

公元1573年,明朝政府扩建东莞守御千户基地,建立了新安县,并建县治于南头,辖地包括今天的深圳市及香港地区。深港同根,此后,凡历朝在南头设置行政机构,香港就归其管辖。可以说,南头古城一直是中原文化、岭南文化向香港传播、交流的桥梁和纽带,是深港澳地区的历史文化之源、人文精神之根。

在今日焕发生机的南头古城里,南头精品文物展、海上丝绸之路外销瓷器展、精品牌匾展、文物修缮工艺工作室、沉浸式南头历史互动体验展厅、港澳同源文化展等,不仅多维度展现了南头古城的历史文化,让岭南古文化的宝贵遗存重现,还汇聚了深港两地现代文化、艺术、设计、创意资源,吸引了大湾区创新创意人才和企业汇聚。

共同的历史、文脉和语言的浸润,让南头古城成功“出圈”,成为大湾区的文化新地标。随着前海深港合作区的扩容,粤港澳三地居民加速流动,越来越多的港澳青年来到深圳工作生活。

2022年8月,香港深圳青年总会、香港青年联会、澳门深圳经济文化促进会等25家港澳团体,在深圳开启了为期3个月的“国情深睇验”研学之旅。第一站就选择回溯深港同根同源的发源地南头古城。

著名人文历史学者韩望喜表示,历史文化遗址是城市底蕴的见证者,要让文化遗址“活”起来,更多地走进年轻人心中,成为人们回望过去、展望未来、寻找文化根源和身份认同的最佳落脚点。


(瞭新社)

编辑:陆雄锋 责任编辑:赵小李

来源:新华网

特别声明:本站转载或引用之图文若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与本站联系,本站将及时更正、删除。版权问题及网站合作, 请通过瞭望新时代邮箱联系:lwxsd@liaowanghn.com

推荐阅读 换一换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