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湾区

瞭新社报道 | 强化创新创业氛围,助力青年实现个人理想——对话港科大创业中心创业项目主管萧观明

2023-06-26   

“青年者,国家之魂。”青年兴则国家兴,青年强则国家强。青年发展事关国家未来,青年创新创业成果备受关注。随着内地与香港通关,粤港澳大湾区的发展再次按下“加速键”,高质量建设粤港澳大湾区迈出坚实步伐,给青年人带来新机遇、新挑战。在这个令人充满期待的时期,瞭新社与香港科技大学创业中心创业项目主管萧观明展开对话,了解香港科技大学的发展变迁,共同探讨香港青年创新创业路径。

32年风雨兼程,科研成果丰硕

走近香港科技大学广场,一个极具代表性的“红鸟日晷”雕塑映入眼帘。日晷是人类在天文计时领域的重大发明,蕴藏着数千年来人类的智慧,亦有“永恒不变”之意;红鸟造型展现翱翔、飞舞的姿态,又宛如一团火焰,充满热情和动感。从这座历史与未来、自然与科技交织的雕塑中,不难窥见,32年来香港科技大学(下称“港科大”)在发展与创新之路上的雄心壮志。

据了解,港科大创立于1991年,经过全校师生多年的不断耕耘,港科大已成为一所具有国际影响力并积极培育香港本地优秀人才的学府,在科学、工程、商业管理及人文社会科学等领域,均达到世界一流水平。“追求卓越、坚守诚信、维护学术自由,放眼全球发展、贡献地方社会,和谐共融、汇聚多元、彼此尊重,凡事皆可为”的核心价值,深度融入港科大教学与科研的方方面面。

港科大在科研方面大力投入,取得的成果丰硕。如今,港科大在香港本地拥有两个国家重点实验室、两家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三个InnoHK创新香港研发平台、九个校级实验中心等;与华为、华大基因、大疆、滴滴、南丰生物等知名科研企业达成互动,并建立联合实验室。

港科大在前进中不断提升国际影响力,致力成为更加国际化的知名学府。目前,在港科大17000多名在读本科生和研究生中,共有来自全球80多个不同国家和地区的学生。港科大与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哈佛大学、哥伦比亚大学、剑桥大学等300余家国内外的顶尖学府达成合作伙伴关系,每年有逾1000名交换生来此学习,另外有超过40%的学生在本科阶段便有机会参与国际学术交流,这一比例处于领先水平。

此外,港科大还鼓励师生将创新科研成果应用在校园内,目前已落地的项目有学生学籍管理和学历认证区块、智能空气检测、校园数码双塔、树联网、校园水处理系统等。此举一方面为师生的科研项目营造实验场景,培养具有创新思维的国际化科研人才;另一方面打造可持续发展、智慧及“零碳”校园,力求解决城市发展中遇到的难题。

在萧观明看来,“凡事皆可为”则是港科大核心价值中,使师生们终身受益的理念。“‘凡事皆可为’即不否定任何一个可能性。在开始做一件事时,不要先说‘不’或者胸怀太多顾虑,而是要思考解决问题的方案,或者调整心态,用积极的心态去面对难题。”他解释道,“不仅我自己是这样做,而且我会鼓励我认识的学生、老师、校友或朋友也这样做。长此以往,相信我们无论是在工作、研究或创业中,都能更容易成功。”

随着粤港澳大湾区建设走向纵深,以及《广州南沙深化面向世界的粤港澳全面合作总体方案》的印发,广州市南沙区这一粤港澳大湾区的几何中心,在携手港澳和大湾区其他城市共建国际一流湾区和世界级城市群的路上步伐坚定。港科大也把握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的历史机遇,助力粤港澳大湾区科技融合、人才融合。

2018年,港科大与广州市政府、广州大学签署协议,共同在广州南沙筹建香港科技大学(广州)。2022年,香港科技大学(广州)正式开学,标志着穗港高等教育互联互通迈上新台阶。在“港科大一体,双校互补”办学理念的指引下,两校实行互补的学术框架,融合学科与传统学科共同发展,提供错位发展的学位课程,课程及中央研究设施互为开放,这展示了港科大重塑未来教育模式的理想与抱负。

把握时代机遇,营造良好创业氛围

科技成果转化是实现科技自立自强中的关键一环。港科大作为香港首家投放资源支持创业的学府,在推动创新成果转化应用方面,取得了令人欣喜的成果——香港18家独角兽企业中有9所与港科大有关联,由其师生或校友创办或投资成立;港科大更是拥有超过1600家初创企业以及500余家正在孵化的初创企业,创造的总体经济效益超4000亿港元。成功的背后,港科大创业中心在探索中不断前行,并做了大量的工作。

自建校以来,港科大面向教师队伍提供了创新创业方面的支持。2014年,随着港科大优化培养方向及创业中心的成立,学校开始给予在读学生创业方面的大力支持。经过萧观明的努力,校内创新创业的氛围愈发浓厚,一个创新创业生态圈展露雏形,大批初创公司涌现。

过去五年,港科大平均每年培养约150个初创团队,其中约90家能够成功注册为企业;孵化的企业涉及新材料、生物技术与医疗保健、信息通信与技术、先进制造与物流、教育、能源与环境技术等行业和领域。

香港科技大学创业中心创业项目主管萧观明

在萧观明的设计和规划下,创业中心的工作任务可归纳为“3C”,即“Cultivate(培养)”“Create(创造)”“Connect(连接)”。他解释道,具体而言,首先是培养学生的创业精神,支持他们将想法转化为创业的实践并取得成功;其次是创造一个充满活力的创业环境和生态系统,为学生提供资金、培训、比赛、咨询、指导和创业支持服务;最后是搭建平台,连接创业理念、资源、技术和人才。

一方面,萧观明最大限度发挥创业中心在连接(“Connect”)人才、技术方面的作用,鼓励师生通过技术创业。据介绍,港科大学拥有将近2000个专利,但由于大部分由教授带领的科研团队对专利技术市场化缺乏了解,以致于有相当一部分的专利技术成果还停留在科研阶段。同样的,也有部分学生胸怀创业的想法,但苦于没有技术。于是,创业中心尝试鼓励有意愿的双方进行合作,取得了令人欣喜的成果。

港科大高平教授研发了聚合物纳米薄膜技术,其后,学生创业团队Point Fit利用纳米薄膜的特性,进一步研发了汗液感测薄膜,配合手机应用软件使用,能够实时连续且非入侵式地监测肌肉疲劳情况和压力水平,避免运动员过度训练。目前,这一发明已在香港本地的体育学院、运动企业进行应用试验。

另一方面,他大力推动社会创业,希望把学生关心社会的热情融入创新创业之中,并取得更大的社会效益。其中,社创项目“Breer”正是这一想法及创业中心“Cultivate(培养)”“Create(创造)”理念的生动体现。

“Breer”源于“Bread(面包)+Beer(啤酒)”,是一家致力于食品循环的初创企业。一开始,团队成员关注到面包浪费的情况,希望能够进行面包回收,但回收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无法形成可循环、可持续的链条。在萧观明的指导下,创业团队发现面包与啤酒的原材料成分类似,于是萌生出将回收而来的面包制作成为啤酒产品并进行售卖从而获取收益的想法。回收项目摇身一变成为社创项目,不仅能够创造社会价值,而且还可以解决厨余过多所产生的社会问题。

同时,创业中心积极引入资金,促进资源、人才、技术共融互通。据萧观明介绍,创业中心与政府创业基金、投资人等达成合作与联系。针对初创企业发展的不同时期,港科大能够提供多种不同类型的基金,为创业营造良好氛围,让创业者无“后顾之忧”。

港科大也会定期举办不同的创业竞赛,如百万奖金创业大赛、科大黑客松(hackUST)等,打造学生与投资人直接对话的平台,给予有创业抱负的学生展示自我的舞台,让有意向创业的青年通过竞赛向国际投资人、企业高层介绍他们的商业计划,助力他们实现自己的创业构想。

在对话结束后,记者正好遇见了环保科技初创企业(FeedME)的负责人邓先生,其创业伙伴正是港科大校友。在创业中心的推动下,该企业得以在港科大进行宣讲,向潜在投资人介绍他们的小型家电环保回收项目。“我们的产品已经成熟,并小范围应用到社区进行测试。目前正在寻找资金将产品推向市场,非常感谢创业中心能够给我们这个机会。”邓先生对记者表示。

共同成长,搭建广阔舞台

伴随着港科大的发展壮大,萧观明也实现了个人的不断成长和提升。从30多年前在学生事务处任职,到2014年后进入创业中心工作,变的是岗位和工作内容,不变的是他对工作的热忱和自我挑战的精神。

萧观明形容加入港科大是一次“机缘巧合”。当时,他刚从投资银行离职,偶然了解到筹建中的港科大正招聘人员。抱着对学生工作的向往,毫无相关工作经验的他“硬着头皮”申请了岗位。“我是1991年5月入职的,同年9月第一批学生入学。我从零开始搭建了学生事务处相关的工作框架和体系,有一些一直沿用至今。在这个过程中,我对大学的整体运作有了更深的认识,感觉港科大的发展也有自己微薄之力。”

他回忆道,“我看着许多同学从在校生变成校友,再到如今成为专业领域的佼佼者,我和他们也从师生成为了朋友。近几年,有些成功创业的校友曾特地回来和我分享他们成功的经验,并且感谢我曾经在他们学习、成长和创业之路上给予过帮助,我感到非常的荣幸,这是对我工作的认可,也是我在港科大服务超过30年的动力来源。”

32年来,港科大历经了五任校长,他表示,“虽然每一任校长的做事风格不同,但是他们有共同的目标,就是带领港科大成为有国际影响力的科技大学。在他们的影响下,港科大成员即使遇到分歧,也会相互合作、互通共融、获得共识,齐心协力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案,我想这就是港科大能够不断发展的原因。”

受工作影响,萧观明经常往返香港与内地,也曾担任广东工业大学的客座教授,对于粤港澳大湾区他有自己的看法。“我认为,粤港澳大湾区是多元化的,不同领域的从业者都能在这里找到发展机遇。‘9+2’各城都有不同的发展定位和优势。”他表示,《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印发四年多以来,能够明显感觉到交通方面发展迅速,大湾区各城市间的交通愈发便捷;各地政府也出台了许多政策,推动大湾区发展。“我身边大概80%的合作伙伴或者学生,都怀抱着在内地发展的想法。”

但是在他看来,粤港澳大湾区内各城市可以进一步强化协同效应,建立机制让不同城市的人能够了解其他城市的政策、资讯,相信能够进一步推动大湾区的建设。“现在大湾区各城市均出台了规划和政策,但是城市之间在人才、技术、资源等方面还没有完全融通和有效衔接。”

对于香港青年未来的发展,萧观明也感慨万分,“现在是粤港澳大湾区发展的黄金期,希望香港青年能够珍惜这一机会,秉持着积极的心态,亲身了解大湾区的变化、体会国家近年来的发展成果,从而挖掘个人在国家的发展过程中的无限机遇。他们不一定要创业,可以继续深造或者就业,总之拓宽眼界、开放思维,确立人生的发展方向,这个世界其实很大的。”

“在未来,创业中心还有许多工作要做。”萧观明信心十足,“一方面,希望创业中心能够推动更多创业项目走向成熟,甚至是从目前的初创企业成为独角兽企业;另一方面,香港拥有一大批先进的科研成果,期望这些成果能够在内地或者国际得到更广泛的应用,使香港成为技术输出的城市,相信创业中心在其中能够发挥一定的推动作用。”

粤港澳大湾区发展建设蓝图已经绘就,借助大湾区打造的科创平台,青年人大有可为。相信会有越来越多的香港青年,成为内地与香港之间的桥梁,积极拥抱粤港澳大湾区发展新机遇、新趋势,将个人理想追求融入国家发展大局之中,成就梦想、扬帆起航!


(瞭新社)

编辑:侯文哲 责任编辑:维泽

来源:瞭望新时代杂志社

特别声明:本站转载或引用之图文若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与本站联系,本站将及时更正、删除。版权问题及网站合作, 请通过瞭望新时代邮箱联系:lwxsd@liaowanghn.com

推荐阅读 换一换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