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库

唐任伍:论中国式现代化的价值体系

2023-06-25   

作者:唐任伍(经济学博士,北京师范大学政府管理学院教授)

党的二十大报告以宏大的叙事,对中国式现代化的特征、本质要求和目标定位进行了科学论述,并对中国式现代化进行了战略安排,即从2020年到2035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从2035年到本世纪中叶把我国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这是马克思主义现代化理论中国化、时代化的最新成果,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根据中国的国情和文化开创的一条马克思主义指引下的中国式现代化之路,构建了“人类文明新形态”。中国式现代化尽管与西方资本主义现代化具有共同点,但其核心价值观完全不同于西方资本主义现代化,这也成为“中国式现代化”与“西方资本主义现代化”的本质区别。因此,研究中国式现代化的价值体系,厘清其价值取向、价值追求和价值实现,对于中国式现代化的最终实现,具有重要意义。

一、价值体系是区别不同类型现代化的根本标志

“现代化”作为一个世界性的文明形态变化过程,本身只是一个抽象的“中性”概念,只有当它被赋予了不同的价值内涵之后,才有了“资本主义现代化”和“社会主义现代化”、“西方式现代化”和“中国式现代化”这种区别。因此,本文认为,“价值体系”是区别不同类型“现代化”的根本依据和标准,中国式现代化以其独特的价值体系,构建起一种崭新的人类文明新形态。

(一)价值体系是现代化的精神之魂

反映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之间的利益关系,决定社会意识性质和方向的“价值体系”,是现代化运动的内在精神之魂。价值体系是由价值元素组成的有机体系,包括价值尺度、价值评价、价值取向、价值追求、价值目标和价值实现等,反映的是现代化运动到底是“人被资本支配”还是“资本为人服务”,或者说现代化的运行与发展是“人支配物”还是“物支配人”。这是一个决定着现代化发展方向和路径的“本和源、根和魂”的本质问题。

长期以来,有关现代化的研究焦点集中在发展形式、过程和各种指数设计这些技术层面上,诸如工业化、城市化、信息化作为现代化发展的驱动力、现代化的实现程度等,均被认为是现代化具有普遍性的“共性”内容,因而是超越社会制度、意识形态、信仰体系、价值观念差异而设计的普遍范例,由此得出“条条道路通现代化”与“不同社会制度的现代化”最终趋同的结论。但是,现代化运动是人的活动,而人的活动是有意识、有目的的,人的全部激情、意志和活动过程都要受到价值取向的制约,都带有在人与对象关系中所形成的爱憎、取向、抑扬和褒贬等价值色彩的方向性。影响人的活动方向的因素很多,其中最根本的是活动主体的动机系统和价值系统。

因此,现代化运动的方向和形式,是由价值主体与客体在相互作用的过程中决定的,其中价值尺度和价值准则是判断和衡量现代化发展价值大小的标准,是现代化发展所要遵循的行为准则;价值取向最重要,是定向现代化运动的指示器,帮助人们进行现代化的价值选择、价值追求和价值实现,其正确与否,直接决定着人们的思想、行动的成败;价值追求是与价值目标紧密联系在一起的,是决定现代化所要探索、体验、理解、感受和达到的目标,实际上是指现代化所要实现的一种愿景,是价值主体的一种主动行为;而价值实现则是价值目标被客体认可和接受、理念得到具体实现的过程。事实充分证明:只有建立正确的价值体系,才能保障现代化既沿着事物发展的趋向,又沿着主体自身需要的指向发展。

(二)价值体系决定着不同的现代化发展方向和道路

价值体系决定着不同类型的现代化运动发展方向和发展道路。“资本逻辑”支配的发展方向和运行道路的现代化模式,不但社会政治、经济被资本支配,而且人都被资本支配,现代化发展就堕入物质主义的泥坑中,整个过程、每一个环节、每一个毛孔都沁透着资本对利益最大化的追求,人与物的关系对立起来,导致现代化发展到一定程度就陷入两极分化、马太效应的困境,产生许多不可调和的矛盾,社会发展也走到了尽头;而“以人民为中心”支配的发展方向和运行道路的现代化模式,物为人的需要服务,把人本身的发展需要作为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彰显人的主体性、创造性和文明性,形成新的“人的发展—物质发展—人的发展”的螺旋式上升的高水平社会发展逻辑,以替代“资本逻辑”下的“物的发展—人的发展—物的发展”的发展循环。

价值体系中价值尺度和价值准则是衡量标准,价值取向是灵魂,价值追求是目标,价值实现是手段,它们相互依存、相互支撑,形成和谐的价值体系整体。价值尺度和价值准则是对主体行为进行价值评价的根本标准,价值取向决定现代化沿着什么方向,表征主体行为的根本动机,这种价值取向是社会运动的目的价值。而工具只有以其实现目的价值的有效性程度来确定自身的价值和存在的理由,历史或现实中的社会制度是服务于各种不同的目的或需要建立起来的,因此,制度、政策、组织、机构等工具性的东西就自然不能构成现代化的目的价值,只能作为工具价值而存在。目的价值反映着主体的利益和需要,它规定着现代化的基本性质,制约着现代化的运动方向。克服制度问题上的教条主义,并最终有利于社会主义的价值创造和现代化事业的发展。

二、中国式现代化的价值取向:“以人民为中心”

现代化作为一种运动,价值取向决定着它的发展方向。中国式现代化与西方“以资本为中心的现代化、两极分化的现代化、物质主义膨胀的现代化、对外扩张掠夺的现代化”不同,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坚持走社会主义道路的现代化,凝结着中国共产党的宗旨、初心、使命,以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本质特征的价值取向、价值追求、价值目标和价值准则。中国式现代化实践所确立起的价值体系,是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产物,是对西方现代化进程中形成的现代化价值观念的超越,具有真实性、科学性、道义性的鲜明特点与价值品格,体现了中国式现代化的伟大创造。

(一)中国式现代化是对资本主义现代化价值取向的扬弃

工业革命开启了资本主义现代化过程,资本成为资本主义现代化的主要驱动力,也是资本主义现代化的价值取向和旨归。因此,资本主义现代化是建立在资本逻辑基础上的现代化,而资本是以剩余价值、利润最大化为目标追求的,资本的形成过程,就是征服、奴役、掠夺、杀戮过程,在资本主义国家国内通过诸如“圈地运动”之类的暴力手段剥夺直接生产者的生产资料,通过国债制度、税收制度进行大肆搜刮,迫使广大底层民众成为雇佣工人屈服于资本的统治;在国外采用枪炮、杀戮等血腥手段和商业战争进行殖民掠夺。马克思说:“资本来到世间,从头到脚,每个毛孔都滴着血和肮脏的东西。”为了利润,资本可以为所欲为、不顾一切,“如果有10%的利润,资本就会保证到处被使用;有20%的利润,资本就能活跃起来;有50%的利润,资本就会铤而走险;为了100%的利润,资本就敢践踏一切人间法律;有300%以上的利润,资本就敢犯任何罪行,甚至去冒绞首的危险。”这种以私有制为基础、以剩余价值和利润最大化作为价值取向的资本主义现代化,“不论它较之旧制度如何合理,却决不是绝对合乎理性的”,只是造福极少数有权有势的精英而不是帮助最广大底层民众,导致人与自然、人与人关系的崩溃和分裂。

由于资本作为主要生产资料由少数资本家所占有,因此,资本家就可以名正言顺地通过榨取剩余价值这一秘密的、合法的途径,把广大工人阶级创造的剩余价值据为己有,形成了“资本家对工人的统治,就是物对人的统治,死劳动对活劳动的统治,产品对生产者的统治”的资本剥削工人的不平等局面。资产阶级通过立法,冠冕堂皇地在“私有财产神圣不可侵犯”和“自由市场竞争”这两大所谓铁律法则的外衣掩护下,使财富向少数人集中,两极分化。资本主义现代化以所谓的自由、平等、宪政、人权为口号,把人的自由“异化”为金钱的自由,用法律上的形式平等掩盖实质的不平等,庸俗的消费主义、娱乐主义成为麻醉人民群众的“鸦片”。在资本主义现代化过程中,长期以来都是“见物不见人”。很显然,资本主义现代化是为少数资本家服务的现代化。

(二)“以人民为中心”价值取向的中国式现代化的丰富内涵

中国式现代化是以人民利益驱动的现代化,“以人民为中心”是其价值取向。这一价值取向是中国几千年优秀“民本”思想在新时代的传承,是马克思主义“人民主体”思想中国化、时代化的成果。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的“六个坚持”中,排在首位的是坚持人民至上。“人民”一词字字千钧、频频出现,充分彰显了中国式现代化科学理论的“人民性”,“一切脱离人民的理论都是苍白无力的,一切不为人民造福的理论都是没有生命力的。我们要站稳人民立场、把握人民愿望、尊重人民创造、集中人民智慧,形成为人民所喜爱、所认同、所拥有的理论,使之成为指导人民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强大思想武器。”

以人民为中心的价值取向,是中国共产党的宗旨和使命在中国式现代化中的完美体现。中国共产党自成立之日起,就将“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作为自己的宗旨,将“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作为自己的初心和使命。中国共产党从来没有自己的私利,不管是革命战争年代还是和平建设时期,中国共产党始终把人民放在首位,把维护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满足人民群众的美好生活需要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价值主体的人民性、价值判断标准的人民性、价值实践的人民性,成为中国式现代化的出发点、落脚点,而且是区别于西方式现代化的根本所在、优势所在,体现出中国式现代化所具有的人民性的鲜明特质。

中国式现代化以人民为中心的价值取向,体现在人民是中国式现代化发展进程中的主体,现代化的成果由人民共享。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之所以能够创造经济快速发展和社会保持长期稳定的两大奇迹,根本原因就在于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让经济发展成果惠及全体人民。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圆了中华民族几千年的梦想,14亿多中国人“在幼有所育、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弱有所扶上不断取得新进展”。中国式现代化让全体中国人民都受益,而不是少数人获利。

中国式现代化以人民为中心的价值取向,不仅从人民利益角度阐释了中国式现代化实现的必然性,而且将人民利益看作评价中国式现代化是非得失的根本价值标准,将满足人民利益看作中国式现代化的根本价值取向,把人民高兴不高兴、满意不满意、答应不答应作为检验和衡量中国式现代化成效的标准。人民利益是第一位的,只有它才构成社会主义的基本价值目标和评价标准,只有它才规定了社会主义社会不同于其他社会形态的根本性质,其他内容,包括制度、体制、政策、法规等,都是实现这种利益的手段。

三、中国式现代化的价值追求

中国式现代化的核心是人,嵌入社会主义内在价值追求的中国式现代化,基于以人民为中心的价值取向,将“人的发展的平等机会”作为自身的价值追求,同时也决定了“中国式现代化”具有与“西方资本主义现代化”完全不同的价值追求。

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科学社会主义,其价值追求是建立一个消灭私有制、消灭剥削、人人平等、个个幸福、按需分配的理想社会,这个理想社会就是共产主义。在这个理想社会中,社会物质财富极大丰富、人民精神境界极大提高,“代替那存在着阶级和阶级对立的资产阶级旧社会的,将是这样一个联合体,在那里,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阶级之间、城乡之间、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之间的对立和差别没有了,每个人都能够得到自由而全面的发展,人与人之间、人与自然之间形成了一种和谐的关系,“这是人类从必然王国进入自由王国的飞跃。”“人的全面解放”和“人的自由发展”,成为价值追求的终极目标。中国共产党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思想的党,中国共产党的价值追求本质上与科学社会主义的终极价值追求是一致的,“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本质上就是中国式现代化的价值追求。

(一)中国式现代化的价值追求之一: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

世界上既不存在定于一尊的现代化模式,也不存在放之四海而皆准的现代化标准。我们推进的现代化,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现代化。中国“既不走封闭僵化的老路,也不走改旗易帜的邪路”,而是走出一条中国式现代化之路,“坚持把国家和民族发展放在自己力量的基点上、把中国发展进步的命运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中国人民选择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以马克思主义作为理论指导的社会主义现代化道路,是历史的必然。在国家和民族危机日益深重、文明蒙尘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中国人民奋起抗争,曾尝试选择过改良道路、君主立宪制、资本主义道路,但在当时条件下始终行不通,“资本逻辑”主导的西方资本主义企图将中国变成其资本扩张和殖民掠夺的新领地,实现“帝国主义所允许范围内的现代化”,最终也是以失败告终。只有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新中国的建立,才真正开启符合本国国情的现代化发展之路。正如邓小平指出的,“过去搞民主革命,要适合中国情况,走毛泽东同志开辟的农村包围城市的道路。现在搞建设,也要适合中国情况,走出一条中国式的现代化道路”。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指出:“中国式现代化,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现代化”,“从现在起,中国共产党的中心任务就是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

中国式现代化是与社会主义的有机结合,这是中国式现代化的制度追求,是由社会主义价值原则和核心理念所决定的。这是因为:一方面,社会主义坚持以人为本、以人民为中心的价值原则,区别于资本主义以资本为本、以实现资本增值为基本逻辑的现代化发展逻辑。“中国式现代化”与“西方资本主义现代化”的本质区别,不在于有没有资本、搞不搞市场经济,而在于现代化的价值追求是什么。以“资本为本”、追求剩余价值最大化的是资本主义现代化,“以人为本”、追求人的全面发展的是社会主义现代化。中国式现代化坚持走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目的是实现“两个解放”,即在保证社会劳动生产力高度发展的同时又保证每个生产者个人最全面的发展。另一方面,社会主义以“人类社会”的公共利益为立足点,不同于资本主义现代化的“利己主义”法则。因此,中国式现代化以“共同体”或“社会”的价值为基本遵循,以实现社会平等和共同富裕为价值追求,并借助“制度—实践”的系列制度安排和制度设计进行具体实施,控制资本垄断、引导和规范市场经济,解决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矛盾,以消除两极分化、实现共同富裕对冲资本主义现代化的所谓“自由市场经济模式”,以“全过程人民民主”对冲所谓西方资本主义现代化的“自由民主模式”。

(二)中国式现代化的价值追求之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中国是世界上四大文明古国之一,也是世界上唯一一个文明从未中断的国家,产生了无数引领世界潮流的思想家、政治家和军事家,四大发明影响了世界文明发展进程,春秋时期的政治生态、盛唐时期大气包容的人文精神,农耕文化的繁荣,疆域的辽阔,中华民族为人类文明进步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古代中国一直走在世界前头,独领风骚数千年。“中华之名词,不仅非一地域之国名,亦非一血统之种名,乃为一文化之族名”,在“许多世纪以来,一直是人类文明和科学的巨大中心之一”。近代以来在清政府的腐败无能和西方列强的掠夺欺凌下,国家蒙辱、人民蒙难、文明蒙尘,中国落伍了,更谈不上什么现代化。

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近代以来中国人民的梦想和追求,但只有在中国共产党成立以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航程才正式开启,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指出的:“一百年来,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中国人民进行的一切奋斗、一切牺牲、一切创造,归结起来就是一个主题,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共产党的主要缔造者之一李大钊首先提出了“中华民族之复活”,“复活”与“复兴”虽有一字之别,但意思基本一致。毛泽东在解放战争全面胜利前夕指出,要“使中华民族来一个大翻身”。新中国的成立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改革开放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开辟了广阔前景,尽管邓小平没有明确使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提法,但他制定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宏伟蓝图,提出了“振兴中华民族”概念。2001年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80周年时,江泽民首先提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这一概念,并在2002年党的十六大报告中强调,中国共产党从成立那一天起,就“肩负着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庄严使命”;2011年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大会上,胡锦涛再一次强调“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展现出前所未有的光明前景”。

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习近平总书记对“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行了系统化、理论化的阐释,并将其形象地称为“中国梦”。自此以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成为中国式现代化的价值追求的最强音。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指出,“从现在起,中国共产党的中心任务就是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式现代化是中华五千年文明的延续、迭代与创新,赋予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新的生机,展现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光明前景,并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实现中华文明、社会主义文明和现代文明有机融合,构建起人类文明新秩序、开创出人类文明新形态。

(三)中国式现代化的价值追求之三:国家、社会、公民的和谐统一

中国式现代化的价值追求是实现国家、社会、公民三者的和谐统一,形成一个稳定、和谐、可持续发展的良性循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展现了一幅国家、社会、公民三者有机统一的中国式现代化美妙价值追求图景。

“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展现的是国家层面的中国式现代化价值追求。“富强”既表征国家的富饶强盛,又指向全体人民的共同富裕,构成了经济建设的现代化价值追求;“民主”即人民当家作主,构成了政治建设的现代化价值追求;“文明”表征的是文化教育、科学技术上繁荣,是现代化国家的显著标志,构成了文化建设的现代化价值追求;“和谐”是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之间的协调状态,构成了社会建设的现代化价值追求。

“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展现的是社会层面的中国式现代化价值追求。“自由”强调中国式现代化发展中对必然规律的认识和对客观世界的改造;“平等”强调中国式现代化发展必须注重权利平等、机会平等、规则平等;“公正”体现着中国式现代化发展对于社会公平正义的崇高追求;“法治”强调中国式现代化发展遵循的规范与秩序运行。

“爱国”、“敬业”、“诚信”、“友善”展现出公民层面的中国式现代化价值追求。“爱国”反映出人们对祖国的热爱之情,“敬业”体现出对职业与工作负责的品格,“诚信”强调信守承诺、言行一致,“友善”体现良好人际关系。

中国式现代化在国家、社会、公民三个层面上的价值追求,相互贯通、相辅相成、有机统一,构成了一个逻辑严密的统一体,共同为建设现代化国家、发展现代化社会、培育现代化公民提供驱动力和价值遵循。

(四)中国式现代化的价值追求之四: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当今世界,和平、发展、合作、共赢成为时代潮流,“各国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的程度空前加深,人类生活在同一个地球村里,生活在历史和现实交汇的同一个时空里,越来越成为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命运共同体”。以“资本逻辑”先发实现现代化的西方少数资本主义发达国家,利用其资本、技术、市场主导优势,通过殖民、战争、掠夺等手段,收割后发国家的财富,塑造了以“自由市场、三权分立、普世价值”组合起来的“现代化”话语霸权,并将其包装成现代化的普世价值和先验要素标准,强制其他国家遵守,构筑起西方资本主义现代化的利益格局和国际秩序,制约着广大发展中国家实现现代化的权利和空间,加剧了南北对立、两极分化,引发世界动荡不安。

中华民族崇尚和平、推崇和谐共融、以和为贵,传统文化中充溢着深厚的和平大同主义情怀,和平已成为融入中华民族血脉的文化基因,文化血脉中“没有侵略他人、称王称霸的基因”。中国历史发展进程中从来没有产生“资本逻辑”的土壤,不可能走西方的资本扩张之路,历史上“中国强盛到国内生产总值占世界30%的时候,也从未对外侵略扩张”。中国人民在国际交往中,始终秉持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的理念,不仅希望自己过得好,也希望世界各国人民过得好。面对以美国为首的少数西方国家炮制出各式各样的“中国威胁论”、全方位打压遏制中国现代化发展和中国和平崛起的霸权、霸凌、霸道时,中国始终信守“决不称霸”的承诺,以“新型大国关系”、“人类命运共同体”、“一带一路”倡议等贡献全球治理的中国方案,对冲美国等少数西方国家的“脱钩断链”、“小院高墙”。

中国式现代化是建立在独立自主、自力更生基础上的和平发展之路,正如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所指出的:“人类历史上没有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可以通过依赖外部力量、照搬外国模式、跟在他人后面亦步亦趋实现强大和振兴。”中国式现代化坚持和平共处五项原则,走和平发展道路,弘扬和平、发展、公平、正义、民主、自由的全人类共同价值,引领着人类进步的潮流。作为一个有960多万平方公里土地、14亿多人口的发展中大国,对曾经遭受过“资本逻辑”企图将中国变成资本扩张和殖民掠夺新领地带来的民族危机、文明蒙尘的苦难记忆犹新,对广大发展中国家遭受或正在遭受的西方资本主义移植的西方模式“现代化”痛苦感同身受。中国式现代化“既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也为人类谋进步、为世界谋大同”,“为解决人类重大问题,建设持久和平、普遍安全、共同繁荣、开放包容、清洁美丽的世界贡献了中国智慧、中国方案、中国力量,成为推动人类发展进步的重要力量”,本身就是对世界的重大贡献,同时也为广大发展中国家提供了实现现代化的新的道路选择。

四、中国式现代化的价值实现

中国式现代化崇高的价值追求,需要安排有效的实施路径,才能达到理想彼岸。现代化的路径千条万条,发展模式多种多样,绝不只有单一的某一条道路、某一种模式,只有找到适合本国国情的现代化发展之路,才能最后获得成功。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长期探索和实践基础上,经过党的十八大以来在理论和实践上的创新突破,中国共产党成功推进和拓展了中国式现代化,伟大实践极大推动了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的成熟与发展。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当代中国的伟大社会变革,不是简单延续我国历史文化的母版,不是简单套用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设想的模板,不是其他国家社会主义实践的再版,也不是国外现代化发展的翻版。”“一切刻舟求剑、照猫画虎、生搬硬套、依样画葫芦的做法都是无济于事的。”可以说,中国式现代化探索出价值实现的新道路,是马克思主义指导下的中国历史文化发展的升级版,是立足于超过现有发达国家人口的总和的14亿多巨大人口规模、艰巨性和复杂性前所未有的科学社会主义的中国版,是发展中国家实现现代化道路的创新版。因此,中国式现代化走出了一条独特的不同于西方资本主义现代化价值实现之路。

(一)中国共产党是中国式现代化价值实现的领导者和推动者

党政军民学,东西南北中,党是领导一切的。早在1954年召开的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上,毛泽东就庄严地宣布:“领导我们事业的核心力量是中国共产党。”后来又强调:“工、农、商、学、兵、政、党这七个方面,党是领导一切的。党要领导工业、农业、商业、文化教育、军队和政府。”党的百年奋斗从根本上改变了中国人民的前途命运,开辟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正确道路,展示了马克思主义的强大生命力,影响了世界历史进程。实践证明,党领导人民成功走出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创造了人类文明新形态,拓展了发展中国家走向现代化的途径。这条中国式现代化道路,“不仅走得对、走得通,而且也一定能够走得稳、走得好”。

由于资本主义在中国发展的“先天不足,后天畸形”,民族资产阶级软弱无能,无力承担在中国发展现代化的领导重任。只有中国共产党诞生后,才开启了中国式现代化的新道路和人类文明新形态的征程。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明确指出,党的领导是党和国家的根本所在、命脉所在,是全国各族人民的利益所系、命运所系。因此,只有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全体人民共同幸福为价值内涵的中国式现代化,才得以真正成为现实。

资本主义现代化是由资产阶级领导的。17、18世纪,英国、法国、美国等先后爆发了资产阶级革命,摧毁了封建专制统治,建立了资本主义国家。资产阶级通过政党制度、代议制度、三权分立等,主导着国家现代化进程,并通过美化私有财产的神圣性、契约的神圣性,对内剥削工人阶级的剩余价值,对外赤裸裸地殖民、掠夺其他国家和民族的财富,为少数资产阶级谋取利益最大化,整个国家机器成为少数资产阶级维护统治、获取利益的工具。很显然,这条现代化之路只能保障少数资产阶级发财致富,无法保障广大人民群众过上幸福美好生活的价值实现。中国共产党代表工人阶级和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以“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作为自己的宗旨、以“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作为自己的初心和使命,必然要扬弃资本驱动、为少数资产阶级利益服务的价值取向的资本主义现代化。

(二)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是中国式现代化价值实现 的根本要求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中国式现代化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物质富足、精神富有是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根本要求。”因此,物质文明是底气,没有物质基础,落后就要挨打,中国式现代化只是空中楼阁;精神文明是骨气,没有精神文明,中国式现代化一定缺钙软骨、楼阁垮塌。

现代化不仅表现在物质极大丰裕,同样需要精神富足。物质财富是现代化的基础,没有强大的物质财富作保障,现代化只是一句空话。落后就要挨打,贫穷不是现代化,中国式现代化坚持发展是硬道理,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不久就提出“四个现代化”,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提出要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产业链现代化、农业农村现代化、国防和军队现代化。党的二十大报告又明确提出“没有坚实的物质技术基础,就不可能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表明只有建立起强大的物质基础中国人才能实现站起来、富起来、强起来的飞跃,中国式现代化的价值实现才有保障。

物质贫困不是现代化,精神贫乏也不是现代化。中国式现代化不但要消除物质贫困,更要消除精神贫乏,在厚植现代化的物质基础、夯实人民幸福生活的物质条件的前提下,大力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加强理想信念教育,传承中华文明,促进物的全面丰富和人的全面发展。如果缺少精神文明的支撑,整个民族精神缺钙,就会产生各种危害社会的低俗、庸俗、败俗的乌烟瘴气,摧毁国民的志气、骨气、底气和勇气,就会被敌人的糖衣炮弹俘获,更谈不上什么实现现代化。

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是中国式现代化价值实现的根本要求。改革开放之初,邓小平就指出,要在建设高度物质文明的同时,提高全民族的科学文化水平,发展高尚的丰富多彩的文化生活,建设高度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习近平总书记也反复强调,只有物质文明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都搞好,国家物质力量和精神力量都增强,全国各族人民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都改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才能顺利向前推进。因此,中国式现代化不仅要求物质生活水平提高、家家仓廪实衣食足,而且要求精神文化生活丰富、人人知礼节明荣辱,绝不能只重视一个方面而忽视另一个方面,这样才能有效避免现代化实践中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发展不均衡、不同步的世界性难题,创造出“中国式现代化”的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

(三)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是中国式现代化价值实现的品质保障

以“资本逻辑”为主导的西方资本主义,在资本增殖欲望的驱使下无节制地从大自然中掠取尽量多的资源,支撑工业革命去实现现代化,以对生态环境的破坏为代价获得“对自然界的胜利”,结果如恩格斯所说:“对于每一次这样的胜利,自然界都对我们进行报复”,资本增殖、现代化实现的过程,导致生态环境恶化、人与自然关系紧张。

马克思主义认为,人依靠自然界生活,人类在同自然的互动中生产、生活、发展,因此人类必须善待自然,自然也会馈赠人类。中国共产党创造性地将马克思主义人与自然关系思想中国化,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中国式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无止境地向自然索取甚至破坏自然必然会遭到大自然的报复”。中国式现代化走的是一条绿色、低碳发展的现代化之路,将人与自然作为生命共同体来对待,坚持环境就是民生、青山就是美丽、蓝天也是幸福、“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绿色发展理念,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规划,在从自然界中获取资源发展经济、满足日益增长的美好需要的同时,始终怀着敬畏自然、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虔诚,从保护自然中寻找发展机遇,促进经济发展与生态保护协调统一,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发展道路,像保护眼睛一样保护自然和生态环境,协同推进降碳、减污、扩绿、增长,打赢蓝天、水土、沙漠治理保卫战,推行河湖长制、林长制,实施黄河、长江母亲河保护工程,天更蓝了,水更清了,地更绿了,为人民群众提供了更多优质生态产品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优美生态环境需要,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

西方资本主义现代化在创造巨大物质财富的同时,也加速了对自然资源的攫取,打破了地球生态系统原有的循环和平衡,人与自然关系异化成为索取与被索取的关系,形成工业文明生态危机,环境公害事件层出不穷。中国式现代化抛弃轻视自然、支配自然、破坏自然的现代化模式,绝不走西方现代化的老路,而是坚定不移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之路,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中国政府向世界承诺,2030年实现碳达峰、2060年实现碳中和,并大力发展绿色能源、绿色金融,推进排污权、用能权、用水权市场化交易,加快推进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建设,营造全社会绿色低碳意识,倡导简约适度、绿色低碳的生活方式。中国大力开展植树造林,人工林面积达7954.28万公顷,全球增绿1/4来自中国,成为世界上人工林面积最大、同期全球森林资源增长最多的国家,中国对世界森林碳汇能力的实际贡献率高达250%,为推进世界人与自然和谐发展提供了中国方案,为“中国式现代化”的价值实现提供了品质保证。

(四)和平发展是中国式现代化价值实现的国际化路径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中国式现代化是走和平发展道路的现代化。我国不走一些国家通过战争、殖民、掠夺等方式实现现代化的老路,那种损人利己、充满血腥罪恶的老路给广大发展中国家人民带来深重苦难。”中国式现代化始终站在历史正确的一边、站在人类文明进步的一边,高举和平、发展、合作、共赢旗帜,在坚定维护世界和平与发展中谋求自身发展,又以自身发展更好维护世界和平与发展。中华文明中没有侵略、掠夺的文化基因,600多年前中国明朝航海家郑和率领当时世界上最强大的船队七次进行洲际远航,比哥伦布“发现”新大陆还早,但是中国人没有搞任何殖民、杀戮、抢劫,还给各国送去了茶叶、丝绸、瓷器。在伊斯坦布尔的历史博物馆中,左边展览厅展出土耳其同中国交往的文物,主要是丝绸、瓷器,右边展览厅是土耳其同西方交往的文物,摆满了剑、枪和铠甲,这是完全不同的历史叙事。

早在20世纪60年代初,毛泽东就说过:“我们是马克思列宁主义者,我们的国家是社会主义国家,不是资本主义国家,因此,一百年,一万年,我们也不会侵略别人。”中国式现代化反对“国强必霸”,从来没有向世界输出过战争动乱和殖民苦难,也从来没有向别国转嫁过现代化的发展代价。

中国式现代化是靠全体人民独立自主、艰苦奋斗,用鲜血和汗水来实现的。中国在实现现代化过程中希望有外援,也曾经想以西方为师、学习西方的现代化经验,但西方资本主义不但不愿意看到中国实现现代化,而且采取各种明的、暗的、软的、硬的手段,甚至公开发动军事战争、实施颜色革命,搞团团伙伙、拉帮结派,从政治、经济、科技、人才等全方位遏制和围堵中国的发展。中国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发扬敢于斗争、善于斗争的精神,不仅摆脱了帝国主义列强的压迫和奴役,建立了人民当家作主的新中国,而且发挥社会主义集中力量办大事的政治优势,攻坚克难、开拓创新,建立起门类齐全的工业体系,大力推进新型城镇化,稳步实施中国式现代化,经济总量跃居世界第二,综合国力大幅提升,全过程人民民主成效显著,走出了一条独立自主、艰苦奋斗的中国式现代化发展之路。

纵观西方资本主义现代化,却是一条对内通过“羊吃人”的圈地运动、剥夺广大小生产者生产资料,对外通过贩卖黑奴、贩卖鸦片以及依靠大炮和军舰进行武力征服等殖民的方式来实现的,发展历程上充满了血腥和“原罪”。这种“现代化”是依靠“资本”的力量开疆拓土、建筑在累累白骨和对他国的侵略与掠夺基础上的。中国在减轻西方现代化过程苦痛的同时,迅速提升中国现代化的水平,实现后发赶超。因此,中国式现代化的价值实现走的是和平之路,而西方资本主义现代化则是一条赤裸裸的血腥暴力之路。 

结 语

中国式现代化驾驭资本服务社会主义和人的发展,不同于按照资本逻辑运行的资本主义现代化,也不同于传统、僵化的片面否定资本作用的社会主义模式,而是遵循马克思主义资本观,以“驾驭资本”作为自身的基本特征,调动各种力量,既利用和引导资本,又防范和规制资本,使资本运行服从社会主义和人的发展,发挥资本的正面作用,规避或尽可能降低资本所带来的负面效应。资本曾经为推翻封建社会创造了极大的物质财富和自由时间,调动了自然界、社会交往、社会结合的一切力量,第一次使自然科学直接为生产服务,创造了超过以往所有时代总和的物质财富,为自由王国的实现奠定了必要的物质基础,作为迄今为止最有效的生产方式极大地缩短了人们的劳动时间,“节约劳动时间等于增加自由时间,即增加使个人得到充分发展的时间”,使古代的家长制的封建社会没落下去,使市场经济的资本主义现代社会“同步发展起来”。中国式现代化就是要通过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清晰界定资本运行、资本逻辑作用的范围和界限,以资本“是否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是否有利于增强社会主义国家的综合国力,是否有利于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作为“效果界限”,以“经济发展领域”作为资本的“范围界限”,防止资本向政治、社会、精神等领域渗透与入侵,遏制资本逻辑的滥用和无序扩张,不断利用和引导全球资本与民间资本,使之为社会主义现代化服务。


(瞭新社)

编辑:侯文哲 责任编辑:维泽

来源:光明网

特别声明:本站转载或引用之图文若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与本站联系,本站将及时更正、删除。版权问题及网站合作, 请通过瞭望新时代邮箱联系:lwxsd@liaowanghn.com

推荐阅读 换一换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