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库

践行基础研究主力军的使命担当——访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山大学校长高松代表

2023-03-10   

“近年来,高水平研究型大学通过‘强基计划’和基础学科拔尖人才培养计划,培养了更多基础研究人才,不断夯实其基础研究人才培养的主力军作用。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建设288个基础学科拔尖学生培养基地,接续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山大学校长高松代表在接受光明日报记者专访时表示,培养基础学科拔尖创新人才是教育强国建设的重大战略任务。

在我国基础研究创新体系中,高水平研究型大学具有不可替代的优势。高松代表介绍,一是高水平研究型大学的基础研究传统悠久、根基深厚。高水平研究型大学的基础学科布局比较早、比较完善,多数大学有很好的学术传承,学科体系比较成熟完备,是国家基础研究人才和科技创新人才的主要来源。二是高水平研究型大学具有学科交叉融合的天然优势和资源条件。高水平研究型大学一般是多学科、多院系的综合性大学,多学科的综合优势为推动专业间、学科间,以及科教、产教方面的交叉融合,创造了天然的有利条件。

践行基础研究主力军的使命担当——访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山大学校长高松代表

高松代表说,回顾世界科技史,同样也会发现,高水平研究型大学一直是一个国家科技创新的基石之一,“因为高校输出人才、输出思想、输出技术,概括起来是输出创新”。

高松代表表示,我国高水平研究型大学拥有一批国家重大科技基础研究支撑性平台和从事基础研究的科研人员,并产出了一系列重要的基础研究成果,基础研究主力军的角色不断强化。“新时代新形势新任务,预示着新挑战,在‘两个大局’的战略要求下,应高度重视高水平研究型大学在基础研究方面的主力军角色和功能,更大程度、更大深度地发挥其在基础研究方面的重要带动作用。”

高松代表建议,加大对高水平研究型大学“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的投入,完善长期化、稳定性的基础研究投入机制。高等院校的办学经费来源主要是生均拨款,用于科研的常态化经费来源则只有“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其在整个办学经费中的占比较低。随着高水平研究型大学基础研究能力的不断提高,这项业务费的投入已不适应发展的需要。在现有的“存量”经费支持机制方面,应当利用好“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的投入渠道,尽快研究增加投入的科学标准,加大这项业务费的投入规模和力度,充分支持高水平研究型大学围绕国际科学前沿和国家战略需求进行自主选题研究,充分鼓励从“0到1”的原创性探索、关键技术的基础科学问题攻关研究、“冷门”基础方向以及国际科技合作等。

高松代表建议,实施“以人为本”资助模式,建立杰出科学家和基础研究领域优秀青年人才的长期支持计划。这是在常态化长期性投入机制上做“增量”文章,建立新的针对高水平研究型大学基础研究的政策渠道。“以人为本”是投入目标的调整,通过完善考核评价机制,从“投项目”逐渐转变为“投人才”,支持基础研究人才持续性攻关研究,让科学家能坐得住冷板凳。另外,对于“强基计划”“基础学科拔尖学生培养计划”“101计划”等基础学科青年人才培养计划,亟须大幅增加生均拨款,系统优化基础研究人才的培养条件,夯实和提升我国基础研究人才的“基本盘”等。

高松代表说,面对新任务新要求,作为主力军的高水平研究型大学更要主动担当作为。“主力军挺进主战场,深刻认识自身优势和条件,深入领会新形势下的使命要求,充满自信地担当起主力军角色,用行动和作为在科技文明史上书写非凡贡献。”


瞭望新时代网)

编辑:斯时 责任编辑:星咏

来源:光明网-《光明日报》

特别声明:本站转载或引用之图文若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与本站联系,本站将及时更正、删除。版权问题及网站合作, 请通过瞭望新时代邮箱联系:lwxsd@liaowanghn.com

推荐阅读 换一换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