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治

报告里的改革足迹 ——聚焦最高人民法院工作报告中的新变革新发展

2023-03-10   

3月7日下午,十四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在人民大会堂举行第二次全体会议,最高人民法院院长周强向大会作最高人民法院工作报告。报告期间,会场内多次爆发出热烈的掌声。

“坚决贯彻党中央改革部署,实施140项改革举措。”“推动司法审判和现代科技深度融合,实现审判体系和审判能力深刻重塑。”

人民法院紧紧围绕 “努力让人民群众在每一个司法案件中感受到公平正义”目标,推动人民法院工作实现新变革新发展。

“让审理者裁判、由裁判者负责”,不断深化最高人民法院巡回法庭改革,“在线诉讼”让庭审近在咫尺,一站式建设让事好办,人民法院的改革足迹清晰可见。

“让审理者裁判、由裁判者负责”

 有权力就有责任,人民法院深入推进司法体制综合配套改革,全面准确落实司法责任制,“让审理者裁判、由裁判者负责”。

全国法院85%以上的审判力量配置到办案一线。重大、疑难、复杂、敏感的案件;涉及群体性纠纷或者引发社会广泛关注,可能影响社会稳定的案件等“四类案件”监督管理机制不断健全。有力提升了人民法院的办案质量和效率。

“深化法官员额制改革,落实入额必办案,推动法官员额能进能出、动态调整。”报告指出,法官员额制改革,让法官结构大幅优化,人力资源向审判一线聚集,法官队伍的正规化、专业化、职业化水平得到新的提升。

“人民法院紧紧围绕司法为民、公正司法工作主线,不断夯实基础,着力提升审判质效,各项工作取得明显成效。”全国人大代表,湖北省广水市十里街道办事处观音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熊永俊说道。

随着司法改革不断深入,一系列重要举措和关键环节改革稳步向前,牵引带动其他改革一并推进。加强和规范司法解释、案例指导,推行类案强制检索制度,促进法律适用统一;推进以审判为中心的诉讼制度改革,推行庭前会议、非法证据排除、法庭调查三项规程……改革的脚步一步紧接着一步。

把司法服务送到群众身边

健全完善优化、协同、高效的法院组织体系和机构职能体系,是司法改革的重要内容,也是审判体系和审判能力现代化的重要支撑。

报告显示,五年来,人民法院组织体系更趋完善。不断深化最高人民法院巡回法庭改革,设立国际商事法庭,建立国家层面知识产权案件上诉审理机制,增设海事法院、知识产权法院、金融法院,使得法院组织体系更加适应国家发展战略需要。

“在巡回法庭挂牌设立之前,最高人民法院对于基层群众来说很遥远。”全国人大代表、河南省开封市祥符区电影公司经理郭建华表示,巡回法庭的设立遵循司法利民便民的宗旨,为老百姓提供了更便利的司法服务。

离人民群众近些,再近一些。让人民群众更方便些,诉讼成本再降一降。自2015年起,最高人民法院先后设立第一至第六巡回法庭,审判机关重心下移、就地解决纠纷、方便当事人诉讼,都是为了人民群众的诉求更有效率、更有质量地实现。

步入新发展阶段,面对高质量发展新要求,以保护创新为使命的知识产权审判面临新挑战。

为进一步提升审判质效、统一裁判尺度、促进创新发展,人民法院不断加强知识产权审判体系专门化建设。

报告提及,为了加强知识产权司法保护,更好保护和激励科技创新,最高人民法院知识产权法庭统一审理全国范围内专利等技术类知识产权和垄断上诉案件。

2014年以来,4家知识产权法院先后设立,27个中级人民法院设立知识产权法庭,知识产权专业审判机构在全国范围内的布局得到优化,群众能便利地享受到专业的知识产权诉讼服务。

“知识产权保护关键在法治、关键在落实。”全国人大代表、中国科学院院士陈军希望法院继续立足审判,积极发挥知识产权司法保护的重要作用,加大知识产权司法保护力度。

数据显示,五年来人民法院立足审判守护创新,审结一审知识产权案件219.4万件,同比增长221.1%。2022年侵犯知识产权案件判赔额较2018年增长153%。此外,惩罚性赔偿的力度不断加大。

不断满足群众的新期待

没有信息化就没有现代化。作为司法改革和信息化时代的产物,信息化在司法工作中的运用是人民司法事业发展的需要,更是新时代人民群众的新期待。

报告显示,我国已建成全业务网上办理、全流程依法公开、全方位智能服务的智慧法院,互联网司法开创新模式新规则,有力促进社会公平正义,为人民群众提供了极大的便利。

2019年以来,全国法院网上立案2996万件、开庭504万场、证据交换819万件次、异地执行593万件次、接访15万件次,实现“审判执行不停摆、公平正义不止步”。

随着互联网技术飞速发展,互联网司法成为司法发展的必然趋势,新的诉讼规则、相应的制度及诉讼模式也在探索中不断建立健全。

——率先出台人民法院在线诉讼、在线调解、在线运行三大规则,使各类在线司法活动有规可依、规范运行。

——制定区块链司法应用意见,司法区块链统一平台完成超过28.9亿条数据上链存证固证。

——发布人工智能司法应用意见,率先提出人工智能司法应用五大原则,明确人工智能只能辅助、不能代替法官裁判。

……

北京、杭州、广州互联网法院在技术创新、规则确立、网络治理等方面探索不断深入,形成一批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

报告还提到一组数据:2018年以来,全国法院结案总量年均增长5.2%;法官人均办案从2017年的187件增至2022年的242件;在线诉讼审理周期比传统模式缩短22天。

“让立案、庭审、调解、保全等事项网上解决、掌上办妥的手段,是科技的智慧,也是法院的智慧。”全国人大代表、天津钢管制造有限公司管加工事业部元通公司(分厂)主任工程师李刚言语间满是赞许。

真正把方便留给群众

司法体制改革“动真碰硬”,必须以人民呼声为第一信号。人民法院紧扣群众所盼所需,积极提供群众高效化解矛盾的司法服务。

报告指出,人民法院在全面实行立案登记制、破解长期以来群众解纷立案“门难进”问题后,还要让群众化解矛盾“事好办”。建成中国特色一站式多元纠纷解决和诉讼服务体系,提供菜单式、集约式、一站式纠纷解决服务,真正把方便留给群众。

数据显示,自人民法院调解平台开通以来,9.6万个调解组织和37.2万名调解员入驻调解平台,在线调解纠纷3832万件,2022年平均每分钟成功在诉前在线化解75件纠纷。调解平台在线对接7.6万个基层治理单位,及时把矛盾纠纷化解在基层、化解在萌芽状态。

执行,一场关乎公平正义的保卫战。

2019年,最高人民法院向十三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报告基本解决执行难目标如期实现。

如何破解执行中的变现难,更快将群众的胜诉权益兑现成“真金白银”?

人民法院持续巩固攻坚成果,保持执行工作高水平运行,努力兑现群众胜诉权益。报告显示,五年来,受理执行案件4577.3万件,执结4512.1万件,执行到位金额9.4万亿元,2022年首次突破2万亿元。网络司法拍卖成交超过2万亿元,为当事人节约佣金621.4亿元,有力破解财产变现难。联合信用惩戒体系让失信被执行人“一处失信、处处受限”,918万人迫于信用惩戒压力主动履行了义务。

在加强失信惩戒的同时,人民法院不断强化守信激励。浙江丽水法院邀请耄耋之年创业还债的守信老人为“诚信履行”代言,带动1260多名被执行人主动履行债务。

全国人大代表,浙江省永嘉县岩坦镇源头村党总支书记、村委会主任陈小静在接受采访时表示:“群众需要什么,法院就提供什么,我切实感受到了人民法院是真正把方便留给群众。”


(瞭新社)

编辑:颖颖 责任编辑:申晨

来源:人民法院报

特别声明:本站转载或引用之图文若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与本站联系,本站将及时更正、删除。版权问题及网站合作, 请通过瞭望新时代邮箱联系:lwxsd@liaowanghn.com

推荐阅读 换一换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