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02-20
香港特区政府新一份《财政预算案》将于后日(22日)出炉。香港特区财政司司长陈茂波昨日预告,预算案封面选用橙色,代表对本港未来充满信心及期盼。陈茂波表示,经历三年疫情,加上外围经济疲弱,累积颇高的赤字,筹划预算案时带来制约,但无阻政府下大决心,竭尽全力拼经济、惠民生,为香港的未来发展作长远布局。
有经济学者及议员指出,香港未来发展须以高质量发展为主调,提升创新动力;全力拼经济,不但要“抢企业”、“抢人才”,更要“抢生意”,构建高增值的群聚效应及生态圈;而随着社会复常、经济复苏,政府助力保持复苏势头之余,必须量入为出,除了节流,更重要是开源。
陈茂波昨日发表网志,展示新一份《财政预算案》的橙色封面,并表示正做最后准备。他说,经历三年疫情打击,外围经济疲弱,其间虽然透过扩张性财政政策,有效缓减经济下行对市民的压力,但财政储备无可避免出现下降,几年来累积颇高赤字。
加强对未来投资
陈茂波指出,社会经济复苏仍须巩固,对未来投资亦需加力支持,尽管在资源偏紧下,面对较多制约,亦无碍下大决心,竭尽全力拼经济、惠民生。
香港中文大学工程学院副院长(外务)、立法会选委会议员黄锦辉认为,过去几年本港因为新冠疫情和黑暴,导致经济裹足不前,随着社会复常,香港经济发展的主调,必定跟施政报告和去年底发表的《香港创新科技发展蓝图》前后呼应,所以推出的措施,需以抢企业、抢人才,甚至抢生意为方向,新一份预算案,可以将公帑调拨,例如透过基金的方式,供业界申请。
吸纳高科技人才
黄锦辉举例,今日(20日)起,大湾区内地城市实施人才签注政策,预算案也可以推出相关措施衔接,成立配对小组,方便“抢人才”。
香港中文大学刘佐德全球经济及金融研究所常务所长庄太量认为,预算案应以“高质量发展”作为主调,“‘高质量群聚效应’即是吸纳海外人才和资金为目标,政策上可以提供税务或土地优惠,例如从事高科技行业的海外人才来港,可以获得税务优惠,享有廉价租金。”
财经事务及库务局前局长陈家强昨日表示,社会大众都会明白,餐饮业受疫情影响致停顿,政府当时大力帮助企业,以免出现解雇潮。至于再派发消费券,他认为现在应集中疫后经济重建,“派钱”这类支出项目应可以减少,作出一些平衡。
至于如何帮助香港发展经济,陈家强认为,除了吸引高端人才,当局亦可从年轻人入手,将香港打造成国际化和有活力的地方,吸引他们定居。
开源节流 纾困措施需张弛有道
《财政预算案》公布在即,外界关注特区政府会否再推出派钱或消费券等措施。财经事务及库务局局长许正宇认为,政府现时的财政储备已较三年前少,宽松政策一定会收紧,惟需张弛有道。许正宇昨日强调,“这些措施某程度一定要收,始终不能长期、大规模做宽松政策。经济数据虽然有好的迹象,但现阶段未完全恢复,如何一方面将宽松政策收紧,同一时间令现时经济较为稳固的苗头持续,这是需要我们考虑。”
香港特区政府早前预告,财政储备降至8000亿元,即一年的政府开支。前行政会议成员林奋强认为,市民不应再要求政府在新一份《财政预算案》中提出派钱,避免本港出现结构性赤字。“我们要明白香港的问题,不要追着‘财爷’派钱,(过去两年)已经派了(消费券),已尽了责任,此时最重要是赚钱。”林奋强形容“派钱有如烧烟花”,应该加强投资未来。
财政司司长陈茂波早前提到,新一份预算案未必适宜一刀切取消所有纾困措施,并透露不排除市民须分担额外负担,意味可能要多付一些税款或新税项。
经民联商界(一)议员林健锋认为,香港是一个低税制、税制稳定的地方,卖地及企业税等收入会逐步回升,不用调高任何税率。
团体倡派“基层生活津贴”
社区组织协会昨日联同多名基层市民到政府总部请愿,促请政府在最新一份财政预算案派发10000港元现金的“基层生活津贴”,据团体估算,相关津贴开支应不多于200亿元。社协呼吁新一份预算案精准掌握民生“痛点”,以保障基层生活为首要考虑。
另外,其他短期纾困措施,社协建议设立短期失业及就业不足援助金,上限为16000元,每名就业人口最多可领取六个月津贴、重推“非公屋、非综援低收入家庭津贴”、电费补贴等。
长远政策建议制订具体财务政策,落实“共同富裕”目标,将2023-24年度公共开支占本地生产总值的水平订为不少于25%、创造多元经济及就业机会、为所有轮候公屋租住?房人士提供租金津贴等。
团体及政党对预算案倡议
中华厂商联合会
设立“香港中试(Pilot Production)创新专项基金”和“推动共性技术研发专项基金”,提供经费支持重点发展方向。
香港总商会
政府提供三年税务优惠措施,吸引企业回港设立总部。
香港会计师公会
为特定条件的地区总部公司提供50%利得税优惠,并引入集团亏损税务宽免制度,鼓励公司在港设立地区总部。
为国际企业和个人提供私立教育津贴等诱因和优惠。
香港税务学会
提供税务扣减,或为海外来港工作人士提供租金宽免或补助等。
民建联
制订不同行业“人力供应短缺”清单,同时规划哪些行业应引入人才,哪些应加强本地培训。
向本地设有实体店面的合资格企业,提供最多五万元资助金,推动电子商贸发展。
工联会
增拨资源延续“大湾区青年就业计划”,并放宽年龄至35岁,加大对创新科技及创业的资金拨款。
新民党
重启“资本投资者入境计划”,调整申请门槛,引导资金流向优势产业等。
经民联
检视“科技券先导计划”的涵盖范围,提升20万元的资助上限和放宽3个项目的限制,确保各行业中小企均可受惠。
建议政府积极配合“一带一路”战略,致力吸引跨国巨企首次来港公开招股或第二上市。
(瞭新社)
特别声明:本站转载或引用之图文若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与本站联系,本站将及时更正、删除。版权问题及网站合作, 请通过瞭望新时代邮箱联系:lwxsd@liaowangh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