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02-16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这片戈壁大漠,曾是古人驰骋厮杀的疆场。1958年,一个导弹靶场在此拔地而起。一批胸怀报国信念、矢志科技强军的科技工作者从祖国的四面八方来到这里。他们不计个人得失,埋头科研试验,把毕生精力献给国防科技事业。
历史的天空也是精神的天空。在65年的发展中,空军某基地凝聚出以“忠诚报国、自主创新、科学务实、艰苦奋斗”为主要内涵的“大漠神箭精神”。
2013年2月2日,习主席冒着严寒参观了基地部分装备,亲切接见基地官兵和技术人员代表,要求大家认清肩负的职责使命,再接再厉,开拓进取,坚决完成以试验和训练为中心的各项任务。统帅殷切嘱托,官兵牢记于心,伴随着改革强军的号角,该基地开启了战试训“三维一体”转型跨越发展之路。
过去十年,在“大漠神箭精神”引领下,该基地官兵以昂扬姿态在强军之路上奋勇向前。
一
到该基地采访前,有一个地方是我们一开始就决定“必须要去的”——东风革命烈士陵园。
这里长眠着在基地建设过程中呕心沥血的600多名革命先烈。在陵园中间,聂荣臻元帅的墓碑巍然挺立,后面的墓碑依次排开,仿佛一支常年驻扎大漠的忠魂铁军。
“已经来过很多次了,可每当走进这里,看着一个个名字和一段段简短又厚重的碑文,心情都难以平静。他们中的每一位,都将自己宝贵青春和生命献给了国防科技事业,是‘大漠神箭精神’的真实写照。我们后来人倍感光荣,同时感受到肩上责任的重量。”基地干事管凯对笔者说。
抚今追昔,鉴往知来。管凯的体会,折射着一个道理:对于一支部队来说,最能教育人影响人的历史,就是自己的历史。近年来,该基地通过常态化组织参观历史陈列馆、教育基地、烈士陵园等活动,带领官兵一次次开启“寻根”之旅。
1958年,党中央一声令下,20兵团的十万大军征尘未洗,便开赴茫茫戈壁,任务是建立我国第一个导弹综合试验靶场。
千里戈壁,一片黄沙。
“靶场在哪里?”官兵问。
陈士榘将军的回答掷地有声:我们的脚下就是靶场,我们要靠双手去建设它!
于是,官兵开始了夜以继日的建设。2年多时间里,他们在这里栽种了胡杨树,搭建了“地窝子”,挖出了“甜水窖”,建成了亚洲最大的军用机场……这背后,凝结着无数先辈的牺牲与奉献。他们有的在勘察建设路线时遇上沙尘暴,不幸牺牲;有的积劳成疾、英年早逝;有的烈士甚至连姓名都没有留下……
山河为证,岁月为鉴。2018年,在组建60周年之际,该基地举办“剑啸长空”主题文艺汇演,艺术再现了基地发展壮大、波澜壮阔的历史画卷。原承才、李杰民、张绍抛、郝维新、曹新国等一大批前辈的英雄事迹被搬上舞台。透过历史的云烟,聆听先辈的教诲。真实的奋斗故事浸润人心,大漠黄沙中生长着一棵棵长青不朽的精神之树。
近年来,为使“大漠神箭精神”进一步扎根官兵心灵,该基地组织编撰《基地创业发展史》《大漠英雄谱》等,开展“大漠神箭精神”改革转型事迹报告会,制作“大漠神箭”专题片、画册,持续引导官兵从红色历史中感悟英雄精神,从身边典型中汲取奋斗力量。当红色基因不断融入红色血脉,官兵的认同感、归属感也更加强烈。“靶场最深处,战场最前沿”“点号小目标不能小,条件苦贡献不能少”“永亮马灯,勇当尖兵”……一句句彰显“大漠神箭精神”的标语口号遍布戈壁滩,激励基地官兵用实际行动争做“神箭传人”。
二
根植于心,还要践之于行。强军精神只有落实到官兵备战打仗的生动实践中,才能长久葆有生命力。
“武器装备成效要在实战化训练中检验,在这个过程中,飞行员发挥着重要作用。”时至今日,该基地试飞员李吉宽仍清晰记得多年前一次处置险情的经历。
那天,李吉宽驾驶飞机在空中执行任务时,机身突然不受控制向右翻滚。李吉宽立即反向压驾驶杆,可飞机操纵仍无响应。这是生死存亡的关口,如果处置不当,就有机毁人亡的危险。关键时刻,李吉宽用力向前压驾驶杆,飞机最终恢复可控状态。
“当时是不是怕极了?”笔者问。
“没什么怕的。试飞就是胆与识的较量、智与勇的结合、生与死的考验,包含无数个未知。我们要在空中寻找答案。”李吉宽的回答坚定有力。
“没什么怕的”,这句朴实的话语说出了“神箭传人”的自信与无畏。勇者无惧,智勇双全,这样的气质是一代代基地官兵的共同特点。
时间的指针拨回到1964年。那年,第一颗原子弹在西北大漠上空成功爆炸。该基地某部飞行员李传森、杜庆海,受命担任运载原子弹配件和穿越蘑菇云实施空中取样的工作。人工驾驶飞机取样的危险性极大,要求机组人员既要有牺牲献身精神,又要有高超的飞行技术。那天,飞机在蘑菇云里穿越数次,有效捕捉到放射尘埃,使科技人员评估出首次核试验的成果。后来,二人所在机组荣立集体一等功。
时光跨越近60载,当年穿越蘑菇云的飞机,如今静静停放在中国空军航空博物馆的室外草坪上。简介牌上写着:“本架伊尔-12运输机为功勋飞机。”
一切为打赢。65年来,“神箭传人”始终以这种不怕牺牲、甘于奉献的精神投身国防科技建设,不断学战、谋战、研战。他们勇往直前、敢打必胜的血性胆气在新时代任务中进一步得到淬炼,涌现出一大批先进典型。这其中,有“除了胜利一无所求、为了胜利一无所惜”的试飞员群体,有“把生命扛在肩上”的便携式导弹发射班战士,有“向战为战”、全员递交请战书的弹药保障连队……他们在“大漠神箭精神”影响下成长,又用自身事迹丰富着“大漠神箭精神”的时代内涵。
现在,该基地部队分布更广、涉及领域更多,各种装备、战法、力量要从这里走向部队、走向战场,需要官兵更加具有开拓创新的精神和敢战胜战的必胜信念。如何用“大漠神箭精神”砥砺“箭锋”,是该基地党委关注的重要课题。近年来,他们充分利用“红剑”“蓝盾”“金头盔”等演练演训时机,结合年轻官兵思想特点,广泛开展“砺剑志精武”“探寻蓝军好样子”“讲战史、评战例、学战将、当战斗英雄”等战地文化活动,点燃官兵胜战热情,培育官兵战斗精神。
三
“我们要是研制不出制敌利器,那战士们就会在前线多流血,我们就是对不起国家、对不起人民。”前不久,一场“军队科技人员的好样子”访谈会在该基地举行。一场场穿越时空的对话,让大家对如何传承“大漠神箭精神”有了更多思考:“传承发扬‘大漠神箭精神’,科技干部要走在前列”“我们要学习基地前辈紧盯前沿、勇攀高峰的精神品质,争当科技强军的排头兵”……
走好科技事业的长征路,翻过尖端科学的大雪山,“大漠神箭精神”在其中扮演什么样的角色?该基地高级工程师朱桂林给出了他的答案——
“基地官兵一直努力攀登科技领域高峰,而‘大漠神箭精神’的感召力和基地浓厚的‘神箭’文化氛围,是我们安心科研的强大助推器。”
精神的力量是无穷的。正像朱桂林所说,一批批博士、硕士毕业来到戈壁滩后,踏着前辈的足迹,在大漠戈壁将学历转化为能力、战力,通过科技创新为战斗力建设加码,用实际行动践行着统帅科技强军的时代号令。
2015年,王泉从国防大学博士毕业来到基地某测试场工作。当时测试场刚刚建成,各项工作即将展开,浓厚的干事创业氛围让他一下子就爱上了这里。当他得知某专业还被国外“卡脖子”时,王泉决定主动申请到某部任职,想的就是“在攻坚克难中发挥自己的作用”。
“我们不怕失败!科学试验必须敢试、敢闯,怕失败就完不成任务!”在这个以知识分子为主体的方阵中,一股扬眉问天、利剑出鞘的英雄气概沛然而来。
如今,一批批国防科技工作者传承弘扬“大漠神箭精神”,不断接力奋斗,创造了部队作战能力提升等领域多个第一,多次获得国家和军队科技进步奖。这是“神箭传人”对先辈们最好的告慰。
丹青难绘是精神。英雄精神可以光耀长空,与日月同辉,与星辰媲美。“大漠神箭精神”,以前是、现在是、将来依然是基地发展壮大的精神支撑。
(瞭望新时代网)
特别声明:本站转载或引用之图文若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与本站联系,本站将及时更正、删除。版权问题及网站合作, 请通过瞭望新时代邮箱联系:lwxsd@liaowangh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