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02-14
飞往祖国和人民需要的地方
晨光微启,战鹰轰鸣。伴着细雨,一架运-20在震耳欲聋的轰鸣声中,如离弦之箭冲向天际。
跟随西部战区空军航空兵某团飞赴远海训练,“鲲鹏”如山的身影,让记者感受到一种磅礴的力量。
强军10年,从运-20首飞到参与各项任务,该团官兵与运-20共同成长,在重大演训任务中羽翼渐丰、越飞越远。
飞越远海,穿透云层,翱翔在海天之间。机舱里,透过飞行员的眼神,记者再次感受到这种力量。
下降途中,飞机突然出现剧烈颠簸,飞行高度陡然下降,记者赶忙抓住身旁扶手。机长龙贻飞握紧驾驶杆,努力稳定飞机状态,机组成员密切配合,分工执行各项操作,飞机在逐渐平稳的状态下,下降到规定高度,并保持稳定状态飞向既定航线……
龙贻飞告诉记者,处变不惊的本领源自各种实战化训练——
一次演习中,该团运输机编队实施低空突防,在完成跨区域远程奔袭的同时,准时到达目标地域跟进实施空投。在积极推进战训融合过程中,他们对标“战略投送”的标准要求,一个架次设置多个飞行课目,飞行中设置未知特情,不断提升战斗力。
他们不断强化远海飞行、高原飞行等训练的频次和强度;利用军兵种同场驻训实际,临时设置作战课目,检验部队联合作战能力和临机处置能力……
从接装一周完成首飞,到首次编队训练,再到紧急出动驰援武汉抗疫、多次出国运输医疗物资开展人道主义救援……这支部队的航迹,让记者对“战略投送”这个词有了更为真切的理解。
“战略投送”4个字,体现了中国军队远程运输能力的自信,承载着几代中国军人的梦想。
运-20发动机的引擎声仿佛战斗号角,让人热血沸腾。记者相信,在“建设一支战略投送劲旅”的目标指引下,“鲲鹏”定能振翅高飞,飞往祖国和人民需要的地方。
解放军报记者探访西部战区空军航空兵某团——
搭乘“鲲鹏”飞越远海长空
寂静的飞机跑道上,官兵们人手一个电筒,一丝不苟地检查——
以万全准备托举“鲲鹏”飞天
细雨如丝,天地间一片苍茫,给夜幕下的平原笼罩上一层薄纱。
某军用机场寒气袭人,即将执行训练任务的西部战区空军航空兵某团机务人员,在机场灯光的照射下,向停机坪上的“鲲鹏”走去。
运-20,又名“鲲鹏”,是我军新一代大型运输机。此刻静卧的“鲲鹏”,身影庞大如山。
机务官兵摘掉引擎盖与蒙布后,一名技师仔细检查发动机的每一个细节;对相关位置再次复查,确保能有效应对目的地环境……
“不是明天才飞行吗,明天早上也来得及吧?”面对记者的询问,空中机械师李良峰说:“今天再晚也是早,明天再早也是晚。任何一个环节出问题,都可能导致紧急情况处置失效,我们务必要早准备,核对好每一个环节。”说完,他手持电筒,趴在起落架位置检查后,又在机腹下走了一圈,再次检查设备舱的状况。
“早准备”,而不是“临机准备”。在这支部队官兵看来,只要命令一到,战机就要随时起飞。他们要做的,就是按规定做好飞行前的充足准备。
正是因为“早准备”,他们多次高标准完成重大任务。
雨夜,寂静的飞机跑道,电筒微弱的灯光,一丝不苟的官兵……站在他们身边,记者能感到一种庄严的使命感。
此时的“中军帐”内,一场飞行准备会正在进行。飞行员们环桌而坐,依次发言。放在他们中间的,是一份飞行航线图和一份具体任务课目实施表。
本次任务会遇到怎样的情况?尽管有上级提供的气象数据,但谁能保证茫茫大海上的气候不会发生突变?安全到达目的地,是对“鲲鹏”的第一要求。
机长龙贻飞根据训练计划,在图纸上推算某个时间节点、地段可能出现的情况。
“‘鲲鹏’执行远海任务,将面对多种预想不到的因素。”龙贻飞掏出随身携带的飞行记录本,在重点课目位置打上标记,并记录下战友们讨论的问题。
看到这些,记者心中肃然起敬,一次深思熟虑,胜过百次草率行动。走出飞行准备室,雨下得似乎大了点,在细雨薄雾中,内外场的灯火依然通明。
拂晓起航,穿云层、降高度,海阔凭“鲲”跃,天高任“鹏”飞——
云端“起舞”锤炼训法战法
飞机连续低沉的轰鸣声,在空旷的跑道上震耳欲聋。
隔天清晨,迎着朝霞,飞机缓缓在跑道上滑行了一圈后,机长将油门加满,“鲲鹏”腾空而起。
数个小时飞行后,飞机抵达某海域上空,海天间的气压差与飞机航行高度的急速变化,让记者失去平衡。“坐稳了!”飞行员王洋柯突然迅速扭转飞行弧度调节按钮。看到这一波操作,记者心里不觉紧张起来。
“发生了什么?”拉住座舱扶手,记者注意到,舷窗外厚厚的云层正在消散。
“虽然我们昨晚进行了相关判断,但云层和气流带来的干扰比我们想象中更大。”飞行员胡演解释,“我们即将进入海面低空飞行,需要多个系数的联动调整。”
果然,飞机在一阵巨大抖动后,以平稳的速度向前飞去。拉杆、蹬舵、调整飞行姿态……舷窗外,在云层的缝隙间,深蓝色的大海若隐若现。
“下降800米,下降200米,再降100米。”驾驶舱内,机长根据预案,结合天气状况和云层情况,不停指挥下降高度。望向窗外,虽然没有明显的参照物,但能感觉到海波越来越清晰。
从白雾茫茫到满眼深蓝,景色的变化只用了很短时间。飞机在低空中平稳飞过,在指定区域开展了多个海面课目训练,短暂绕飞后准备精准着陆。
“航运,是最快的一种运输方式。近年来,我军空中运输和远程投送能力不断增强。作为军人,我们自信心、自豪感越来越强。”该团领导介绍,这次任务中实施的课目,是在原定任务的基础上临时调整开展的,这说明航空兵部队正抓紧推进训练转型。
“进行低空海面飞行训练!”在飞机即将着陆前,只见4名飞行人员拿出飞行线路图,精细调整每个旋钮。空中机械师李良峰翻开本子,做好了相关登记。
记者在驾驶舱与货舱间来回走动,感觉异常平稳。在飞机落地时,记者才感受到起落架轻触地面带来的抖动。飞行员王洋柯介绍,近年来,他们结合任务自我加压,常态化开展高原、远海飞行训练,尝试多种难险课目,研究各种训法战法,远程投送能力不断提升。
飞机返航,空情不断;白天训练,晚上总结——
战斗力生成没有间歇期
本以为这次任务会“风平浪静”,没想到却“波涛汹涌”。
“后方发现目标。”就在机组人员返航途中,突然传来的“特情”令气氛骤然紧张。机长命令机组做好释放红外箔条弹的准备,同时呼叫附近兄弟单位战斗机前出驱离。
准确判断并处置特情,检验的不仅是机组的作战能力,更是对多军兵种联合作战的考验。
任务结束,随之而来的复盘总结会,又以另外的形式打响了新的战斗。
“降低飞行高度时操作不规范”“特情处置不够迅捷”……总结现场,指挥员和机长毫不留情指出任务中出现的问题。
一帧帧起落画面、一张张数据表格、一项项课目操作摆到桌面。“这些冒着‘热气’的资料,是根据飞行数据汇聚而成的。”作训参谋高永超公布飞行每个环节的数据,也让问题逐一浮出水面。
大屏幕上,白天战训任务的音视频、图片数据资料不断回放,参数指标、操作动作、飞行姿态也以数据的形式相继呈现。绘制飞行航线动态图,分段分析飞行过程,对表数据记录飞行姿态……对每一个问题,他们都要研究透彻、分析清楚。
从“鲲鹏”试飞成功到今天,该部已完成从“战役级投送力量”到“战略级投送力量”的转型跨越。
如果说时代是托举“鲲鹏”的云水和长风,那么每次归来的“复盘”,就是“鲲鹏”飞得更高更远的空中“加油机”。
回顾问题,分析得失,相互佐证,举一反三……复盘反思越来越深入,解决问题的思路也越来越明晰。
“明天又是一个训练的好天气。”复盘结束,王洋柯眼神坚定。翌日,他们还将驾驶国之重器执行不同类型的任务,经受未知条件下的种种磨炼。
一声令下,使命必达。祖国的利益在哪里,他们的战略投送力量就延伸到哪里。
(瞭望新时代网)
特别声明:本站转载或引用之图文若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与本站联系,本站将及时更正、删除。版权问题及网站合作, 请通过瞭望新时代邮箱联系:lwxsd@liaowangh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