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05-26
知网的风波仍未平息——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依法对知网涉嫌实施垄断行为立案调查。笔者认为,从市场角度而言,知网的问题或许只在于是否有垄断行为,但在科技发展层面,垄断行为或许会成为科技进步的阻碍,而在国家安全层面,这对保障我国信息安全是个极大威胁。
为服务于国民经济信息化建设,推动中国全民信息素质的提高,经过多年发展,形成了中国知网、万方、维普等数据库。近年来,凭借卖方市场的主导地位,数据库依靠垄断地位搞市场化牟利,事实上已造成三个不满意:作者不满意、读者(用户)不满意、学术期刊不满意,数据库已经与国家设立初衷相悖。
一是费用高昂,获取不易。作者一般身兼数据来源者和数据消费者双重角色的身份,但荒谬的是,作者在数据库阅读和下载自己作品却要付钱,为此诉讼不断。历年来,因费用高昂,各学术机构退订数据库已经不再是新闻。普遍认为,论文数据库这个学术公器已沦为牟利工具。
二是重复建设严重,核心期刊泛滥。我国现有数据库数十家之多,但学术期刊数量是基本固定的,各数据收录的独特性其实很小。为何还有如此之多的简单重复呢?原因在于数据库钻了学术期刊评价机制缺失的空当,纷纷充当起评价主体,发布所谓的核心期刊目录与排名。某些学术期刊为一味迎合评价机构的偏好,甚至不惜造假。而一些学术机构为在排行榜上有好名次,不得不重复购买数据库,加重了经费负担、浪费了社会资源。此外,各数据库上网格式、信息检索手段标准各自不一,无法实现学术期刊信息资源的共享,不利于学术研究的开展和产业发展。
三是无序竞争,陷入“囚徒困境”。与强势数据库相比,学术期刊处于弱势地位,被数据库低价掠夺内容资源,沦为“数据加工厂”。为了获得更好的传播效果,学术期刊普遍采取的是“一女多嫁”的多家授权形式。各数据库为获得更大市场份额,无序竞争严重。这种竞争属于典型的非合作博弈,容易陷入“囚徒困境”——最终得到的是相对较劣的选择。
这样的内耗实际上损害的是国家科技事业整体——我国的科研数据库不仅国际影响力弱,在世界学术评价体系中没有话语权,在国内的科研评价中,也不占优势。这也是导致我国科技论文外流的主要原因之一。
科研数据库不仅仅是科研数据的“储存库”,更在数据分享、学术传播、数据的再分析和利用上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是保证我国数据安全的重要方面。如今,在基础科研数据和知识产权数据方面,一场没有硝烟的战争已经打响——切断所有科学和研究联系是国际冲突中的手段之一,这一幕已然出现:今年3月11日,全球科学和知识产权信息服务最大提供商之一,科睿唯安宣布制裁俄罗斯,停止数据库服务,给科学界造成极大困难。这一事件也给我国的科技信息安全敲响了警钟,假设出现极端情况,国外科技文献数据库对我国“卡脖子”,后果不堪设想。
为此,必须以国家战略的高度,未雨绸缪,积极加以应对。
首先,应将数据库纳入公益性事业管理。由公共财政支持的科研产出,理应回馈社会。因此,数据库的建设不应完全交由市场完成,否则难以实现社会资源的优势配置,也不能保证产品与服务的质量,最终将损害公众的利益。知识是天下公器,打造更加开放的平台,才能让每个人都能分享科学知识的营养,实现普惠、包容发展。因此,建议国家层面实行系统的战略规划,将国内现有若干数据库整合为“国家学术论文大数据发布平台”,纳入非营利性政策性出版事业,作为公益性事业来管理,让大众方便地使用免费学术文献,最终实现公共服务的社会化低成本和高效率供给。
其次,依托“国家学术论文大数据发布平台”,科学构建中国学术话语体系。当前,学术出版处于历史转型的十字路口,开放与封闭、公益与商业、颠覆与传统之争愈演愈烈。欧美开放获取的发展实践,以及近期在开放转型协议、开放生态构建和科研政策改革方面的创新,为中国提供了值得借鉴的经验和模式。在这个全球重构期刊评价的重要时刻,中国不应该“失语”,要抓住千载难逢的世界传播新秩序建构的战略机遇期。待“国家学术论文大数据发布平台”技术和方法成熟,并具备一定的规模后,可以此为基础,加强引文数据库建设,并把其打造成具有中国知识产权的学术评价权威数据库,进行科学、客观的学术评价,以引导高水平学术论文回流,增强权威性和影响力。同时,具有中国知识产权的学术评价体系,可以变“外向型”为“内向型”,昂着头逐步走出去,增加国际学术话语权。
(瞭新社)
特别声明:本站转载或引用之图文若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与本站联系,本站将及时更正、删除。版权问题及网站合作, 请通过瞭望新时代邮箱联系:lwxsd@liaowangh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