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政

代表委员热议: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 绘就颐养天年

2022-03-10   

让每个人有尊严地老去,是“家事”,也是“国事”。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让老年人老有所养、生活幸福、健康长寿是我们的共同愿望。”

随着我国步入老龄化社会,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带来的各方面挑战、着力构建老年友好型社会成为迫切需求。

今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出,“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优化城乡养老服务供给,支持社会力量提供日间照料、助餐助洁、康复护理等服务,鼓励发展农村互助式养老服务,推动老龄事业和产业高质量发展。”

近日发布的《“十四五”国家老龄事业发展和养老服务体系规划》,从扩大养老服务供给、健全老年健康支撑体系、为老服务多业态融合发展等方面,聚焦老年人在社会保障、养老、医疗等民生问题上的“急难愁盼”,为推动新时代老龄事业高质量发展指明了方向。

代表委员纷纷表示,这充分彰显了国家积极应对老龄化的信心,托起幸福“夕阳红”的决心,并就百姓关心关切的“养老问题”积极建言献策。

社区居家养老:绘就颐养天年幸福图景

人口老龄化是社会发展的重要趋势,也是今后较长一段时期我国的基本国情。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显示,我国60岁及以上人口有2.6亿人,其中,65岁及以上人口1.9亿人。

国家卫健委公布的一组数据显示,我国老年人大多数都在居家和社区养老,形成“9073”的格局,即90%左右老年人在居家养老、7%左右老年人依托社区支持养老、3%左右老年人入住养老机构,所以提供医养结合服务的重点还是放在居家和社区。

老年人社区居家养老怎样更安心、更舒心、更放心?全国人大代表、湖南大学风险管理与保险精算研究所所长张琳给出了她的“方案”。

张琳认为,完善我国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体系、提升社区居家养老的市场化运营和服务供给水平,应包含7个方面:一要完善基础卫生公共服务;二是居家养老服务内容的侧重点应逐步从护理服务转向预防保健;三要完善老年人能力评估标准;四要促进居家养老服务行业的专业化和规范化;五要加大对居家养老的宣传力度;六要把政府购买居家养老服务纳入基本公共服务清单;七要丰富服务主体,吸引社会力量进入社区居家养老服务市场。

张琳表示,目前社区居家养老服务存在管理经验不足,资源整合程度不高等问题。“居家养老服务涉及多个板块,有家政、康复护理、基础医疗、紧急救助等,社区服务中心管理水平有限,无法充分整合社区内相应的资源,难以探索出可持续的社区居家养老服务模式,现在看到的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主要是依托政府购买服务,没有自我造血能力,生存艰难。”她说。

被称为“银发族代言人”的全国政协委员、河南省人民医院老年医学科主任黄改荣对人民网表示,社区是社会有机体最基本的单元,其一般具有管理功能、服务功能、保障功能、教育功能和安全稳定功能。“不少社区养老服务性差,结构不够完善,没有真正达到群众基础性需要。”她建议,加快完善社区功能建设,对于从事社区养老服务的商业机构,政府可考虑给予政策倾斜或一定补贴,为老年人建设适当的功能场所,让其楼上居住、楼下就医。

正如黄改荣在“委员通道”集体采访时说的那样,“人人参与,就是积极的老龄观。在大家共同参与和努力下,没病痛、不孤独、有乐趣的老年生活一定是幸福的。”

第三支柱养老保险:撑起多样化养老需求

建立多层次的养老保险体系,是应对人口老龄化、促进养老保险制度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举措。据银保监会主席郭树清介绍,在我国,“第一支柱”基本养老保险、“第二支柱”企业年金补充养老保险和“第三支柱”商业养老保险,三者相比,第三支柱发展最滞后,迫切需要加快速度。

今年,规范发展第三支柱养老保险,再次被写入政府工作报告。近年来,我国在此方面政策举措接连出台:专属商业养老保险试点区域扩大到全国范围;养老理财产品试点扩大到“十地十机构”;养老储蓄试点即将启动;面向中低收入人群的商业养老金业务也正在抓紧筹备。

郭树清表示,去年以来,有关方面采取了一些措施,正在积极稳步推进,“但也不能太着急,同时要防范风险”。在此前提下,按照国务院金融委确定的“小步慢跑、总体渐进”方针,逐步发展壮大。

个人税收递延型商业养老保险(以下简称:“税延养老保险”)试点被称为是我国建立第三支柱的重要尝试。随着试点不断深入,前期税延养老保险试点政策的一些问题和不足也不断显现。特别是政策优惠力度低、操作不便捷等原因,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政策实际效果,出现了“叫好不叫座”的局面。

对此,全国政协委员、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国家对外开放研究院研究员孙洁建议,扩大税延养老保险的政策优惠力度,进一步降低政策复杂性,改变现有按月收入6%和1000元孰低的扣除方式,适当提高延税额度,将个人投保商业养老保险支出作为专项扣除项目简化操作流程,提高政策吸引力,扩大政策受益人群,充分发挥税延养老试点的作用。同时,提高第三支柱缴费的税前扣除额度,并根据社会平均工资增长、通货膨胀率等进行指数化调整,建立动态调整机制,增强政策的吸引力。

全国政协委员、原中国保监会副主席周延礼履职以来,一直关注第三支柱养老保险发展。他表示,随着我国进入老龄化社会,加快商业养老保险发展,大力发展第三支柱养老保障,可以有效缓解我国养老保险支出压力,满足人民群众多样化养老需求。在推进相关工作中,要积极试点,不断总结推广经验,力争通过示范引领,为养老金融发展探索出一条新路。

他建议,稳步推进养老金融改革,丰富第三支柱发展方式。一方面要研究统一养老金融标准,体现资金安全性、投资长期性和领取约束性等特征,开发并推出养老金融产品,坚持“长期投资长期收益,价值投资创造价值,审慎投资合理回报”。另一方面要积极探索、渐进发展面向广大人民群众的长期养老金融业务。在条件成熟时,研究给予养老金融业务参与主体一定优惠政策。

养老服务:多措并举有力度也有温度

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养老服务如何做到既有力度也有温度,至关重要。黄改荣认为,只有多措并举构建老年友好型社会,积极创造条件和营造氛围让老年人“老有所学,老有所乐,老有所为”,才能够使老年人更健康更幸福。

她建议,在社区,积极鼓励退休职工参加政府主办的公益性“为老服务培训班”,在力所能及的前提下充实为老服务团队。同时,政府应给予一定的有偿激励,或者是通过“时间银行”把为老服务的时间存起来,以备他日自用。对于在职职工,每月要给予一两天陪伴父母的假期,鼓励多回去看看,多陪陪老人,帮助解决老人生活中的实际困难以及健康管理和就医的需要,缓解老年人的孤独感,让其感觉到老有所依、病有所医,提升老年人的晚年幸福感。

同时,加大老年健康智慧管理投入。“政府可以考虑加大资金投入,研发性能可靠的5G无感穿戴设备,将老年人的体温、脉搏、呼吸、血压、血氧、血糖等指标实时传送到5G网络平台上,对其生命功能进行时刻检测。”黄改荣说道。

数据显示,我国失能、半失能老年人约有4000万人。“一人失能、全家失衡”是这些老年人家庭的真实写照。截至2021年3月3日,我国长期护理保险制度自2016年开展试点以来,全国已有49个城市试点长期护理保险,参保人数达到1.2亿,使得失能老人过去“机构不能医、医院不能养、家庭无力护”的困局得到有效缓解。

多年来,孙洁对长期护理保险的关注从未停止,她对人民网表示,建议进一步加强顶层设计,推进长期护理保险制度建设,明确功能定位,推动加快建立符合国情的长期护理保障制度。

目前,失能鉴定标准和护理服务标准决定了长期护理保险覆盖的人数和服务质量。从试点城市情况来看,各地存在差异,标准不统一。

对此,孙洁建议,在前期各试点城市保障范围、相关标准及管理办法的基础上,将基本保障范围进行全国层面统一。实行全国统一的评估标准体系,不论是机构养老或家庭养老,同等失能程度或护理等级实行统一支付标准,引导失能失智老人更多接受居家护理,减少保险费用的不合理支出。同时,建立国家层面的基本护理保障需求清单。各地区可根据资金筹集情况,按照可持续发展、保基本的要求来确定当地的需求清单,并坚持以生活照料保障为主。


(瞭望新时代网)

编辑:唐元期 责任编辑:于晓

来源:人民网

特别声明:本站转载或引用之图文若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与本站联系,本站将及时更正、删除。版权问题及网站合作, 请通过瞭望新时代邮箱联系:lwxsd@liaowanghn.com

推荐阅读 换一换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