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03-07
铿锵玫瑰 战位盛开
女兵,女兵,军中耀眼的星。在如花的岁月里,她们以矫健身姿投入练兵备战,成为战斗力生成画卷中的一道亮丽风景。
刚强中带着柔美,风雨中几多担当。本期《士兵面孔》,让我们在“三八”国际妇女节即将来临之际,走近4位活跃在练兵备战一线的女兵,感受军中绿花的战斗风采。
——编 者
甲板之梦
■王 静
【人物名片】刘咪咪,海军辽宁舰中士。
“你的甲板识别服怎么又换了一种颜色?”当女舰员刘咪咪作为直升机引导员,第一次穿着黄色识别服站在甲板上时,几位迎面走来的战友都不由得露出诧异的神情。
七彩的甲板识别服,她拥有四种颜色:绿色属于信号员,白色属于操纵兵,蓝色属于系留员,黄色属于引导员。登上辽宁舰不到两年,刘咪咪已经在飞行保障的四个岗位历练过。
刚上舰时,刘咪咪是一名信号员,负责在雷达屏幕上监控即将着舰的歼-15战机。后来,她调到操纵兵岗位,执掌歼-15战机舰基飞行训练模拟器。而在她心里,当时最渴望的是走上飞行甲板,真正到一线保障战机起降。
飞行甲板号称世界上最危险的工作场所之一。这里海风呼啸,战机发出震耳欲聋的轰鸣声,喷薄着上千摄氏度的炽热尾焰,稍有不慎就会引发险情。
当时,航空部门所有新兵都要学习系留技能,这是一个上甲板的好机会。但系留索轻则20公斤,重则40公斤,扛着它在甲板奔忙,对官兵的技术和体力都是不小的挑战。
刘咪咪狠下心,练!她的体能成绩一向优秀,考核时还拿过满分。憋着一股不服输的劲头,机库里自此多了一个埋头苦练系留技能的身影。
这天是休息日,航空长王雪亮到机库巡查,发现了练到双手红肿的刘咪咪,问她:“敢不敢真的到甲板系留作业?”刘咪咪愣怔片刻,随即坚定地回答:“敢!”王雪亮点点头:“以后有机会,一定让你试试。”
两个月后,刘咪咪终于通过系留科目考核,成为第一批走上甲板的女系留员。感受着海风拂过脸庞,看着歼-15战机牢牢钩在阻拦索上,她心里充满了自豪。
将近一年时间后,刘咪咪积累了不少甲板保障经验,机会又悄然而至。胆大心细、表现出色的她,被选为直升机引导员的培养对象。
这令她喜出望外:“我之前就悄悄研究过引导员的手势,可帅气了。”不同于系留员,引导员要纵观全局,带好整个保障小组,责任更重了。放飞、回收、热加油、交通保障……经过坚持不懈的练习,刘咪咪终于迎来正式保障的机会。
南海,成片的银色飞鱼跃出湛蓝的海面。刘咪咪第一次站在“师傅”前面引导直升机着舰。直升机机头出现在视野中,渐趋接近。旋翼带来的狂风刮过停机位,刘咪咪踉跄了一下,身体略微后仰。她深深吸了一口气,突突乱跳的心又镇定下来,最终顺利引导直升机着舰。
保障结束后,随身携带的指挥终端里传来塔台的点评:“表现不错。”短短一句话,是来之不易的肯定。刘咪咪心潮澎湃,转身遥望塔台,默默敬了个礼。
只有岗位认证合格的引导员,才能在甲板识别服背面印上自己的名字。刘咪咪就是极少数在飞行甲板上正式“拥有姓名”的女舰员。
刘咪咪的“甲板之梦”还在继续:“我还想学难度更高的转运引导!”伴随着辽宁舰奔腾的航迹,她把梦想熔铸在飞行甲板,向着远方,一往无前。
铁甲芳华
■唐 帅 于 宁
【人物名片】阿曼尼沙,南疆军区某部下士,2021年被评为“四有”优秀士兵。
按下“发射”按钮的那一刻,阿曼尼沙脑袋“嗡”的一声,身体猛地向后一颤,她不敢相信这发炮弹是自己打出去的。
这是阿曼尼沙第一次实弹射击,结果毫无悬念:脱靶。
坦克驶回初始出发线,舱门打开。一个浓眉大眼、短发齐耳的维吾尔族姑娘从炮塔里钻出来,她就是阿曼尼沙·土尼亚孜。
这一刻,沮丧和失落充斥在阿曼尼沙心间,周边的世界仿佛静止了,耳边只有戈壁的风呼呼地刮着……
去年4月,南疆军区某部成立了女子坦克班,阿曼尼沙成为第一批女子坦克兵。第一次来到坦克训练场,同车组的3名女兵连拖带拽好不容易才爬上坦克。阿曼尼沙心里顿时嘀咕起来:“我们能行吗?”
舱内方方正正的“盒子”十几个,大大小小的按钮几十个,横竖交错的线缆十几捆,光认识它们就不容易,更别说掌握操作方法了。在理论学习阶段,阿曼尼沙将部件功能、操作方法和名称一一对应,反复记忆。随身的小本子被翻出毛边,她终于把理论知识装进脑子里。
装填炮弹对女兵来说也是个难题。阿曼尼沙在车组里个头最高,被推荐担任炮长。即使她看起来块头很大,但在36公斤重的炮弹面前,还是显得有些柔弱。为了增强力量,她刻意增加了食量,并开始跟哑铃较劲。时间一长,哑铃抓手处的纹路就像被砂纸打磨过似的。一段时间后,阿曼尼沙“总感觉浑身有使不完的劲儿”。
模拟器操作训练时,瞄准镜右前方运动靶突然出现。“减速!减速!”驾驶员杨燕的工作帽里传来阿曼尼沙急促的口令。
“到底是加还是减?”阿曼尼沙的口音太重了,杨燕听不准确,忍不住大声吼道。最终坦克未及时减速,错过了最佳射击时间。
“加!加!减!减……”空旷的训练场回荡着阿曼尼沙铿锵有力的口令声,这个倔强的姑娘天天跟着广播练发音,对着镜子纠正口型。慢慢地,那些烦琐、拗口的口令变成了准确的音符。
训练中,描绘“信封靶”是炮长专业的基础课目,要求利用炮口边固定的金属杆在涂满黄油的金属平面上描画信封。阿曼尼沙两手紧握机柄,拼命地快速摇动,但还是因为动作不标准被班长严肃批评。她开始了日复一日的艰苦训练,手心磨起厚厚的茧子,胳膊上碰得青一块紫一块。靠着这股不服输的劲头,她终于向着成熟的炮长迈出了一大步。
在阳光和风沙的雕琢下,阿曼尼沙曾经白皙的脸庞仿佛镀上一层古铜色的光泽。其实,每次训练前,她都将护肤霜、防晒霜抹了一遍又一遍,但一天训练下来,皮肤还是火辣辣的。“以前我还像一个女孩,现在男兵都把我当兄弟。”阿曼尼沙笑着说。
夕阳刚落山,余晖依然映在天边。滚滚风沙中,坦克缓缓停住。在刚刚结束的实弹射击演练中,阿曼尼沙精准锁定目标,按下击发按钮,目标全部命中。
女兵们依次钻出坦克,脸上挂着兴奋的笑容。驾驶员杨燕哼起了熟悉的旋律。阿曼尼沙抹了一把额角的汗,也跟着大声唱起来:“跨上战车转动炮台,一身铁甲两行履带……风雨洗礼硝烟芬芳,铿锵玫瑰在战位盛开……”
号手就位
■段皖皖
【人物名片】吴瑞萍,火箭军某部中士,先后被评为“优秀共产党员”“最美操作手”,荣立三等功1次。
天刚蒙蒙亮,火箭军某部中士吴瑞萍就穿上静电服,与战友们一起登上通往“地下龙宫”的战车。
自春节起,驻地便阴雨绵绵,本该转暖的天气,却越来越冷。车辆在蜿蜒崎岖的山路上穿行,吴瑞萍望着车外越下越急的雨,一边裹紧身上的大衣,一边在脑中回想早已形成肌肉记忆的操作动作。
“班长,我把规程再给你背一遍吧。”坐在吴瑞萍身边的是一名新号手,见吴瑞萍没反应,又用手拍了拍她。
吴瑞萍将视线从雨中收回,笑着说:“背吧,不要紧张,按照我之前教的来。”
“号手就位!”“1号好!”……
山谷里,新号手清脆利落的口令声与风雨声交织在一起,在吴瑞萍听来,宛如一首动听的乐曲。
这些口令看似简短明了,但在大声报出它之前,号手需要经历一系列复杂艰涩的理论学习。
8年前,吴瑞萍经过3个月的新兵训练,被分配到某导弹旅从事导弹测试工作。初到单位,吴瑞萍踌躇满志。然而,当面对一沓沓厚厚的专业书籍、一页页不同口令的操作规程,以及一张张密密麻麻的电路图时,她脑子里一团乱麻,不知从哪儿下手学起。
“组长,我觉得背书没用。”日复一日的理论学习,让尚是列兵的吴瑞萍产生了逆反心理。
当时的专业组长并没有直接劝导,而是在第二天展开的测试任务中,经过申请将吴瑞萍带进“地下龙宫”跟岗见学。
山林之中、群山之下,一扇神秘的大门缓缓开启。那是吴瑞萍第一次来到这个神秘的地方,她立刻就被眼前一排排通体墨绿的大国长剑吸引住了。
“号手就位!”随着口令声响起,她看着班长们迅速奔赴战位,严谨细致地开始对导弹进行全身“体检”。
“启动性检查不合格”“减压阀失效”……就在测试紧张进行时,一连串导调课目接踵而至。这群平均年龄不到22岁的测试女兵,见招拆招、忙而不乱,短时间内成功排除故障,有条不紊地展开下一步操作。
吴瑞萍看呆了,那通体墨绿的导弹,那英姿飒爽的身影,那清脆悦耳的口令,触动了她的心弦。她暗下决心,要扎根军营,学好专业知识,练就过硬本领,托举大国长剑。
接下来,理论学习时,吴瑞萍沉下心背记专业名词、钻研测试原理;实装操作时,她对着训练弹练走位、练操作、练排除故障。寒来暑往,转眼数年,吴瑞萍已成长为单位中的专业能手,多次跟随部队执行实弹发射任务,并带领分队女兵多次排除险情、故障,成功测试导弹百余发次。
一长串口令背完,无一差错。吴瑞萍望着新号手因兴奋而微微泛红的脸颊,露出赞许的笑容。
此时,战车冒雨穿过茫茫大山,隐入了连片密林。
“号手就位!”“号手就位!”……
“地下龙宫”里,一排排导弹气势磅礴,呼啸欲出;一声声“号手就位”此起彼伏,刺破苍穹。
翱翔云端
■顾熙熙
【人物名片】邹海燕,空降兵某部中士,荣立三等功1次。
白云飘荡在机翼之下,大地被笼上一层薄纱。此刻,全世界仿佛都被踩在了脚下。
6000米高空,云层之上不断传来战机的轰鸣声。舱门打开,一个黑点急速下坠。突然,“砰”地一声,伞花绽放。云遮雾绕中的山川,随着高度下降渐渐变得清晰起来。
“天空没有留下鸟的痕迹,但我已飞过。”这句话用来形容邹海燕再合适不过,她不仅是空降兵某部雷神突击队女子特战小队的第一批队员,也是空降兵历史上第一位突破6000米高空伞降的女兵。
200余次从天而降,让她深深爱上了翱翔云端的感觉。怀着这份热爱,入伍7年来,邹海燕始终冲锋在重大任务一线。当得知部队要奔赴西北戈壁进行夜间伞降演练,邹海燕又一次递交了请战书,并在决心书上按上自己的红手印。
日落时分,机场一片繁忙的景象。此时,邹海燕正在有条不紊地整理伞具,仔细做着跳伞前的各项准备。
“雷霆万钧,神威天兵!”伴随着嘹亮的口号声,一场夜间集群伞降演练正式拉开帷幕。“地面风速6米每秒,高空风速13米每秒……”此时,不同编组的指挥员正根据通报的气象资料,制订详细的操纵方案。
“戈壁气象复杂,我们在空中一定要时刻关注风速、风向,确保安全着陆。”趁着登机前的空隙,身为骨干的邹海燕与同架次的队员围坐在一起,相互提醒着空中注意事项。
引擎轰鸣声划破深夜的宁静,邹海燕踏着稳健的步伐快速登机。随着塔台指挥员一声令下,运输机呼啸升空,强劲的气流吹得机身有些颠簸。舷窗外,没有繁华的城市灯火,月光下的戈壁显得有些荒凉。
“保持离机姿势,注意离机间隔……”战机起飞后,投放员不断叮嘱着,并仔细检查队员们的伞具背挂情况。机舱尾门缓缓落下,寒风裹着巨大的噪声猛地灌进机舱,气氛陡然紧张起来。
坐在尾门第一个位置的邹海燕双拳紧攥,此刻,炙热、滚烫的情感在邹海燕心中不断升腾,这就是她想要的人生。
刺耳的警报声响起,邹海燕纵身一跃,跳出机舱。顶着高空强劲的气流,她努力睁开双眼,却发现自己的降落伞正加速靠近前一名队员。邹海燕瞬间作出反应,抬起几乎冻僵的手臂,迅速拉下右侧操纵带,与战友擦肩而过。
夜色如墨,只有风声在耳边呼啸。300米、200米、100米……邹海燕紧紧盯着手腕上高度表的荧光显示屏。距离地面越来越近,凭借丰富的伞降经验,邹海燕成功降落到目标地域。
夜幕下,凛冽的寒风刺痛着面庞,但邹海燕脸上流露的却是喜悦与兴奋。仰望星空,点点星光汇聚成夜空中最亮的那颗星,那正是她追寻的方向。
(摄 影:尚旭东 周文天 唐亚云 杨越旺 宣泽辉)
(瞭望新时代网)
特别声明:本站转载或引用之图文若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与本站联系,本站将及时更正、删除。版权问题及网站合作, 请通过瞭望新时代邮箱联系:lwxsd@liaowangh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