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12-11
粤港澳大湾区建设,是习近平总书记亲自谋划、亲自部署、亲自推动的重大国家战略,是我国进一步深化改革、扩大开放,建立与国际接轨的开放型经济新体制,建设高水平参与国际科技、经济合作新平台。在粤港澳大湾区建设背景下,广州坚决落实党中央决策部署和省委、省政府工作要求,把握“双区”建设、“双城”联动和横琴、前海两个合作区建设等重大历史机遇,按照“科学发现、技术发明、产业发展、人才支撑、生态优化”的全链条创新发展路径,加快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强市,共建粤港澳大湾区国际科技创新中心,从而推动科技创新从“产业带动科技”的跟随创新阶段发展到“科学引领产业”的正向创新阶段。
广州作为国家中心城市和省会城市,历史文化底蕴深厚,综合经济实力雄厚,开放包容创新的城市形象深入人心。近年来以中新广州知识城、南沙科学城为极点,打造链接全市关键节点的科技创新轴,提升“一区三城多节点”创新能级。
筑实根基,打造一流科学高地
一组数据凸显广州创新能级提升。
广州—深圳—香港创新集群全球创新指数排名连续两年第2位。“自然指数—科研城市”排名广州跃升至全球第14位,国内排名从2015年的第9位上升至第4位。基础研究投入占R&D经费比重达14.2%,居全国第二,接近世界先进国家水平。建立健全基础研究资助体系,深化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合作,2020年获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立项3188 项,居全国第三。
一批成果展现广州科技硬核实力。
重大原始前沿成果不断涌现。2020年可燃冰试采、天河二号超算应用等多项成果入选中国十大科技进展,可燃冰试采创造“产气总量、日均产气量”两项世界纪录。2019年中山大学2项成果入选“中国高校十大科技进展”,为全国高校最多。2018年“将人类生活在黄土高原的历史推前至距今212万年”入选中国科学十大进展。
我市获2020年度国家科学技术奖22项,占全省61%,钟南山呼吸疾病防控创新团队荣获全国唯一创新团队奖。
钟南山院士等作为主要完成人的“新发冠状病毒感染的防控策略与临床诊治”项目获得2020年度广东省科技进步特等奖,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院长宋尔卫获得突出贡献奖。
一个体系夯实广州基础研究根基。
构建以广州实验室和粤港澳大湾区国家技术创新中心两大国家级航母平台为引领,以人类细胞谱系、冷泉生态系统2个重大科技基础设施为骨干,以国家新型显示技术创新中心、4 家省实验室、10多家高水平创新研究院等重大平台为基础的“2+2+N”科技创新平台体系。
广州实验室:围绕国家战略目标和重大需求,打造呼吸领域战略科技力量,开展重大基础理论问题和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建设大型综合性研究基地和原始创新策源地。
粤港澳大湾区国家技术创新中心:围绕粤港澳大湾区建设国际科技创新中心的重大使命,建成具备全球视野、国际领先的区域产业技术创新体系枢纽平台,以关键技术研发为核心使命,打造国家技术创新体系的战略节点,支撑国家区域创新体系的“四梁八柱”。
人类细胞谱系大科学研究设施:聚焦呼吸系统重大疾病、免疫细胞等研究领域,构建国家人类细胞谱系资源库及数字化模型,为大湾区生物医药科研、技术和产业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冷泉生态系统研究装置:面向国家重大需求,建设“原位智融研究系统+模拟仿真实验系统”,可为认知深海冷泉生态系统、保障可燃冰绿色开发利用提供科研利器。
一流生态塑造广州科技创新氛围。
“功以才成,业由才广”,创新的事业呼唤创新的人才。广州坚持全球视野、国际标准,以识才的慧眼、爱才的诚意、用才的胆识、容才的雅量,真心实意广纳贤才。聚集了钟南山、徐涛、张偲院士等多位顶尖科学家,赵宇亮、施一公、王晓东、叶甜春等顶尖科学家纷纷来穗创新创业,在穗工作的两院院士达到了120多名,颁发人才绿卡超过1.2万张。其中,生物岛、南方海洋科学与工程等4家省实验室汇聚近40位院士、270个高层次人才团队。已在广州举办22届的海交会作为国家级引才引智平台,覆盖全球140多个国家和地区,吸引超过5万名海内外人才参会。
为营造更具吸引力和竞争力的创新生态,让创新源泉充分涌流,广州努力破除科技创新体制机制障碍,修订出台了《广州市科技创新条例》,以立法形式将近年来行之有效的改革举措予以固化,成为“1+5+N”科技创新法规政策体系的纲领性文件,促进“负面清单”“以赛代评”“以投代评”“揭榜挂帅”等先行先试创新机制不断深化。《广州市科技创新条例》设立专章强调基础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鼓励高等学校、科研机构、企业、社会组织以及科技人员开展基础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提升原始创新能力,优化学科布局和研发布局,推进学科交叉融合,自由探索未知的科学问题,发现和开拓新的知识领域,完善共性基础技术供给体系,增强本市科技创新策源地功能;支持企业独立或者联合高等学校、科研机构等共建研发机构和联合实验室,开展面向行业共性问题的应用基础研究。全国首创市校(院)联合资助项目,撬动社会资本投入基础研究超8.5 亿元。
2020年广州市全社会R&D经费774.84亿元,比上年增加97.11亿元,同比增长14.3%。R&D经费投入强度从2013年的1.9%提升至2020年3.10%,在一线城市中唯一实现连续七年快速增长。
聚力攻坚 加快核心技术攻关
当前,快步迈向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的广州,正行进在切换发展动力的关键拐点,提升技术创新能力,在更多领域实现领跑、并跑有利于掌握发展主动权。广州积极践行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新型举国体制,深入实施重点领域研发计划,布局新一代通信与网络、人工智能、智能网联汽车、新能源、脑科学与类脑研究、健康医疗、生物医药、新材料、海洋经济等9大专项,研发全球首款31英寸喷墨打印可卷绕柔性样机、全球首款载人级自动驾驶飞行器等首创性产品,一批“卡脖子”技术攻关取得突破性进展。
滤波器是手机射频前端的核心器件,属于《科技日报》梳理的35项“卡脖子”技术之一。目前,我国射频滤波器基本被国外巨头垄断,市场份额不足5%。民用基本依赖进口,但市场需求超过500亿颗,国产化进程亟需加快推进。广东粤港澳大湾区国家纳米科技创新研究院在赵宇亮院士的率领下,集聚海内外一流人才共同攻关,夜以继日攻克技术难题,着力突破关键核心技术封锁线,在5G声表面波滤波器芯片的关键工程化技术攻关已经取得突破。从平地起步到产线运行,5G滤波器项目仅用时10个月,为全面实现对5G射频滤波器芯片从技术到产品的自主可控,实现规模化制造和产业化奠定坚实基础。
不断丰富创新创业活动赖以生存的“阳光”“空气”和“水”,为创新成果构建高效的转化体系。2020年全市技术合同成交额达到2256亿元,跃升至全国第2位,打通科技成果转化“中梗阻”,充分体现广州科技成果源头供给丰富,转化通道畅通,呈现供需两旺的局面,更多科研成果加速从“书架”走向“货架”。建设环华工、环中大、环大学城科技成果转化基地,技术市场发展全面提速。
培育主体,引领产业创新发展
2018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广州视察时深刻指出:“中小企业能办大事,在我们国内经济发展中,起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总书记的殷切嘱托,极大增强了中小企业的发展信心,更激发了无数中小企业的创新活力。广州生态环境优美,是宜居宜业的幸福之城,也是科技型企业的“创新沃土”。经过多年发展,汇聚了1.2万家高新技术企业,国家科技型中小企业备案入库三年累计数居全国第一,一大批细分行业龙头企业和“隐形冠军”竞相涌现,成为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动力源。营收百亿、十亿、亿元以上高新技术企业数量分别达20家、256家、1723家,自2015年以来分别增长150%、175%和204%。两年多来,明珞装备深刻践行着总书记的指示和期盼,坚定走自主创新道路,建立了整套汽车非标智能装备行业的设计制造标准,汽车生产线的柔性化、精细化、标准化能力全球领先,实现了从“中国制造”到“中国创造”的质变。科技抗疫中,达安基因核酸检测试剂盒生产能力已提升至日产能500万人份,累计销量超5.5亿人份居全国第一;金域医学日检测能力超100万管,全国累计检测超2.2亿人份,单机构日检测能力和累计检测量居全球首位;万孚生物研发生产的抗原检测产品,是我国首次批准的新冠病毒抗原检测试剂。
广州素享“千年商都”盛誉,在数字经济的浪潮下加速开启“数智”引擎,赋能传统产业焕发新活力。唯品会聚力打造全球一流电子商务平台,成功入选2020年《财富》中国500强、2020中国民营企业500强名单,完美日记蝉联3年天猫彩妆销量第一,6亿元线上销售额背后是大数据和云技术的加速,帮助系统吞吐量提升50倍;名创优品已是全球最大的自由品牌综合零售商,全球顶尖的企业软件供应商SAP提供的系统大幅提升其全球采购与供应链的效率;尚品宅配首创家居行业“5G模式”,用领先的科技给消费者带来美好的家居生活体验。
实施“以赛代评”“以投代评”机制,累计促成银行、投资机构累计为千余家大赛企业提供股权、债权融资超过100亿元。广州科技型中小企业信贷风险补偿资金池以不到1亿元的财政风险补偿撬动23家合作银行累计为超过5000家企业实际放贷超过430亿元,杠杆效应超过430倍。50亿元规模的广州科技创新母基金已落地运营16只子基金,实际到位的子基金规模近50亿元,积极参与千亿级国家集成电路产业投资基金,落户两百亿规模的大湾区科技成果转化基金和百亿规模的中科院科技成果转化母基金。(瞭新社)
特别声明:本站转载或引用之图文若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与本站联系,本站将及时更正、删除。版权问题及网站合作, 请通过瞭望新时代邮箱联系:lwxsd@liaowangh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