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

交流互鉴,合作共赢,构建紧密的中国—东盟命运共同体

2021-12-01   

11月22日,国家主席习近平在北京以视频方式出席并主持中国—东盟建立对话关系30周年纪念峰会,发表题为《命运与共,共建家园》的重要讲话。习近平主席在讲话中指出,“中国和东盟民族文化宗教多姿多彩,多元包容是我们的共同基因。我们从东亚文明中汲取智慧,以开放理念引领地区经济一体化,以平等协商推进东盟主导的地区合作,以包容心态构建开放而非排他的朋友圈,落实了共商共建共享原则”。

东盟各国的宗教文化

东盟,即东南亚国家联盟,成立于1967年8月,现有印度尼西亚、马来西亚、菲律宾、泰国、新加坡、文莱、越南、老挝、缅甸、柬埔寨等10个成员国,面积达450万平方公里,人口超过6亿。秉承平等、友好、合作的精神,东盟已经成为东南亚地区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等多领域的交流与合作平台。

东盟各国宗教传播历史悠久,宗教文化丰富多样。佛教、伊斯兰教、印度教、基督宗教、道教等宗教在东盟各国都有不同程度的发展,但各国表现的宗教形态迥然不同。东盟十国中的泰国、缅甸、老挝、柬埔寨是非常典型的南传上座部佛教国家。

泰国90%以上的人信仰佛教,法宗派和大宗派是主要的两大派别,佛教影响国家政治、社会文化和民众生活的各个层面。泰国的三色旗中白色代表的就是宗教,泰国宪法规定“国王必须为佛教徒,且为佛教之保护者”,国王是僧团的最大供养者。素可泰王朝第四位君主立泰王虔信佛教,曾一度出家为僧,开创了泰国国王一生中必须出家一次的先例。泰国男子一生中至少都要出家一次,短则数日,长则数年。短期出家甚至是泰国男子的“成年礼”,直至今日,泰国一些女性还会认为从未出过家的男性是“生人”而拒绝嫁给他。在亲人离世等特别时期,泰国男子也会尽量短期出家,把出家的功德回向给故人。

缅甸信仰南传佛教的人也达到88%左右,善法派、瑞琴派和门派是其最大的三个派别。缅甸1961年曾一度将佛教定为国教,后虽然取消了其国教地位,但佛教仍是缅甸人民最重要的宗教信仰和精神指导。佛教是缅甸旅游资源和外交力量。建成于1090年的瑞喜宫佛塔不仅是缅甸的旅游名片,也是外交大事件的见证者,其塔院旁建有1961年中国总理周恩来到访缅甸时捐赠的佛亭。

佛教也是老挝和柬埔寨的主要宗教信仰。我国宋代的《太平御览》中说,“扶南西七干余里,地皆平博。民十余万家,男女行仁善,皆事佛”。扶南即为柬埔寨的古称。

东盟中的印度尼西亚、文莱和马来西亚的主要宗教信仰是伊斯兰教。印尼是世界上穆斯林人口最多的伊斯兰国家,穆斯林人口超过2亿,占全国人口的87%左右。文莱和马来西亚的穆斯林人口也占了全国人口的60%以上。伊斯兰教传入之前,印尼和马来西亚深受佛教文化的影响,室利佛逝王国曾是东南亚重要的佛教中心。公元5世纪,法显赴印度求法,回国途中曾在爪哇停留并访问了马来半岛。公元6世纪,义净西行求法过程中,也曾在马来西亚停留弘法,并先后逗留室利佛逝王国三次,前后停驻时间近10年。13-18世纪之间,通过经商、通婚、移民等方式,伊斯兰教在此区域迅速传播。15世纪的马六甲王国甚至有“小麦加”之称,成为此区域伊斯兰教的中心。

菲律宾86%以上的民众信仰天主教,还有6%左右信仰其他的基督宗教。1521年,麦哲伦的船队第一次抵达菲律宾,其后从1565年开始,奥古斯丁会、方济各会、耶稣会等相继登陆。新加坡和越南是东盟各国中各种宗教信仰传播较为平均的国家。新加坡33%左右的民众信仰佛教,10%左右信仰道教,18%左右信仰基督教,14%左右信仰伊斯兰教,另外也有信仰印度教、民间宗教等,甚至还有18%左右的无宗教信仰者。越南有明确宗教信仰的民众不到20%,其中信仰的主要是佛教、天主教、和好教和高台教。

中国与东盟各国的宗教交流

历史上,中国和东盟各国在宗教文化上就已经展开过非常多的友好互动。14世纪时,泰国古国兰那王国的僧人把南传佛教先传播到缅甸景栋地区,后传播至我国云南地区,最终发展成中国化的南传佛教,即润派的两大派别——花园寺派和莲花塘寺派。法显和义净都曾逗留马来西亚和印尼传法,其后两国民众主要信仰伊斯兰教,但17世纪后,中国移民陆续到来,又重新带来了佛道教信仰,佛教、道教现在仍是当地华人的主要宗教信仰,也影响到当地民众。在泰国,普吉岛每年九、十月间举行九皇斋节,当地华人这在九天中吃斋拜佛,举办盛大的仪式。近年来参加斋会活动的本土泰国人越来越多,九皇斋节文化也已经走出普吉岛扩展至全泰国。西汉史游的《急就章》中提及的“师猛虎,石敢当,所不侵,龙未央”的“石敢当”信仰,也随华人移民漂洋过海到达了东南亚,新加坡、泰国等国民居上经常能发现悬挂着的“泰山石敢当”。

近观中国与东盟建立对话关系的30年,因为全球化的发展,交通、通讯方式的便利化,以及文化壁垒的打破,中国与东盟诸国的宗教文化交流遍地开花,在宗教活动的合作组织和参与、宗教教育的往来以及宗教学研究的合作等几个方面都取得了非常显著的交流成果。

中国和东盟各国有宗教交流合作的良好基础。2006年,中国在浙江举办了主题为“和谐世界,从心开始”的首届世界佛教论坛。论坛三年一届,到2018年已经举办了第五届。论坛搭建了一个平等、多元、开放的高层次对话交流、合作平台,交流互鉴,探讨佛教界在国际合作、社会责任及其和平使命等方面的议题。从2006年到2018年,东盟国家佛教界一直是这一论坛非常重要的参与者。卫塞节是南传佛教国家的重要节日,是庆祝佛陀的出生、成道和涅槃的日子,从2004年开始,南传佛教联合国卫塞节国际佛教大会在泰国、越南等国家轮流举办,中国佛教协会都派团参加。2019年,时任中国佛教协会副会长的演觉法师在讲话中肯定大会为世界佛教徒的交流合作提供了重要平台,为运用佛教智慧解决人类面临的普遍性问题作出了建设性贡献。

2013年,国家主席习近平访问印尼,两国关系提升为全面战略伙伴关系,全方位推进各领域合作,在更高水平、更宽领域、更大舞台上开展交流合作。印尼伊斯兰教法学者委员会主席丁·汕苏汀一行于2014年10月到北京拜访中国伊斯兰教协会,双方就继续推进两国穆斯林合作展开商谈。时任中国伊协会长陈广元会见丁·汕苏汀时表示,中国穆斯林和印尼穆斯林之间已建立起良好关系,保持着密切往来;相互交往、交流是双方的愿望,也增加着彼此间友谊,希望两国穆斯林在此基础上相互帮助、共同发展。丁·汕苏汀回顾中国与印尼的交往史,他特别提到,印尼民众对中国明代著名航海家郑和非常熟悉,并认为他为世界和平贡献了力量;现在印尼各地有五六座清真寺以郑和的名字命名,建筑也是中国风格。

2014年7月,中国·马来西亚伊斯兰文化交流会在马举行。时任中国伊斯兰教协会会长陈广元说,中国与马来西亚人民的友好交往源远流长,两国伊斯兰教界的交流与合作日益密切。交流会暨文化展的举办是为庆祝中马建交40周年奉献的一份文化厚礼,是中马伊斯兰文化交流史上的新乐章、新步伐,必将进一步促进中马伊斯兰文化的交流与发展,加强两国伊斯兰教界的合作,增进两国穆斯林的传统友谊。

在宗教教育上,中国和东盟国家也有许多合作。泰国、越南、马来西亚等国家每年都有来中国大学交流学习甚至攻读学位的留学僧。泰国法身寺选派了多位学生赴北京大学学习,并取得硕士、博士等学位,回国后为中泰佛教文化交流作出了极大的桥梁性作用。因为泰国等东盟国家的宗教教育是国民教育的一部分,中国前往这些国家攻读宗教学相关专业学位的学生也越来越多。泰国摩诃朱拉隆功佛教大学是泰国两大佛教大学之一,是其国家教育部认可的高校,近几年有多位中国学生在该大学完成学业,他们回国后有的在僧团中致力于两国的佛教交流,也有的在高校从事宗教学教育和研究。

在学术研究交流和合作方面,泰国法身寺和北京大学东语系合作开启的巴利文佛教经典汉译项目,目前已经取得阶段性成果,出版了汉译巴利语《长部》。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宗教研究所举办的东南亚宗教研究高端论坛,到2021年已经举办了十届。十年间,此会议集结了来自中国、马来西亚、印尼等国的专家学者近700人次,合办单位包括华侨大学、武汉大学、云南大学、厦门大学等高校,推动了东南亚宗教学研究的发展。重庆市华岩文教基金会和泰国摩诃朱拉隆功佛教大学合办的中泰佛教论坛,汇聚了来自中泰两国高校的知名学者,推动了两国佛教文化的交流互鉴。

中国和东盟各国的宗教文化交流稳步推进。如今,走过30载的中国—东盟对话关系也将开始迈向新的征程,致力于习近平主席倡导的构建更为紧密的中国—东盟命运共同体。


(瞭望新时代网)

编辑:唐元期 责任编辑:于晓

来源:中国民族报

特别声明:本站转载或引用之图文若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与本站联系,本站将及时更正、删除。版权问题及网站合作, 请通过瞭望新时代邮箱联系:lwxsd@liaowanghn.com

推荐阅读 换一换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