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11-22
姑苏仙乐团演奏《碧桃花》。
我国自古就是礼乐之邦,礼乐文化在传统文化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在我国古代各种重要的祭仪中,音乐都有其重要的作用与意义。《礼记·乐记》中有言“祀天祭地,明则有礼乐,幽则有鬼神”,古时的仪礼活动常常是为了庆祝重大节日或为重要的事件向天祈福,音乐是这些活动当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不仅丰富了活动的内容与形式,也传达了古时人们的文化精神,成为传统文化的一部分。
道教音乐简称为道乐,是道教表达其宗教信仰、宣扬教理教义的一种艺术手段,也是修道者修身养性的重要行为方式。在斋醮、宣道布道等活动中以及自我修养时,都不能缺少道乐。其中,斋醮音乐又叫作“道场音乐”或者“法场音乐”,是道教在斋醮仪式上所使用的音乐,也是道乐中最为重要和常见的一种类型。斋醮音乐集中表达了道教音乐的精神特质,故此民间也有道教音乐就是斋醮音乐的说法。
道乐与道教一样,由来已久。上古时期,“巫以歌舞降神”,巫师们在对天神祈福时,常常以音乐、舞蹈的形式来迎接和娱乐神明,以此祈求神明的保佑。那时巫舞、巫风盛行,道乐也在远古巫文化的祭仪乐舞当中形成了源头。
道教的法事活动是由古代的祭神仪式承袭和发展而来的,早期只是直诵经文,并没有音腔,直到魏晋南北朝时期,才出现了“华夏颂”“步虚声”等道乐腔调韵律。《魏书·释老志》中有这样一则记载:北魏明帝神瑞二年,太上老君乘云驾龙,亲临嵩山授予寇谦之“天师之位”,并赐予他《云中音诵新科经戒》20卷。寇谦之通过对东汉以来原始道教的总结和改造,制定出道教的第一部音谱《乐章诵戒新法》,将经文的直诵改为乐诵,这便是最早的书面经韵乐章。此后,庐山道士陆修静通过整理三洞经书,编著斋醮仪范,为道乐的正式形成奠定了基础。
唐朝是道乐发展的繁荣时期。唐朝兴道,不仅有玄宗作《霓裳羽衣曲》,还有一批文人雅士留下了许多道乐名篇,例如道士司马承祯、李会元所作的《玄真道曲》和《大罗天曲》,以及时任工部侍郎的贺知章所作的《紫清道曲》和《上圣道曲》等。宋代和明代也是道教音乐发展史上的重要时期。北宋的道教音乐谱集《玉音法事》不但辑录唐宋时期的50首道乐曲谱,还记述了道教音乐的历史和基本常识,是道乐史上的重要文献。而在明朝时期,道乐被进一步规范化,出现了《大明御制玄教乐章》,这部著作用工尺记谱法记录了道曲14首,内容丰富。道教音乐在其漫长的发展历程中,最终成为我国传统音乐文化中的精粹。
道教是我国传统文化孕育下土生土长的宗教,道教文化在音乐认知方面,继承了古代以歌、舞、乐等形式娱神、悦神、降神的传统。道教徒兴乐,认为音乐能够通神明,所以道教之乐有“下得其意已乐身,上得其意已乐神灵”的精神意义。元人南芝庵在《唱论》中说:道家唱情、僧家唱性、儒家唱理,道乐的独特之处就在于它与信仰的内容密切相关,有着其固有的道教属性,即“道情”。道乐中的喜怒哀乐通过音乐表达出来,但是其根本依据还是道教的教理教义。道教重视生态、崇尚自然、追求无为与逍遥的人生态度深深影响了其音乐品格,所以道乐总是表现出一种纯朴、飘逸、淡雅的风韵,又因为其“布道、事神”的功能,给人一种玄妙清远和超凡脱俗的神圣感。
道众在做法事时,将吟唱、禹步、奏乐等连贯其中,而执仪者庄严作象,身、口、意相合,面对神明时,虚心敬意,认为只有这样才能打动神明,获得应有的效果。演奏道乐的乐器以“法器”为主、“乐器”为辅,道乐中清脆、空灵的声音大部分来自于钹、铃铛、磬等法器,在道教看来,这些法器都有其特殊的功能与意义。
《太平经》最早记录了道教的音乐理论体系,其卷一百一十五至一百一十六有言:“然但先动故为阴阳者,动则有音声。故乐动,辄与音声俱。阳者有音,故一宫,三微,五羽,七商,九角,而二四六八不名音也。刑者太阴者,无音而作,故少以阴害人。无音而作,此之谓也。”此外还有:“动音,凡万物精神悉先来朝,乃后动占其形体。然比若春者先动,大角弦动甲,甲日上则引动岁星,心星下则引动东岳。气则摇少阳,音则摇木行,神则摇钩芒,禽则动苍龙,位则引青帝,神则致青衣玉女。上洞下达,莫不以类来朝,乐其乐声也。”从这些道乐的理论体系的描述来看,无论是其音乐形态或是音乐内涵,道乐都是源“道”而生的,由此形成一种无限的博大音声,神秘而圣洁。道乐的音阶清脆雅致、旋律微波曲折、音频和缓、节奏自由、曲子圆融而飘渺,形成了一种与俗不同的仙态音乐。
道情是道乐的灵魂所在。道教的修炼以虚静为最高境界。《太平经》卷一百三十七至一百五十三中描述:“夫音,非空也,以致真事,以虚致实,以无形身召有形身之法也。夫乐,乃以音响召事,此若人开口出声,有好有恶,善者致吉,恶者致凶。乐声,正天地阴阳五行之语言也。听其音,知天地情,四时五行之气和以不,知尽矣。”这就是道乐循天地自然之道,追寻万象清明,心外无波的境界,与道教所追求的精神内涵是一致的。致虚、常静、无为都是道教音乐的审美标准,所以道士斋醮时颂诵词章的腔调,呈现出一种高远虚空的情态。此种风格最有代表性的便是“步虚声”,经词中有言“太极分高后,轻清上属天”。“步虚声”被认为是众仙云游虚空时的歌诵之声,因其音韵若众仙飘渺行于虚空歌诵之音而得名。“步虚”是“发符”科仪程序开始时唱诵的第一经韵,是奠定乐曲基调的第一章,行法道士在唱诵此经时要调试好自己的身心状态,步入清虚之境,这样才能将此经韵表现出来。
庄子之言“藐姑射之山,有神人居焉。肌肤若冰雪,绰约若处子;不食五谷,吸风饮露;乘云气,御飞龙,而游乎四海之外;其神凝,使物不疵疠而年谷熟。至人神矣!”这虽是形容神仙之态,也诉说了道乐之精妙。
(瞭望新时代网)
特别声明:本站转载或引用之图文若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与本站联系,本站将及时更正、删除。版权问题及网站合作, 请通过瞭望新时代邮箱联系:lwxsd@liaowangh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