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10-28
一名战士的最后奉献
■解放军报记者 陈小菁
夜空,一颗流星划过,留下一道璀璨光迹。
当一个鲜活生命如流星般陨落,它照亮的或许不仅是片刻黑暗。它会擦亮一束心火、点燃人性的光辉,在世人心中留下永恒的记忆。
时光如水,并非所有逝去的生命都能被世人所铭记。有时,让生命以另一种方式得以延续的是人们的记忆,就像一部电影台词中说的那样,“请你记住我,我将永远活在你的心里”。
假如流星有生命,是不息的精神让生命永恒。在价值的天平上,永恒是一种企盼、一种希冀,甚至是一种追求。在现实生活中,永恒也可以是一次选择、一种取舍,这取决于一个人对于生命价值的理解。上升到精神维度,永恒代表着一个“刻度”,是人们攀登或奋斗后,希冀抵达的一种价值海拔。
两个多月前,浙江杭州一家医院的重症监护室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因为一位陆军战士的一次“选择”,这个如流星般逝去的生命,被赋予了不可磨灭的价值刻度。
这是一位35岁的四级军士长,名叫王启鹏。今年6月,他在执行任务时突然晕倒,被紧急送往医院抢救,并被诊断为脑动脉瘤破裂。经过了60多天抢救,他曾一度恢复意识。但命运还是表现出无情的一面,年轻的他最终离开了我们。
在生命即将终结的时刻,家人遵从王启鹏的意愿,做出了这样的“选择”——捐献他的心脏、肝脏和肾脏等5种器官,用生命挽救生命。
让生命延续,是每个人的美好期许。当生命一旦如流星般陨落,留下的不仅仅是无尽的悲恸与遗憾。
这位入伍14年、党龄近10年的军人离开这个世界的那天凌晨,经过5个小时手术,他的心脏在一位濒危患者的身体里再次搏动;当温暖的血液,通过有力跳动的心脏,让那位患者再次迸发出生命的火花时,那个“美好期许”成为了现实——王启鹏的生命以另一种方式得以延续。
生命生生不息,幸运的不止一人。
又是一个明媚清晨,接受王启鹏器官捐赠的患者们,缓缓睁开了双眼,沐浴着温暖阳光,聆听鸟儿轻啼。这样的患者,一共有5位。按照器官捐赠的双盲规定,他们并不知道,自己的余生将与一位军人的逝去紧紧联系在一起。
5位患者的家人分别给红十字会工作人员打来电话或发来短信,每个人都由衷地向捐赠者表达内心的感激。
听说这一消息,查慧琴流泪了。她想起几天前的深夜,自己伏在病床一侧流着泪、紧握着丈夫王启鹏的手,看着爱人用最后一丝力气表达最后的愿望。“这是他的选择。”这位坚强的军嫂和家人商量后,决定尊重丈夫最后的决定。
“他活在我和孩子心里,我们每个人都会记住他。”这是查慧琴所理解的“永恒”。
在得知丈夫捐献的器官全部移植成功后,她抱着刚满半岁的女儿来到丈夫的遗像边,轻声告诉小家伙:“这是爸爸,他叫王启鹏……孩子,爸爸在我们心里。”
永远记得,也是王启鹏连队战友们的“选择”。那段日子,战友们觉得他没有离开。他的宿舍床铺,每天都有人整理;在队伍中,有人替他答“到”;在学习室,他为战友制作的桌椅和板凳,全部被刻上了“王启鹏制”的字样。
国庆假期,查慧琴给红十字会的工作人员发去一则短信,请她向那位接受王启鹏心脏捐赠的患者转达自己的问候:
“请一定要好起来,谢谢您健康平安,请您一定要好好的!”
摁下发送键那一刻,她的眼泪已决堤。那一瞬间,她仿佛听到了丈夫的心跳声,看到丈夫就在远方灿烂地笑着,就像他们初见时的模样——那一刻,生命以另一种方式得以延续。
“假如流星有生命,那一定是永恒的生命。”查慧琴说。
生命,以另一种方式延续
■解放军报记者 赖文湧 特约记者 童祖静 通讯员 甘兆楠 何飞
王启鹏新兵时照片。
王启鹏走了,给妻子留下了一个难以弥补的遗憾——
热切期盼的全家福,再也等不到了
夜深了,看着女儿甜甜入睡,查慧琴感到前所未有的无助和迷茫,女儿这么小就失去了父亲,她们母女俩将会面临怎样的人生。
卧室的床头,悬挂着自己与丈夫王启鹏的婚纱照。厅堂里,挂着王启鹏的遗照。
看着婚纱照上甜蜜的笑容,查慧琴清楚记得,那年王启鹏因为有任务不能回家,她便到当时部队的驻地厦门探亲,和王启鹏抽空在鼓浪屿景区拍摄了婚纱照。
往日的一幕幕涌上心头,查慧琴的思绪被拉回到了2016年3月——经亲戚介绍,他们两人相识相知。
初次见面,王启鹏踏实、勤快、细心,打动了查慧琴的心。爱情之花慢慢绽放。查慧琴认定,王启鹏就是她值得托付终身的人。两人于2017年初走进了婚姻的殿堂。
婚后,他们两地分居,在一起的时间很少,但查慧琴能时时刻刻感受到来自丈夫的爱。
一次意外车祸,查慧琴受伤住院。
“当时我没跟他说,因为我想让他过年再休假,但没想到第二天早上一睁眼,他就守在我病床边。”原来,王启鹏前一天晚上给妻子打电话一直没打通,非常担心,通过家人了解到这一情况后,便紧急请假回来了。
回忆起这事,查慧琴心里甜甜的。
平时,她和王启鹏只能通过手机联系,一起聊生活、聊工作,也聊这个温馨小家的未来。查慧琴时常也有怨言,但更多的还是理解和支持。
“我们结婚以来在一起的日子真不多。”查慧琴告诉记者,时间最长的一次就是今年初女儿出生,王启鹏申请陪产假待了近60天。
新生命的到来,让这个小家更加温馨,王启鹏对这个“小棉袄”充满疼爱,抱在手上舍不得放下。为了给女儿取个好听的名字,王启鹏和妻子的哥哥、嫂子三个人围着手机查了一下午。
王启鹏告诉妻子,等女儿长大后要让她学跳舞。两人还商量着等女儿8个月大时,带她到部队来探亲,全家人一起拍张全家福。
“再等两个月,我们就可以拍全家福了。”噩耗传来,查慧琴不愿意相信。她告诉记者,至今还觉得王启鹏依然好好的。因为王启鹏答应过她,等他退伍回来陪她再去一趟鼓浪屿……
悲伤、感怀,在这一刻定格。查慧琴的记忆,犹如一片片花瓣,在秋风中被吹落,撒了一地。
王启鹏走了,留下了悲痛欲绝的家人,他甚至都没能来得及好好地陪一陪襁褓中的女儿。陪护期间,是王启鹏与女儿第二次见面,却也成了和女儿的最后一面。
在战友们眼中,王启鹏一直保持着冲锋姿态——
在平凡岗位上持续发光发热
“虽然是老班长,但他干什么都冲在最前面……”在中士李慧文的记忆里,王启鹏始终保持着冲锋的姿态,不仅险难训练带头上,在任务攻坚中也是处处当先锋。
1985年,王启鹏出生在安徽芜湖的一个普通农村家庭,中学毕业后当过木匠、做过厨师。入伍后,他刻苦训练,表现出色,第二年就被评为“优秀士兵”。
2012年9月21日,王启鹏光荣入了党。
“其实王启鹏的体能基础并不好,但他很拼。”采访中,班长夏杰告诉记者,王启鹏在任何时候,都能以一名党员的标准严格要求自己。
2017年部队改革转隶,已经入伍10年的老兵王启鹏转岗成为一名步兵,被分到旅里的荣誉连队“大功连”。作为全旅有名的“尖刀连”,对体能、技能要求很高,这对王启鹏是严峻的考验。
“有差距那就加班练,争取早日迎头赶上。”那段时间,王启鹏每天“三个一百”雷打不动,每晚熄灯后都去健身室“开小灶”;为了提高射击成绩,他主动与连队的射击尖子简蕾结成“互助对子”,苦练射击技术……最终,短时间内,他在新专业领域实现了从及格到优秀的跨越。
2020年,旅炮兵营换装。作为一名老驾驶员,王启鹏主动换岗交流到炮兵营。他加班加点学习装备知识,三个月后就作为驾驶员兼弹药手随队参加演练,首次实弹射击就打出“开门红”。
在时任军需营房科长刘云鹏的印象中,即便已得知病情很严重,王启鹏还是对他说:“出院了就要赶紧训练,已经落下很多了,工作也落下了不少……”
“哪怕是病倒前的那一刻,他依然保持着一名军人的初心与本色。”刘云鹏告诉记者。
跟随连队移防后,新营区很多生活设施不齐全,王启鹏利用自己的木工手艺帮助营连修理营产营具,主动参与了几个营的壁橱、书桌和厕所隔板的修缮工作。旅里组建了业余木工集训队,王启鹏被任命为班长,专门负责制作班级使用的壁橱。
“在生活中,王启鹏是一个十分节约的人。”李慧文和王启鹏在一起相处三年多。在李慧文印象中,王启鹏除了买生活必需品外很少花钱,平常最大的开销就是在网上淘木工工具。
一套好的工具往往价格不菲,但王启鹏买起来毫不犹豫。他对李慧文讲:“这个钱不能省,只有好工具才能确保加工精度,做出来的‘活儿’才能让大家满意。”
生命中,你永远无法预测,明天和意外谁最先到来。
“那天下午起床后,王班长还主动跟我们一起打扫卫生。”王启鹏晕倒在地时,李慧文就在边上。他至今都不愿相信,好端端的一个人说没就没了。
王启鹏的逝去,对于战友们如同一次猝然的心灵撞击。
“虽然是在一个平凡岗位上,但他踏踏实实、老老实实、扎扎实实,一直在奋斗中前行。”刘云鹏告诉记者。
王启鹏生前战友微信朋友圈截图。
大爱无疆,捐献器官成为一名战士最后的奉献—
让温暖的光,去照亮更多的人
王启鹏当兵14年,除了去年春节家属生小孩休了一次过年假,其余春节他都是主动谦让,让更有需要的战友回家和家人团聚。
“他就是这样,心里总想着别人。”指导员何军锋告诉记者,工作认真、为人善良是王启鹏一直坚守的人生态度。作为一名有着近10年党龄的老党员,王启鹏把“报效祖国、服务人民”作为自己的人生信条。
“王班长是个乐观的人,当我们遇到困难的时候,他总是给我们加油鼓劲。”战士程凯已经退伍两年,但在他的回忆里,王启鹏助人为乐、关爱战友,大家都愿意跟他玩在一起、训在一块。
既是个好兵,更是个孝子。“虽然回来时间不长,但只要一回来,就会忙个不停。”王启鹏的二姐夫何先果回忆,王启鹏对父母非常孝顺。当兵14年,虽然不能常陪在父母身边,但他每次探亲回家都会把家里的水龙头、电路等大小问题通通修好,包括邻居家如果有需要,他都会热心帮忙。
王启鹏对家人的爱还体现在润物无声的细微处。为了不让妻子和母亲担心,6月13日晚上,当时还清醒的王启鹏只是悄悄地给何先果发了个消息:“姐夫你来给我签个字,我要做个手术。”
“6月14日的第一次手术还算顺利,王启鹏的状态也逐渐变好,在重症监护室住了4天就转到了普通病房。”何先果告诉记者,就在大家以为王启鹏即将康复时,没想到他却在6月23日早上突然病情恶化。
“这是启鹏的遗愿。”当得知王启鹏的生命无法挽回,家人们开始商量是否捐献遗体器官。王启鹏的姐姐说,王启鹏生前一直希望做个“对社会有用”的人,器官捐献也秉承了他一贯的心愿。
“立立(王启鹏小名)当了这么多年兵,现在还能帮助这么多人,他一定也会高兴的。”王启鹏的母亲两年前刚失去了丈夫,现在又失去了唯一的儿子。这位65岁的老人强忍着悲痛,选择遵从儿子的生前所愿,对捐献器官事项点了头。
经过问询医生,第二次手术后,王启鹏每天只能靠呼吸机、营养液维持生命体征。令人惊奇的是,在病床上坚持两个多月,除了脑死亡外,王启鹏的其他身体器官基本完好。
“他是在同命运做抗争,他是在等待有缘人来和他完成生命的接续。”
红十字会工作人员来到医院,妻子查慧琴眼里噙着泪花签下了字:“他一定会同意这个决定的,去帮助和挽救更多的人。”
8月24日上午,捐献手术前,从监护室到手术室这段长约100米的距离,是亲人们陪王启鹏走的最后一段路。
医院的医护人员、王启鹏生前所在的部队官兵、红十字会的工作人员都来了。一簇簇绿色的康乃馨、一把把代表新生的小雏菊,轻轻地放在他身上。
王启鹏6个月大的女儿被妈妈紧紧抱在怀里。她用稚嫩的小手握着小雏菊,在妈妈帮助下,将花儿放到“熟睡”的爸爸身上。小小的她并不知道,这是她最后一次靠近自己的爸爸。
现场的工作人员,记录下了王启鹏和女儿的最后一张“合影”。等她长大懂事了,妈妈会让她明白:爸爸是一名军人,是一名战士,他用自己年轻的生命践行了自己的使命与诺言。
启鹏走了,我感觉他一直还在……
■王启鹏的妻子 查慧琴
夜深人静时,看着女儿,我的泪水不由得在眼眶打转。两个月前,她的爸爸、我的爱人王启鹏永远离开了这个世界。启鹏走了,但我感觉他一直还在。我们的点点滴滴都深深地印刻在脑海里。
2016年3月,过完春节,我准备回苏州公司上班。有个亲戚来家里做客,闲聊中知晓我还没有男朋友,便说给我介绍个当兵的,人长得很精神,现在正好探亲在家尚未归队,愿意撮合一下我们。
出于礼貌,我答应约个时间见一面。那天,启鹏穿着一身笔挺的军装站在我面前。我顿时眼前一亮,感到他穿军装的样子,真帅。就这样,我们彼此留了微信。
接下来的一段时间,通过交往,我发现他人很老实,做事勤快细心,我对他的印象越来越好。随后,我们彼此回到了各自的城市,开始谈起了“电话”恋爱。
军恋看起来很美好,但其中的酸楚,只有我自己最清楚。当我生病一个人无人照顾的时候,当看到下班后同事们成双结对去看电影的时候,我的心里不是个滋味。但我明白,要做一名军嫂,就要学会理解。
2017年正月,我们结婚了。结完婚后,我们立下约定,等他上士服役期满退伍后再要孩子。没承想,上士服役期满,他还想留在部队。那段时间,我不想理他,短信不回、电话不接,他却没有放弃,而是每次打完电话后,都给我发个关怀的消息。
一个星期后,我想通了。我爱的是那个有着坚韧品质的军人王启鹏,不管他做什么样的决定,我都该支持他。
眼看启鹏已经到30多岁的年纪了,我不想他还没有当爸爸。于是我们商量,决定要孩子。知道我怀孕后,他非常高兴。一有时间他就给我打电话,问我怎么样,宝宝怎么样。
2021年1月20日,启鹏回来陪我生产。我的预产期在大年三十,可能是宝宝知道爸爸回来了,迫不及待就想降临。腊月二十八,我们的宝宝提前降生了。在我出产房的一瞬间,他抱着我哭了起来。我当时莫名其妙,后来听哥哥嫂嫂说,在我生产之际,医生下达了病危通知书,他哭着求医生一定要全力抢救我。
宝宝出生后,他在家陪我坐月子,给宝宝喂奶、换尿不湿等所有工作,他都全包了。快乐的时光,总是美好而短暂。归队的那一天,他一直抱着宝宝舍不得松手。没想到,这竟是我们一家人最后的团圆。
作为启鹏的爱人,作为一名军嫂,我不觉得苦。我曾对启鹏承诺“你守国、我守家”,现在,启鹏用自己的身体奉献了他作为军人最后的付出,换来了5个生命的延续,但我却没能守得住他……
如今,启鹏走了,我要变得更加坚强,养育女儿长大成人。如果有来生,我还要做启鹏的妻子。
(瞭望新时代网)
特别声明:本站转载或引用之图文若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与本站联系,本站将及时更正、删除。版权问题及网站合作, 请通过瞭望新时代邮箱联系:lwxsd@liaowangh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