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

壮族文化符号在文化旅游设计中的应用

2021-09-24   

近日,文化和旅游部印发《“十四五”文化和旅游市场发展规划》(以下简称《规划》)。《规划》中明确提出,现阶段的文化和旅游要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以制度化建设为牵引,以改革创新为根本动力,以建设高标准现代文化和旅游市场体系为目标推动文化和旅游市场高质量发展。其中,加快建设新时代艺术创作体系、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利用体系成为“十四五”时期文化和旅游市场体系建设的重要发力点。我国幅员辽阔、地大物博,有众多各具风俗与民族特色的少数民族。在“十四五”时期文化和旅游市场发展蓝图中,壮族等少数民族文化元素将为我国文化旅游产业发展发挥重要的作用。

壮锦元素在文博创意设计中的应用

壮族是华夏大地上历史最为古老的民族之一,壮族人民同汉族人民一样有着自己的语言,在中华文明演进的长河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从先秦时期分布在长江中下游以南至东南沿海地区的“百越”的族群到如今,壮族文化是不断发展演变形成的重要文化,其中一些重要文化符号也反映出少数民族与汉族文化的交流融合。由于文化遗产、文物、博物馆事业鲜明的历史性与民族性,文物、博物馆事业与文化产业在当下享有重要的文化资源优势,壮族文化中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及民族特色鲜明丰富的文化资源,可以带领观众与壮族文化进行身临其境的对话,是当下文化旅游事业创新演进的重要组成部分。近年来,由故宫博物院推出的“故宫文创”品牌开始,文化文博创意设计与旅游商品创意设计就越来越受到文创产品设计者与文博事业从业者的重视,壮族文化符号在文博创意设计中的应用也越来越受到关注。

在广西壮族自治区博物馆近年来设计售卖的文博商品中,不乏充满创意的壮族文化符号商品。在网上售卖的博物馆官方授权的正版民族工艺品中,主要有壮锦文件袋与壮锦方巾两种。壮锦被誉为中国四大名锦之一,是壮族人民的民族文化瑰宝,它色彩鲜明热烈,展示出壮族开朗的民族格调,体现了壮族人民对美好生活的追求与向往。壮锦文件袋款式简洁大方,可以日常使用,主要有黑、白、黄三种颜色。这三种颜色都是壮族人民在长期的艰苦劳动与发明创造中不断选择、不断创新,最终沉淀而成的经典用色,也是壮族文化中独树一帜的色彩视觉符号。在壮族传统文化中,黑色可以通过草药和树皮等自然染料的反复提纯提取,也可以通过涂刷动物血液得到,黑色面料的服装配饰表现出壮族男性的刚劲英勇或女性的安稳沉静;白色则是植物纤维本身的颜色,代表着阳光和光明,也象征着朴素和洁净;黄色是重要的提亮色与装饰色,通常从姜黄中提取,被广泛运用于壮族特色的编织以及刺绣工艺中。黑、白、黄三色壮锦文件袋利用棉线编织而成,再用现代工艺进行充分染色,提花染织的菱形图案精致,是民族文化与现代艺术完美结合,极具壮族民俗风情。壮锦红方巾同样代表了壮族文化的典型特征,精美又实用。红色在壮族的服饰、壮锦以及绣球等艺术形式中都有广泛体现,红色天然染料提取自胭脂花、茜草、姜黄以及土朱等自然植物与矿石,壮族纺织品中的红色颜色偏朱红,色彩灿烂艳丽,能长期保持着相对的稳定性。壮锦红方巾采用红白配色,以白色衬托朱红的艳丽美,在朱红色中白色点缀菱形花、八瓣菊、回字纹、方卷纹等壮族民间工艺美术品中常见的符号,展现了壮族人民俏丽活泼的民族格调与兼具实用性与装饰性的审美个性,展现出人与自然的和谐,也反映了壮族特有的审美观念以及文化意识。

堆绣元素在旅游纪念品设计中的应用

从文化与社会、经济关系的角度来看,经济、社会与文化,文化事业与文化产业在事实上是无法分离的。文化发展固然以经济为基础,经济发展更需要文化支持、文化介入才能不断开辟新的领域、新的境界。当前中国经济快速稳定发展,出现了越来越多的新兴经济增长点与经济产业,但文化尤其是少数民族文化产业在经济发展中呈现的状态却总是趋于同质一体的,义乌小商品批发市场的人民“民族风格”纪念品遍布全国各处的文化旅游特色街区。对少数民族文化商品的消费需求日趋刚性,消费者希望带回真正蕴含少数民族特色的、可以在生活中使用的设计品,但市场上真正能满足大众消费需求的产品少之又少。在旅游经济与旅游文化交互前行、越来越难分难解的态势下,经济产业的竞争,总会指向甚至归于文化与创意设计领域的竞争。

近来,广东、广西民间工艺品厂积极与手工艺人、非遗传承人展开合作,制作出一批富有新意的旅游纪念品,其中最具创意感的便是靖西老艺人采用“堆绣”这一古老而复杂的刺绣工艺制作出的“堆绣绣球”。壮族绣球之前便是中国旅游纪念品市场上的“熟面孔”,但之前的绣球大都是采用电脑单线在红黄两色的色丁面料上绣出固定的图案,色丁面料薄而稀疏,色彩俗艳,刺绣图案则扁平粗糙;而采用复线刺绣方法的“堆绣绣球”则采用了成本更高的绸缎面料,刺绣的设计花样更多,图案更加复杂精美,植物与动物都栩栩如生,极富立体感,从而实现了让文物说话、让传统说话、让审美说话。

铜鼓元素在现代生活设计中的应用

壮族文化在过去与未来都伴随着现实生活的发展而不断延续与变化。通过对壮族文化符号艺术价值、美学价值和时代价值的研究,在日常的建筑、用品中突出壮族文化符号,将其融入现代日常生活中,进行深度挖掘与广泛宣传,有利于中国经济与文化的多元性竞争与发展。壮族铜鼓是壮族的重要文化符号,它起源于春秋战国时期的云南楚雄县万家坝型,此后陆续演变出石寨山型、冷水冲型、遵义型等八种类型,不仅盛行于我国南方少数民族地区,也在东南亚各地广为流传。在壮族历史发展的长河中,铜鼓以其精美的外形与实用的生活功能传递着古老民族的物质文明和精神信息。改革开放后,对壮族铜鼓的学术研究空前活跃,围绕铜鼓进行的文化活动日益兴旺,陈耀灵、韦万义等一批民间铜鼓收藏者,与韦启初兄弟和牙运永等铜鼓铸造师都在其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在他们的共同努力下,可以敲击出五声音阶的乐器铜鼓、通过了“世界最大铜鼓”吉尼斯世界纪录认证的“世界铜鼓王”相继问世,铜鼓成为广受全球消费者欢迎的中国古典乐器。

另一方面,铜鼓也作为壮族重要的文化符号遍布中国城乡、广场装饰、景点雕塑等,无论是钢筋水泥还是棉帛绸缎,随处可见围绕壮族铜鼓而设计的图案。铜鼓具有自身文化的历史性、民族性、独特性优势,它作为壮族重要的民族符号广泛地参与到壮族的民族形象国际传播中,成为不同地区和国家间友谊的桥梁,并依然作为壮族民间音乐的重要乐器发挥着作用,这种优势是其他文化符号难以替代的。

今后,随着广西区域经济和民族文化的不断发展,用创意设计的方式挖掘和诠释壮族文化符号,以文博创意设计、旅游纪念品设计与现代生活设计为载体实现的少数民族传统文化传播和传承还会有更大发展。(瞭望新时代网)

(作者蔡维维系广西民族师范学院艺术学院讲师,本文系基金项目:2020年广西边疆研究中心《壮族文化在旅游地标志设计中的应用研究》(项目编号:2100010103/BJZX2020003))

编辑:夏筱暖 责任编辑:李懿

来源:《中国艺术报》

特别声明:本站转载或引用之图文若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与本站联系,本站将及时更正、删除。版权问题及网站合作, 请通过瞭望新时代邮箱联系:lwxsd@liaowanghn.com

推荐阅读 换一换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