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

遵循教育之道 谋求教育之法

2020-10-13 10:25:56   

“遵循教育之道、谋求教育之法”乃教育之根本!

所谓“教育之道”,是指教育的内在规律性,即教育的本质。而“教育之法”则是指对教育规律的具体运用。掌握了教育之道,在具体的教育教学过程中就可以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生发出各种切实有效的方法来。老子所说的“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就是这个意思。

通过三十多年的教育教学实践和近十八年的家庭教育探索及2230多人次青少年心理疏导和学法指导的临床个案,我觉得教育的“道”主要包括两大点,一是“尊重人的生命发展的基本规律”,二是“遵循人的认知发展的基本规律”。这也是教育坚持“以人为本”的具体落实。“尊重人的生命发展的基本规律”是一切教育的起点,也是教育回归本真的起码要求。不论是一个职业教育者或是为人父母者,如果对人的发展的最基本的规律搞不清楚的话,那他就无法找到教育的切入点,他所进行的教育也是盲从的教育,甚至是无效的教育。终其结果,亦或是教育的悲哀!而“遵循人的认知发展的基本规律”则是教育的灵魂,可以说既是教育的出发点也是教育的归宿,整个教育过程的构建和设计也因此而生。

一、人的生命发展的基本规律

那么生命的发展基本规律有哪些呢?一般认为生命的发展的基本规律主要包括以下几点:生命发展的主动性规律;生命发展的成功性规律;生命发展的“追求快乐,逃避痛苦”的规律和生命发展的阶段觉悟性规律,即“量变到质变”的规律等。

(一)生命发展的主动性规律:

各位老师,当我们的学生考试成绩明显下滑时,老师着急,家长更着急,可是最着急却是学生本人!他不仅仅是着急,对他来说那简直是一种痛苦!因为他能感觉到周围的人对他的不满、对他的失望、对他的嘲笑。这种痛苦即使是我们成年人也很难承受得起。为什么会这么痛苦呢?因为他有自尊心,他也有羞耻心,他不想被人瞧不起,他也想在同学中获得优越感,这是动物的本能。我们每个人都有一种积极向上、主动表现自我、完善自我的心态,这就是生命发展的主动性规律。

美国心理学家亚伯拉罕•马斯洛作为人本主义心理学家,强调以人为本.他认为人人都有积极向上、主动发展自我、完善自我的欲望。而这种欲望产生的动力来自于自身生存发展的各种需要。他在1954年出版的代表作《动机与个性》中,将人类生存发展的各种需要分为五个层次:生理需要、安全需要、爱和归属的需要、尊重的需要和自我实现的需要。各层次需要的基本含义如下

1、生理上的需要。这是人类维持自身生存的最基本的需要,包括衣、食、住、行、性等方面的要求。如果这些需要得不到满足,人类的生存就成了问题,而生存一旦受到威胁,其他的一切就都不重要了。在汶川地震中,为了延续生命,等待救援,喝一切能喝得下的,吃一切能咽得下的。所以在这个意义上说,生理需要是推动人们行动的最强大的动力。正所谓“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  

2、安全上的需要。这是人类为了保障自身安全、避免事业和财产丧失等方面的需要。马斯洛认为,人的整个身体就是一个追求安全的机器,人的感受器官、效应器官等主要是寻求安全的工具,甚至可以把科学和人生观都看成是满足安全需要的一部分。  

3、归属和爱的需要。这一层次的需要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归属的需要,即人人都有一种归属于一个群体的感情,希望成为群体中的一员,并相互关照;二是友爱的需要,即人人都需要伙伴之间、同事之间的关系融洽或保持友谊和忠诚;

4、尊重的需要。人人都希望自己有一定的社会地位,要求个人的能力和成就得到社会的认可。尊重的需要又可分为内部尊重和外部尊重。内部尊重是指一个人希望在各种不同情境中有实力、能胜任、充满信心、能独立自主,也就是我们常说的自尊。外部尊重是指一个人希望有地位、有威信、受到别人的尊重、信赖和高度评价,既他尊。马斯洛认为,尊重需要得到满足,能使人对自己充满信心,对社会满腔热情,体验到自己活着的用途和价值。

5、自我实现的需要。这是最高层次的需要,它是指实现个人理想、抱负、发挥个人的能力到最大程度,完成与自身的能力相称的一切事情的需要。也就是说,人必须干称职的工作,这样才会使他们感到最大的快乐。自我实现的需要是在努力实现自身的价值,使自己越来越成为自己所期望的人物。

马斯洛的需要层次论有以下两大特点:

第一:五种需要象阶梯一样从低到高,按层次逐级递升的。但这样的次序不是完全固定的,可以变化,也有种种例外情况。例如,有些人在食不果腹、衣不遮体的状况下仍旧坚持学习;某些有理想和抱负的人为了实现自己的理想和抱负,达到自我价值的实现,可以几天几夜不吃不睡、甚至为了信念可以牺牲生命。

第二:一般来说,某一层次的需要相对满足了,就会向高一层次发展。追求更高一层次的需要就成为驱使行为的动力了。相应的,获得基本满足的需要就不再是一股激励力量。

从该需要层次论中,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人类就是在不断的满足自身需要的基础上主动的发展自我、完善自我的。那么在平时的教育管理中我们就要尊重孩子的主动性发展的规律,在满足孩子基本需要的同时注重培养孩子的自我实现的能力,即自我教育的能力。

(二)生命发展的成功性规律

我们知道,孩子对学习不感兴趣的关键原因就是在学习过程中没有尝到甜头。而让孩子尝到甜头的唯一办法就是暂时降低学习难度,制定梯度目标测试题,使孩子不断获得小的成功,尝到小的甜头。在学习过程中,把一个大目标科学地细分成若干个切实可行的小目标,每实现一个小目标,就得到一次外来的和自我的激励,一步一步地走向成功。

1984年,在东京举办的国际马拉松邀请赛中,名不见经传的日本选手山田本一出人意料地夺得了世界冠军。当记者问他凭什么取得如此惊人的成绩时,他说了一句话:用智慧战胜对手。

当时很多人都认为,这个偶然跑到前面的矮个子选手是在故弄玄虚。马拉松赛是体力和耐力的运动,只要身体素质好又有耐性就有望夺冠,爆发力和速度都还在其次,说智慧取胜似乎有点故弄玄虚。

两年后,意大利国际马拉松邀请赛在意大利北部城市米兰举行,山田本一代表日本参加比赛。这一次,他又夺得了世界冠军。记者再次请他谈经验。

山田本一不善言谈,回答的仍然是上次那句话:用智慧战胜对手。这回记者没有再挖苦他,但是对他的说法还是迷惑不解。

十年后,这个谜底终于揭开了。

山田本一出版了自传,在他的自传里这样说:“每次比赛之前,我都要乘车把比赛的线路仔细看一遍,并把沿途比较醒目的标志画下来,比如第一个标志是银行,第二个标志是一棵大树,第三个标志是一座红房子……这样一直画到赛程的终点。比赛开始后,我就以百米的速度奋力地向第一个目标冲去,等到达第一个目标后,就又以同样的速度向第二个目标冲去,四十多公里的赛程,就被我分解成这样的小目标轻松地跑过去了。刚开始参加比赛时,我并不懂这样的道理,我把我的目标定在四十公里外终点线上的那面旗帜上,结果我跑到十几公里时就疲惫不堪了,我被前面那段遥远的路程给吓倒了。”

在孩子的学习问题上,失败不是成功之母,而是成功之父,因为他给予了成功者以经验教训和坚强。成功才是成功之母,反复成功培养天才。人不是一步登天的,而是在不断获得“小成功”中聚集成就感,从而走向“大成功”的。如果学习的目标太高、难度太大,孩子努力了还达不到,失败几次之后就会失去继续努力的动力。理想的学习目标是“站着坐着够不着,跳起来正好”,不断尝到小甜头,才可能逐步走向最终的成功。

生命发展的成功性规律有以下几层意思:

1、每个人都喜欢获得成功,喜欢成功后的喜悦,喜欢成功后的成就感;

成功对于任何人来说,都是一件令人欣喜的事情,尤其是孩子,更加渴望成功,并且对成功的体验会更深刻。成功带给孩子快乐的同时,还能够增强孩子的自信,激发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从而促使孩子向更高的目标迈进,进而帮助孩子取得更大的成功。孩子获得成功的体验很重要,特别是对于那些很少有成功机会,并因此产生自卑的孩子来说,成功更是必不可少。

2、相信每个孩子只要通过努力,都有获得成功的可能;

对于很少获得成功的孩子,老师要去发现孩子的特长、兴趣,尝试着让孩子去做他擅长方面的事情,或者是感兴趣方面的东西,这样孩子就会比较容易地取得成功。另外,给孩子目标定得稍低一些,或者给孩子安排一些简单的事情,让孩子获得成功的体验,从而能够使孩子克服自卑的心理,同时增强了孩子的自信心,使孩子面对各种事情时不再退缩、害怕,而是勇敢上前,学着尝试,这样就能够增加孩子更多的成功机会,同时孩子各方面的能力也能得到锻炼,因此会促进孩子取得更大的成功。

3、我们要无条件地保护孩子成功的信念和信心;

在现实生活中,并不是孩子想成功就能取得成功,也并不是孩子做什么事情都能够取得成功,失败也会时常发生。因为孩子所做事情的难易程度不同,再加上主客观因素的限制,另外还有方法是否得当,有无成就欲望等等,这一系列因素共同作用决定孩子是否能够成功。因此,作为老师在对待孩子的行为处事或学习成绩的提高时,要有两种心态:既要看到在求索道路上会有曲折和艰辛,同时又要坚信这是都成功道路上的曲折和艰辛,成功一定会到来!相信:只要努力了,一定会成功!如果努力了还没有成功,说明你放弃的太早!

教育教学中的运用:

(1)先让孩子从简单事情上体验成功的喜悦

老师若想让孩子自信起来,使孩子体会到成功的喜悦,就需要遵循先易后难的原则,根据学生知识掌握的实际水平让孩子首先从简单的试题开始做起。这样孩子不管天生聪颖还是愚钝,都能够取得好成绩,从而能够体验到成功的喜悦,进而提高信心,为他们以后做复杂一些的题目作好铺垫。

(2)使孩子从感兴趣的方面入手

老师要想让孩子体验成功的喜悦,提高学生学习的动力,就需要从他们感兴趣的方面入手。

基于此,我们在平时的教育教学中,要根据孩子的实际情况,为他们设置一些切实可行的小目标,即“跳起来够得着”的问题,让学生体验到成功的快感。在一次次的小成功后,最后会实现质的飞跃,获得大的成功。

(三)追求快乐逃避痛苦的规律

人和其他动物一样,都具有追求快乐、逃避痛苦的共性,即“趋利避害”的本能。

在初中生物教材中有一个验证生物“应激性”的试验:1、取一个洁净的载玻片,在其两端分别滴上一滴清水和一滴牛肉汤,然后用解剖针将两液滴沟通。2、在两液滴中分别放入10个草覆虫。过一段时间后会发现清水中的草覆虫都游到牛肉汁里面去了(趋利性);3、在牛肉汁中放入几个盐粒,过一段时间后会发现牛肉汁中的草覆虫居然都游到清水中去了(避害性)这个实验说明了连单细胞的原生动物—草覆虫都具有“趋利避害性”,更何况是感情丰富,思维活跃的自然界中最高等的生物—“人”呢!

比如我们的孩子从小就向他传达了学习的正确理念,一开始就让他感受到学习是快乐的事情,读书是自己的事情,并且把孩子主动学习的行为和受表扬、受鼓励等快乐的事情联系在一起,那么他会不断地重复学习这种行为,学习的知识自然增多,成绩越来越好;他就会更加受到老师的鼓励和赞赏,更加受到家长的关注和表扬,更加受到同学钦佩和羡慕。由于享受到了学习带来的快乐,其学习的欲望愈发强烈,“追求快乐”的本能促使他对学习产生更加强烈的渴望。即使是头悬在梁上、锥刺进股里,他也不会感到痛苦。因为他知道,这样做的结果是将来会得到更大的快乐。

相反,如果一个孩子非常不幸的话,在他的学习和成长的过程中没有人给予正确的理念指导,他所接受的关于学习的概念,都是负面的信息。他从小就听说学习是非常艰苦的,非常枯燥无味的。要想学习好就必须忍受巨大的痛苦,“书山有路勤为经,学海无涯苦作舟”、“宝剑锋自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等等悲壮的警句让学生望而生畏。甚至有的家长在劝孩子吃饭时这样说:“快点喝(混沌),再不好好喝,我就把你送到对过的幼儿园去!”(这是我在幼儿园对过吃早点时亲耳听到一位年轻的妈妈这样教育孩子的)。在这种错误方法的指导下,孩子渐渐地对学习产生了恐惧感。再加上某些家长或老师急功近利心情之迫切,学生因大意做错了一道题,他们不是平心静气告诉孩子怎样分析错在哪里,而是一味地斥责、批评,有时甚至是拳脚相加。在这种环境中学习的孩子,不仅没有品尝到学习带来的快乐,而是伤痕累累地感知到:学习这门差事太痛苦了,一点都不好玩。遵循“逃避痛苦”的基本规律,于是他理所当然地选择了逃避学习,厌恶学校的做法,其成绩会自然而然地下滑。老师和家长对于孩子的逃课行为、不学习行为自然很生气,先是好心规劝,说出一大筐学习的好处。这些“好处”孩子早就会背了,但就是不明白为什么好好看书、好好写字、好好做作业就会有这么大的好处呢?考个好高中、上个好大学、就能找到好工作?我们小区的好多哥哥姐姐们大学毕业了都在家啊,只有几个去润峰集团打工去了。即便找到好工作、挣了好多钱生活就能幸福?我们楼上的叔叔阿姨家可有钱了,但他们却是小吵一三五、大闹二四六啊。于是他们认为这是家长和老师哄着玩的。罢了,别管那些好处真的假的,我还是先逃脱现实的痛苦,现在就幸福一下吧。

好心规劝不成,自然会招致家长或老师更为严厉的呵斥甚至打骂。孩子因为学习遭受的痛苦太大了,他就越发讨厌学习,甚至看见书包就头疼,提起学校肚子疼。时间久了,家长和老师用尽了所有的招数,依然没有见效,于是就从人格的高度给孩子贴了标签:“这个孩子没有毅力,将来不会有什么大出息!”这孩子听多了,渐渐地在心中也默认了:我确实比其他同学笨!我确实不是学习的料,我是一个没有毅力的人,将来也不会有什么大出息。于是他开始无视别人的规劝,渐渐地放松了对自己的严格要求而变的自暴自弃,变的玩世不恭。殊不知,家长和老师使尽千招万招,甚至拳脚相加,却忽略了一个根本性的问题:人是按“追求快乐,逃避痛苦”的方式生活的,不唤起孩子的学习欲望而企图让孩子喜欢学习的老师和家长等于在打冷铁!

那么我们怎样唤起孩子的学习热情、增强孩子的学习快感呢?

1、充满发现的学习有快感。学习能让孩子发现新的事物、美的事物,学会观察身边的点点滴滴。在不断的发现中,人很容易获得满足和快乐。

2、不断克服困难的学习有快感。真正的学习是对未知的探索。学习如同探险一般,既充满浪漫新奇的体验,也有意想不到的障碍。人只有不断探索攀登,克服重重障碍,才可能“修成正果”。每一次探险,都会留下难忘的回忆,这种回忆不仅是学习的成果,更成为快乐的源泉。

3、激发求知欲、释放潜能的学习有快感。每个人的学习潜能都是巨大的。当孩子界定一个目标,专注而坚定地付出自己的努力,整个人都将充满愉悦和激情,如果能发掘出自己从未察觉的潜能,取得相当的成绩,成就感和骄傲感就会油然而生。

4、为自己学习才有快感。学习是孩子的工作,需要发自内心,没有外力强迫的、为自己学习的人,才可能摒弃依赖心理去自觉、主动地学习,才可能真正享受到学习的乐趣。

(四)量变到质变的规律

在平时的日常生活中,由于全社会的焦虑,也不可避免的使得我们的老师和家长产生焦虑情绪,忘记了“十年树木,百年树人”的古训,总是感觉孩子小的进步倒是不少,就是没有大的提高,于是开始怀疑是自己的方法不对呢还是孩子根本就没有努力呢?慢慢就出现了泄气的甚至放弃的念头。殊不知,孩子的转变是需要过程的,而且这样的过程往往是以学期或学年为周期的。因为不同的孩子,悟性不同,实现质的飞跃的时间也有长短。所以作为老师一定要有耐心和恒心,只要发现孩子有一点点小的成功、小的进步就要坚信自己的思路没错,必须继续坚持、静待花开!当你把这种努力打造的教育方法形成一种教育习惯时,你会突然发现孩子已不需要你的督促和提醒了。因为他已养成了良好的学习习惯,教育因此而实现!

因此,作为老师在教育孩子时,不要为看不到孩子的大变化而泄气,也不要因为孩子的反复而气愤,要坚持“反复抓、抓反复”,要坚信量变到一定程度一定会发生质变的!

二、遵循人的认知发展的基本规律

目前,随着教育理念的不断更新,教育手段现代化的不断提升,减轻学生负担的规定不断强化,向四十五分钟要效益已成为提高学生成绩的最佳途径。于是各种模式的“高效课堂”应运而生,而且翻新也快,“汨罗课堂改革”、“洋思教学模式”、“杜郎口兵教兵”、“高密的学导练”使得我们的老师来不及适应和领悟这种“高效”,又要学习新的“高效”,甚至有一种“邯郸学步失其故步”的无力感。我即是这些模式的忠实学习者,又是这些模式的忠实践行者。但是我没有盲从的学习和实践,而是从这些宝贵的课堂改革经验中慢慢悟到了一个主线,那就是不论哪种高效课堂改革,万变不离其宗的是想方设法调动学生思考的积极性。于是我总结出了高效课堂的八字方针是“刺激大脑积极思考”。所以衡量课堂改革的效果高不高,就看是否最大限度的实现了这一目标。这也就为我们的老师们吃了一颗定心丸,与其南跑北颠刻意的去学习所谓的各种高效课堂,不如我们自己潜下心来,研究我们的课堂教学环节,每一个教学环节最大限度的让学生“刺激大脑积极思考”,把我们自己的课堂提升为高效课堂,以免水土不服。因为任何一个课改成功的模式,都是由该校特定的历史条件决定的,基本上都是杀出一条血路的好汉,当时真还不知道是在改革,更没有一套成熟的模式。所谓的什么什么模式,都是出了成绩后经过回忆总结才起的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名称。现在让我们回头再看当年课改的弄潮儿,今日是否风采依旧?并不是长江后浪盖了前浪,而是没有生命力的教育走不太远!至圣先师的教育思想传承了两千五百多年,至今也没有被长江的后浪所盖住,因为他揭示了教育的本质。

下面我就目前教学的五大环节中怎样指导学生“刺激大脑积极思考”、怎样设计教学过程使学生“刺激大脑积极思考”列举几个例子,真真实实的心情是抛砖引玉。

(一)学习过程的五大环节---“预习、听课、复习、作业、纠错”

1、预习---想看书再做导学案,禁止书和导学案同时打开

预习的目的是要形成问题,带着问题听课,当学生的问题在脑中形成后,第二天听课就会集中精力听老师讲这个地方。

预习时,坚持先看课本,看完后再做导学案,不会的再看书,再做导学案,课本和导学案不能同时打开,在自主性的预习中找到本节课的重点、难点和疑点---刺激大脑、积极思考

2、听课---先想后听

(1)学新课前鼓励学生简述本节课的内容,让他们说出自己认为的重点、难点和疑点,激励学生预习。

(2)进入教学环节,老师们根据不同的课型特点设计不同的教学情境,引领学生思考

3、复习---查缺补漏

在学完之后很难有学生知道哪个地方学好了,哪个地方没学好,就要完成查的过程,找到遗忘的知识。

怎么查呢?两招:

 A、回想课堂学习内容。回想是目前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承认的最有效的复习方法,也是查漏补缺的最好方法。回想时,有些会非常清楚地想出来,有些则模糊,甚至一点也想不起来。能想起来的,说明你已经很好地复习了一遍。通过这样间隔性的2-3遍,几乎终生不忘。而模糊和完全想不起来的就是漏缺部分,需要从头再学。回忆,是闭着眼睛想,在大脑中放电影。学生课后最需要做的就是是回想,此过程非常重要,学生应在每天晚上临睡前安排一定时间回想---刺激大脑、积极思考

 B、补充完善课堂笔记,结合课本。一定要把笔记详细整理,先回忆,再看书。把回想中没想起来的知识补充完整并做上记号,以便总复习的时候,注意复习这部分内容---刺激大脑、积极思考

4、作业―要自律。

(1)不计时不作业:限时作业,记录作业时间,与作业无关的事什么也不做。比如:20分钟写完英语;25分钟写完数学……每次作业和小考都当作正规考试。

(2)不复习不作业:先复习所学的内容,然后作业。

(3)遇到难题,百思不解,先放过,后攻坚。

(4)不检查不交作业:作业后必须检查一遍。

(5)不小结不交作业:写完作业后,告诉自己学会了什么,得到了什么,有什么体会。

(6)独立作业忌抄袭。(认祖归宗法;寻亲访友法;洋葱剥皮法;)

5、纠错---常反思

作业的全对不能代表考试的全对。“作业的最高境界是通过做错的题,发现什么地方没学好。”这是做作业的最终目的。

纠错的最有效措施就是:错题本---“君子报仇七天不晚。”

怎样使用错题本?---这是刺激大脑积极思考的最核心的部分,也是提高学习成绩最关键的一环  

有一句教育的真理:“世界上最有价值的习题不是专家出的习题,而是自己做错的题”。每天不要求多,其实大量的题海战,买很多的习题册做题都是没有用的,错了不改,那是自杀式学习。只要把做错的题改正过来,做会就可以了。每周末要完成整理和归纳。

让学生必须彻底明白的几个问题,这是学生主动学习的动力!

1、你每天在进行“假性学习”吗?  

2、请同学们回答什么是进步?

3、为什么学生始终不能突破你的“常规分数”?

4、做作业的目的有几个?

5、怎样理解“世界上最有价值的题不是专家的名题而是自己做错的题”?你有“真正”的纠错本吗?怎样才算真正的改错了?

6、在考试中你经常会出现“眼高手低”和“马虎”的现象吗?怎样克服?

编辑:晓萍 责任编辑:佳佳

来源:中国网

特别声明:本站转载或引用之图文若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与本站联系,本站将及时更正、删除。版权问题及网站合作, 请通过瞭望新时代邮箱联系:lwxsd@liaowanghn.com

推荐阅读 换一换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