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

“唤醒”大运河

2021-08-13   

近日,长城、大运河、长征国家文化公园建设保护规划出台。  

千年运河,一脉相传。大运河作为活态的、线性的、发展变化着的特殊文化遗产廊道,愈加焕发勃勃生机。依托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建设契机,山东正全力做好大运河文化保护传承工作。在文化旅游发展的同时,如何讲好大运河故事、塑造运河文化品牌,需要新的理念新的思路……

水利工程多 科技含量高

大运河山东段流经枣庄、济宁、泰安、聊城和德州五市,包括8段运河及15处遗产点。山东河段占总河段的近三分之一,遗产点超过四分之一,是南粮北运、商旅交通、军资调配的交通动脉。“山东段河道基本为人工开挖,水利工程数量多,科技含量高,在整个京杭大运河流域非常具有代表性。”聊城大学运河学研究院副教授胡梦飞介绍。

大运河承载和运送的又岂止粮和物,还有厚重的文化。千年历史中,运河沿岸衍生出无数码头,多少政要商贾、文人墨客流连运河之上,留下了字字珠玑的优美诗篇。在山东,德州因建造漕仓而选址运河东岸建城,清代已帆樯云集,百货荟萃;临清“东控齐青,北临燕赵”,是举足轻重的战略要地,也是繁盛的商业中心;东昌府因运而兴,“漕挽之咽喉,天都之肘腋”,是运河九大商埠之一;济宁南达徐沛,北接汶泗,直通京畿,有“江北小苏州”之称;还有七级、阿城、张秋、南阳、台儿庄等著名商业城镇。

时至今日,大运河仍发挥着重要作用。立秋时节,在京杭大运河枣庄段的台儿庄船闸前,一派忙碌景象:十余艘千吨货船从西往东,缓缓驶入船闸;闸门关闭,船闸内水位慢慢下降,直至与运河另一端水位持平,闸门打开,货船鱼贯而出……

“济宁以南1000多公里的在用河道依然是我国的黄金水道,年运量达5亿吨。与世界各国运河80%以上均已废弃或改作其他用途相比,大运河开凿时间如此久远,还能保留如此长度的通航功能非常罕见。”中国文化遗产研究院原院长、研究员张廷皓曾指出。

千年流淌、生生不息的大运河展现着山东的历史风貌,担负着提升运河沿线城市品级的责任,承接着彰显齐鲁文化特色的使命。近年来,山东运河沿线城市积极作为,取得了阶段性成果。

一河渔火,夜不罢市。依运河而建、依运河而兴的枣庄市台儿庄区,立足“古城、水城、绿城、慢城”定位,保护水生态、打造水景观、弘扬水文化,重建的台儿庄古城已成为运河文化新地标,相邻的运河国家湿地公园则演绎着运河生态保护与旅游开发的新篇章。

此外,我省以微山湖、东平湖为集聚发展区,整合开发运河两岸文化旅游资源,串联山陕会馆、戴村坝、聊城中国运河文化博物馆、济州古城、台儿庄古城以及鲁故城、大汶口国家考古遗址公园等标志性项目,深入挖掘传统工艺、民俗节庆、地方戏曲等资源,积极打造大运河文化旅游示范区。

“但相比沿运其他省市,山东对运河文化多元价值体系研究阐发滞后,与儒家文化、泰山文化等联动不够紧密,文化引领能力有待加强。各类文化生态资源活化利用形式和途径较为单一,部分优质资源长期闲置,与相关产业的融合程度较低,对遗产保护的支撑作用不足,传承利用质量不高。”胡梦飞分析道。

文化富矿

运河文化发展的关键,在于挖掘沿河城市的本土文化传统,构筑地域文化与运河文化的共荣平台,让运河文化体现在沿河城市的一地一物中,展现活的运河文化。

依托“运河之都”历史文化资源,近年来,济宁大力实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行动计划和振兴计划,形成了以端鼓腔、鲁西南鼓吹乐、鲁西南民间织锦技艺等为代表的大运河国家级非遗项目,以玉堂酱菜制作技艺、渔鼓、微山渔家虎头服饰、梁山武术等为代表的大运河省级非遗项目,以夏镇八景故事、微山湖歌谣等为代表的大运河市级非遗项目。

为弘扬运河文化,各地还创作了现代戏《微山湖》、山东梆子新编历史剧《运河老店》《河都老店》、民俗风情剧《我家就在岸上住》、舞剧《忠义水浒》等文艺作品,把运河人家的故事搬上了舞台,开展“文旅+演艺”的跨界尝试。

“我们这里没有金山银山,可大运河文化就是个富矿啊。古时候,我们这里有25处名胜古迹。文化是经济的未来。我们有大运河文化,为什么不挖掘出来呢?再不挖掘整理,再给孩子们说,他们就不相信了。”德州四女寺镇居民王和平说。

从民间挖掘整理运河故事到专题展览、云端展示,从高校的学术研究到非遗活动、文体融合,大运河文化符号“唤醒”了运河遗迹。各地也深切认识到文化保护、传承的重要性,但诸多工作仍有较大进步空间。

胡梦飞分析,大运河山东段时空跨度大,沿线遗产众多、种类丰富,不同时期、不同形态的遗产资源叠加交错,保护难度大,碎片化保护现象突出。“多元投入的长效机制还没有建立,保护修复历史欠账较多,一些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活力不足。一是系统保护修复投入严重不足。运河遗产保护经费来源较为单一,再加上沿河城市财力较弱,致使遗产保护投入严重不足;二是遗产挖掘亟待加强。目前山东运河区域文物古迹众多,涉及河道、工程、附属建筑诸多类型,而木版年画、船工号子、竹编制品、饮食文化等非遗产品更是不计其数。由于各种原因,对运河文化遗产的挖掘还不够深入,尚有很多空白和不足。”

记者在大运河沿岸多地采访时发现,很多地方在大运河开发上投入大量的资金,但旅游效果不是很好,这或与旅游资源的整合力度不大有关。“一些地方对运河文化开发利用层次不高。现有大多数已开发的项目和工程,大都着眼于旅游、航运等发展功能,文化园区、古镇打造等方面存在同质化现象,对运河文化丰富内涵的挖掘和展示不足,相关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相对滞后。”胡梦飞说。

“再就是运河文化活态化展示需要加强。运用大数据、移动互联、虚拟现实等现代技术,再现运河文化的繁荣兴盛是大势所趋。目前来看,新建设的一些展示场馆、工程等在应用新一代信息技术方面有所行动,但大量展示场馆需要技术改造和提升,整体提高数字化展示能力。”胡梦飞说。

“酱油水”不再

“我们这里有个传说,古时候大运河的水是甜的。十多年前,我就呼吁治理河道污染问题。这几年,水质大大改观了。”在王和平眼里,大运河在苏醒。

“原来老运河的水,我们叫‘酱油水’。这十多年,城里的一些化肥厂、碳素厂、染料厂搬出去了,水质好了很多。”济宁市民孙敏说。

近年来,山东实行最严格的生态环境保护制度,使得沿运地区生态环境得到明显改善,但生态环境保护形势依然严峻。“部分地区配套管网建设不完善,流域内生活污水不能实现全收集全处理;大运河流域是农业有害生物多发、重发、频发地区,沿河农村生活污水和垃圾收集处理率较低,形成径流的生活污水对河流水质产生影响;部分河段航运污染日益突出,而航运治污能力较为薄弱,港口码头污染防治和应急能力有待加强。”胡梦飞说。

擦亮运河文化的“金名片”,文化、生态要比翼齐飞。而在文化脉络的梳理上,山东也有很多功课要做。大运河山东段长达数百公里,运河遗产点散布于城市与乡村,在保护与开发上难度极大。同时各沿河城市没有将运河山东段视为整体,只注重凸显区域特色,条块分割严重,不同城市之间缺乏交流与合作,甚至存在诸多矛盾与冲突。这导致山东运河区域的旅游开发、文化产品创意、古镇打造方面同质化严重,重复性建设、盲目性建设大量存在,也严重浪费了资源、破坏了环境。

解决以上问题,亟需更多精准举措。近日,国家发展改革委牵头、会同相关部门编制的《大运河文化保护传承利用“十四五”实施方案》正式印发。根据方案,到2023年,大运河有条件的河段实现旅游通航,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建设保护任务基本完成;到2025年,力争京杭大运河主要河段基本实现正常来水年份有水。

根据《实施方案》,“十四五”期间,大运河沿线将重点做好文化遗产保护传承、生态环境保护修复、运河航运转型提升、文化旅游融合发展的文章。无疑,这为进一步“唤醒”大运河指明了方向。


(瞭望新时代网)

编辑:晓萍 责任编辑:佳佳

来源:大众日报

特别声明:本站转载或引用之图文若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与本站联系,本站将及时更正、删除。版权问题及网站合作, 请通过瞭望新时代邮箱联系:lwxsd@liaowanghn.com

推荐阅读 换一换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