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

用电影展现优秀共产党员的风采(展时代画卷 谱奋斗华章)

2021-07-29   

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的重要讲话中指出:“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打江山、守江山,守的是人民的心。”连日来,我反复领悟这句话。电影是心灵的工程,艺术地呈现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让银幕上的党员形象感动人心、激励人心,让银幕成为党与人民的连心桥,是我写剧本的初衷。

雷锋精神“回家”了

1973年我在部队入党,雷锋是我们沈阳军区学习的模范。雷锋是怎样牺牲的?一个谜题曾长期萦绕我心。直到1995年的一天,我从报纸消息上发现了一个叫乔安山的人。多次前往辽宁铁岭,采访雷锋生前的战友乔安山、庞春学、于泉洋、田生绵之后,我写成了电影剧本《离开雷锋的日子》。

乔安山说,在认识雷锋以前,他“长到那么大个子,就昏昏地活着”。18岁那年,雷锋走进了他的生命,也影响了他的一生。雷锋离世之后,乔安山一直默默无闻做好事,送迷路孩子回家,照顾孤寡老人,献血、捐款、劝架、救火、抓小偷……这是一种信仰和追随。《离开雷锋的日子》用4个小故事完成了雷锋精神没有离开我们的讲述。看完样片,泪流满面的乔安山握着我和导演雷献禾的手说:“你们让班长的精神‘回家’了!”

影片公映后,57岁的乔安山加入了中国共产党,雷锋精神与观众心灵产生了强烈共振,北京有185万人走进了影院。北京地质礼堂经理陈淑萍告诉我,整整一个月,她每天租用5辆大客车去学校运送学生往返影院看电影。如今20多年过去,很多当年的学生已成为家长,又引导着自己的孩子看这部学雷锋做好事的电影。

孔繁森从山东聊城黄河平原调到西藏海拔4500米的阿里高原工作,这位厅级干部背着药箱,给藏区牧民送医送药,自己经济不富裕还收养了两名藏族孤儿。写《孔繁森》剧本时,我访问了多位孔繁森的亲人。他的儿子孔杰告诉我,给父亲收拾遗物时,没有一个存折,兜里只有8元6角钱,有一个大箱子,里边装满藏民送给他的上千条哈达。电影中展现的无数条哈达,就是他连接藏族同胞心灵的纽带。

写电影《生死牛玉儒》,在呼和浩特采访时,一位市民对我说:“我们评价干部就一把尺子,看他是为自己捞好处,还是为百姓谋利益。就凭牛书记给我们退休人员每月涨100元工资,你也得写这部电影。”写共产党人的故事,需要紧紧抓住“党群关系”做文章。牛玉儒身患癌症,却关心着牧民饲养的奶牛,他知道奶牛患病会影响产奶量,少产一吨奶,牧民就少收入1700多元……这些在生活中发掘的真实细节,生动展示共产党人置群众利益高于一切的党性。

“一支蜡烛两头点,燃烧自己,照亮别人”

蒋筑英43岁病逝在检测太空望远镜的科研岗位上,是被追认为党员的中年科学家。创作电影《蒋筑英》剧本,我采访了60多人,特别是两次采访他的导师王大珩。这位“两弹一星功勋奖章”获得者、我国近代光学工程的重要学术奠基人、开拓者和组织领导者,为中国在世界高科技领域占有一席之地奋斗了一生。我至今记得他说的话:“只有当‘我为人人大于人人为我’,这个社会才能进步和发展。”王大珩的理想,深刻影响着蒋筑英。为了让中国光学技术赶超世界水平,蒋筑英鞠躬尽瘁。他说:“我要一支蜡烛两头点,燃烧自己,照亮别人。”新中国成立以来,我们在陌生领域从无到有进行探索,在高端技术空白地带白手起家,向着遥远太空一次次进发。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因为党培养了一批批像王大珩、蒋筑英那样爱党爱国的科学家。我怀着惋惜之情、流着泪写完这个剧本。

我还写过电影《许海峰的枪》。为什么取这个片名?1984年7月29日,第二十三届奥林匹克运动会上,许海峰在与各国强手竞射中拿下第一枚金牌,实现中国奥运史上零的突破。这枚金牌意义重大,它抒发了改革开放后中国人敢于参与国际竞争的自信。但很多人并不了解,许海峰是从安徽省和县新桥供销社一个卖化肥的供销员,逐渐成长为一名奥运冠军。置身他当年工作的仓库里,我仿佛看到他百折不挠、苦练枪法、咬住目标、坚守理想,一步步走向奥运最高奖台。我意识到,许海峰的故事代表了中国奥运健儿敢于拼搏的精神,也将鼓舞亿万中华儿女的心。

他们是群众的知心人

守住人民的心,还要讲好共产党取信于民的故事。在上海山阴路145弄,我曾听曾联松讲述在阁楼上设计国旗的往事。1949年7月,《征求国旗、国徽图案及国歌歌谱的启事》发出,曾联松决意参与投稿。有人劝他:“共产党打下的江山,一国之旗怎么会让你来设计?”32岁的上海市民曾联松不相信,他把设计好的五星红旗的图案寄往北京。在2929幅图案中,曾联松的设计方案经过人民政协会议民主协商投票,成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旗。电影《共和国之旗》讲述的就是一个平凡人和一面国旗的故事。

电影《建国大业》是我担任多年全国政协委员有感而发的创作,依据1948年中共中央发布的“五一口号”。我在河北省阜平县城南庄旧址,强烈感受到毛泽东同志和中共领导人的政治魄力和伟大胸怀。《建国大业》作为新中国成立60周年的献礼片上映,激发全民爱国热情。

守住人民的心,就是要展现党的根基在人民,血脉在人民,力量在人民。被誉为“新时期公正为民的好法官、敢于担当的好干部”的上海市高级人民法院原副院长邹碧华,47岁时突发心脏病,殉职在司法改革的工作中。他的事迹很快传开,最高法影视中心邀请我参与剧本创作。我认为,要到生活中找到人物的精神支点。在邹碧华的出生地江西省奉新县下塘村,乡亲告诉我,他7岁时还不会说话,带他长大的外婆是个哑巴,他后来以优异成绩考入北大。在奉新县中学,我找到他的班主任老师,80岁的老师讲起邹碧华邀请他到上海去治病,竖起大拇指夸奖说:“邹碧华是有良心的人。”这位普通人家出身的法官,始终保持与人民的情感,所以他才能不怕麻烦,解决处理群众多年上访的案件,率先提出《法官尊重律师十条意见》,赢得民心。特别是他主持起草了《上海市高级人民法院司法体制改革试点工作实施方案》,为全国司法改革做先行试点。改革方案遇到阻力和压力时,邹碧华带着起草小组参观中共一大会址。站在一大会址前,我感悟到,这位“改革先锋”的精神支柱就来自共产党员的初心使命。邹碧华逝世后,有4万余人在网络上献花点蜡,3000余人自发参加他的遗体告别,这是人民群众对一位优秀共产党员的由衷不舍。

我用电影致敬我们亲爱的同志,怀着崇敬的心情深入生活、探访他们崇高精神的动力源泉。我被他们的心灵感动着,也努力用银幕作品塑造他们的艺术形象,传递他们的精神力量。共产党员都有鲜明的个性,但他们都以为人民谋幸福、为民族谋复兴为初心和使命,他们乐于吃苦在前、享受在后,他们的形象代表了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雷锋、乔安山、蒋筑英、王大珩、孔繁森、牛玉儒、尚秀云、雷经天、许海峰、曾联松、邹碧华等,这些我写过的优秀共产党员,他们是群众的知心人,发挥了共产党员先锋模范作用。


(瞭望新时代网)

编辑:晓萍 责任编辑:佳佳

来源:人民日报

特别声明:本站转载或引用之图文若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与本站联系,本站将及时更正、删除。版权问题及网站合作, 请通过瞭望新时代邮箱联系:lwxsd@liaowanghn.com

推荐阅读 换一换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