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07-12
有些孩子遇到问题,不去向父母亲求助,甚至出现一点困惑就想用极端方式解决,核心原因也许在于——孩子内心不认为会有一个可以包容、接纳他们的人。
---------------
中科院心理所医学心理学博士罗静是两个孩子的妈妈,孩子正上小学。在某天接娃放学的路上,罗静听到一位母亲说:“现在的孩子太不知足了,我们什么条件都提供了,学画画、练跳舞、学编程,多贵的班都给报。但现在的孩子太脆弱,动不动就不上课了,要离家出走,抗挫力太差了。”
教育是每个人一生的必修课,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师。日前,在“科技助力,以爱赋能——家庭教育开启新征程”研讨会上,教育学、心理学界专家共同探讨家庭教育中存在的问题。
相较于过去,教育硬件设备和条件不断升级,但各类问题依旧层出不穷:厌学、网络成瘾、校园霸凌、心理问题和心因性疾病……“当孩子出现问题,父母心碎一地”。新冠肺炎疫情期间,“家家有本难念的经”更是所言非虚:孩子被当成“神兽”,家长只希望赶快开学送走;有家长对孩子成天沉迷手机头疼不已,即便把手机砸烂也无济于事;也有家长与孩子的关系长期剑拔弩张……罗静认为,一些家长并不能真正地意识到,家庭教育的核心到底是什么?
种种现象折射出家庭教育方式的不成熟。就网络成瘾的现象而言,一些家长拔网线、收手机、封电脑,但孩子私下依旧偷偷玩,甚至联手“打掩护”。专家指出,这一困扰许多家长的问题,根源在于父母陪伴的缺失、“粗暴”的亲子沟通方式、对孩子自主权的不尊重,甚至还可能来自家长“言传身教”——“父母自己都没法放下手机”。
罗静表示,在家庭教育的过程中,要秉持教育初心,学会“用爱赋能”。
首先应“爱得科学”,家长可以阅读儿童发展心理学方面的书籍,了解各个年龄阶段的孩子会出现什么样的问题。比如,为什么孩子在一到两岁的时候会出现人生第一个“叛逆期”?青春期时为什么喜欢和家长对着干?亲子观点不一致时应该怎么办?
“当你提前做功课,你就会知道,自己的孩子这样并不奇怪”,也能以更从容的姿态去解决相应的问题,满足孩子的心理需求。专家建议,面对沉迷手机的孩子,家长不要简单地说不许上网、不能超时,而是约定好一天中的某一时刻大家都不使用手机,全家人在一块交流、游戏、阅读、写作业、户外运动、做家务,或许就能够让孩子感受到陪伴感,明白人要成为手机的主人,而不是它的奴隶。
其次,要“爱得长远”。罗静认为,当下家庭教育中最大的一个问题就是包办,曾有一个爸爸说,孩子5岁了还不会自己吃饭。“当这个孩子被喂着长大,那么他在做很多事情时就不会自己去做。假如他们在以后的学习之路、成长之路都要被人推一把才能往前走,甚至不推不走,怎么拥有自主的生活?”
亲子的关系最终指向分离,要让孩子走得长远走得好,应当在合适的时机放手,相信、引导孩子,让孩子充分掌握自主权。
除此之外,还应当“爱得温暖”。专家指出,有些孩子遇到问题,不去向父母亲求助,甚至出现一点困惑就想用极端方式解决,核心原因也许在于——孩子内心不认为会有一个可以包容、接纳他们的人,因此,父母的理解、支持、引导、包容至关重要。
罗静在家里设立了一个“好好说话”协议,“生气的时候不说话,一开口要好好说话。比如我今天跟我儿子生气后,儿子自己站在角落里头待一会儿,便扭过头说,妈妈我愿意跟你好好说话了,你愿意跟我好好说话吗?”在家庭相处中,父母应当是孩子的导师和伙伴,好好沟通才能让家庭教育更温暖。
除此之外,家庭教育的定位很关键。“当下的家庭教育存在一个很大的问题——家庭教育已经学校教育化,甚至已成为第二课堂。”中国教育学会第八届理事会学术委员会顾问朱永新指出,教育是从家庭开始的,在人一生的成长过程中,家庭都具有不可替代的基础性作用,但许多家长试图通过逼孩子上补习班等方式让孩子“赢在起跑线”,这对孩子的成长不利。
“家庭教育的本质并不是传授知识,而是生活教育,是培养良好的行为习惯、培养正确的人生观,是让孩子、父母能够构建出一个良好的家庭关系,为今后形成良好的社会关系、人际关系奠定良好的基础。”朱永新说。
(瞭望新时代网)
特别声明:本站转载或引用之图文若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与本站联系,本站将及时更正、删除。版权问题及网站合作, 请通过瞭望新时代邮箱联系:lwxsd@liaowangh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