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

几十名院士谈“面向人民生命健康”战略实施—— 应尽早着眼全民共享医学创新成果

2021-07-09   

“面向人民生命健康”作为引领国家科技事业发展的新指针,该如何实施与谋划?7月6日,一次院士参与人数最多的香山科学会议学术研讨会召开,来自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的几十名院士共话面向人民生命健康战略,会议由同济大学裴钢教授、天津中医药大学张伯礼教授、中科院上海药物研究所丁健研究员和军事医学科学院张学敏研究员4位院士共同担任执行主席。

“面向人民生命健康,一定是面向全体人民的生命健康,而不是把人类社会分成几个阶层,每个阶层享受的健康权利不同。”与会专家表示,生命科学与所有学科(如人工智能、大数据)正在广泛交叉,创新的医学供给正在交叉处涌现,应尽早着眼全民共享。

让老百姓用得上“新式武器”

“近些年科技创新的发展,给健康提供了很多‘新式武器’,比如单克隆抗体药物、比如新的医疗器械。如果能尽快让我们的老百姓都用上,那能在较短时间解决很多实际问题。”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食品药品检定研究院研究员王军志深知,解决看病难、看病贵的老问题,“好武器”事半功倍。

但“新式武器”是我国科技创新领域的短板。王军志举了一个例子:相较化学药来说,生物药正成为“新星”。以生物药中的单克隆抗体药物为例,它不仅能治疗肿瘤、免疫疾病,甚至还能治疗传染病,国际上已经有100多种单克隆抗体药物上市,而我国目前只能生产出15种。

这样的差距使得生命科学领域的院士急在心里:我国的医药领域近年来个别新产品取得很大的进步,其他方向也应该作为发展重点,突破创新,让我国人民能够享受到更高质量的医学科研成果。

此外,包括干细胞在内的新型诊疗方案应如何更稳妥、更普惠地推进,与会专家也从相关制度和管理流程上提出了中肯的建议,期待制度为“新式武器”的惠民应用给出规范的路径。

真实践!在最大社区开启智慧医疗

在北京的天通苑、回龙观地区,智慧医疗的实践已经落地。

面向人民生命健康,从前的医联体升级为健联体,不仅涵盖老百姓生病以后的就医,也涵盖没生病之前的身体保健。

但在实践中,要为老百姓提供全方位全生命周期的健康服务并非易事。

“社区居民的全息健康医疗数据整合是全球性难题。”中国工程院院士、北京清华长庚医院院长董家鸿说,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提供防大病、管慢病、治急症、促健康的系统化服务目前遇到了瓶颈。

“智慧科技是破解健联体难题的关键路径,例如通过穿戴设备的智能监测可以全方位的健康检测系统。”董家鸿解释,“我们与北京市相关部门在‘回天’地区让健联体融入智慧科技,让家庭医生与百姓互动更方便,也可以通过数据的分析处理展示整个疾病的情况、影响范围,进而形成决策。”

智慧科技还可以把主动健康作为生活方式管理的一个主要方面。“有很多健康方面的问题可能还没有发展到‘病’的阶段,应该把老百姓的这部分健康问题也录入到整个健康管理系统中。”中国科学院院士、清华大学教授李蓬认为,智能科技将延伸健康管理的范围,包括公众生活方式的训练、心理精神问题等,更前端地促进和管理健康,其中还有很多问题值得研究。

据介绍,“回天计划”中的健联体将有望成为示范,通过掌握智慧健联体自主可控的关键技术,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的智慧经营模式。

不了解细胞,当不了好医生

“将来的医学生如果不懂细胞医学,可能就当不了好医生。”张学敏简单的一句话道出了基础研究和临床研究的共同目标——救治患者。

基础研究发现,只要两个基因变化,就可能导致癌症的发生,这意味着在临床实践中,如果找到了有效的方法,便捷地调控这些基因,很可能许多晚期肿瘤也能获得救治。

“基础研究一旦有所突破,过去想都不敢想的临床效果会直接反映在广大患者中。”张学敏以生动的实例说明,救治患者需要基础研究学者与临床实践者共同协作,进而改进现行的救治手段。

加强基础研究是基础。据统计,2020年我国的基础研究在研发总投入的比例达6%,但与发达国家相比仍有明显差距。裴钢认为,下一步应增强生物医药创新驱动源头供给,通过协调研究方向、研究项目,提高生命科学领域基础研究的创造性、先进性。

“把生命科学的基础研究推向临床,推到服务于人民生命健康的前沿,作为连接的临床研究至关重要。”裴钢指出,中国临床研究的创新和现代化是关键,应提升我国临床研究的组织和水平,例如通过组建国际化的临床研究联盟、联合推进重大临床问题攻关等,更好地服务于人民生命健康。


(瞭望新时代网)

编辑:唐元期 责任编辑:杨迪

来源:科技日报

特别声明:本站转载或引用之图文若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与本站联系,本站将及时更正、删除。版权问题及网站合作, 请通过瞭望新时代邮箱联系:lwxsd@liaowanghn.com

推荐阅读 换一换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