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库

全力加强耕地保护 夯实粮食安全根基

2024-04-16   

一年之计在于春,一年好景在春耕。眼下,从南到北,各地春耕春管正科学有序推进。在山东潍坊青州市的高标准农田里,农技人员深入一线开展农业生产技术指导。在河北石家庄栾城区的中国科学院栾城农业生态系统试验站,科研人员通过大数据监测、田间地头实地勘测等多种方式,加强苗情长势、土壤墒情等分析。在贵州开阳县宅吉乡堰塘村,搭载北斗系统的高性能播种机正在作业,高效率实现精准种植和植保。

粮食安全是“国之大者”。中国人的饭碗任何时候都要牢牢端在自己手中,严守耕地保护红线,夯实粮食安全根基。近日,国务院印发《新一轮千亿斤粮食产能提升行动方案(2024—2030年)》,提出到2030年实现新增粮食产能千亿斤以上,全国粮食综合生产能力进一步增强;在严格保护耕地的基础上,粮食播种面积稳定在17.5亿亩左右、谷物面积14.5亿亩左右,粮食单产水平达到每亩420公斤左右。该方案的制定和实施,将为我们进一步提升粮食产能、有效保障国家粮食安全提供有力牵引。

耕地是粮食生产的命根子,是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基础。2023年年底召开的中央农村工作会议提出,加强耕地保护和建设,健全耕地数量、质量、生态“三位一体”保护制度体系。今年中央一号文件再次明确“严格落实耕地保护制度”,并将“健全耕地数量、质量、生态‘三位一体’保护制度体系”作为落实该制度的重要举措之一。

守牢耕地红线,确保良田粮用。耕地数量是保障粮食安全的关键,必须大力落实“藏粮于地”战略,确保良田粮用。要将中国人的饭碗牢牢端在我们自己手中,关键在于严格落实18亿亩耕地红线。各地各部门严格落实耕地保护责任,坚持“以补定占”,积极落实新一轮国土空间规划明确的耕地和永久基本农田保护任务,严厉打击耕地非农化现象。积极开发利用各类非传统耕地资源,加强科技研发和生态投资,探索有效发展模式,突破我国传统耕地稀缺的自然条件限制。与此同时,多方联动努力降低农户种粮成本,增加农户种粮收益,激发农民保护耕地内生动力。

多措并举,全力提升耕地质量。保耕地,不仅要保数量,还要提质量。党的十八大以来,各级农业农村部门认真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制定实施一系列扎实有力的政策举措,推动耕地质量建设取得了显著成效。截至2022年年底,全国累计建成10亿亩高标准农田,稳定保障了1万亿斤以上的粮食产能;全国耕地质量平均等级较2014年提升0.35个等级,耕地质量总体进入了持续改善、稳中有升的阶段。但也要看到,我国耕地质量“先天不足”“后天欠账”的问题仍很突出,耕地质量建设仍不容掉以轻心。为此,必须不折不扣将各项部署落到实处,持续推进构建耕地质量监测评价制度,加力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有序推进耕地治理等。

践行绿色生态理念,强化耕地生态功能。当前,农药、化肥和农膜污染是主要的农业面源污染源,在不同程度上影响耕地生态水平。近年来,在一系列农业绿色发展政策的支持下,农药使用量、农用化肥施用量和农用塑料薄膜使用量都呈现出大幅下降的趋势,农业面源污染情况持续改善。除了粮食生产,耕地对于气候调节、水源涵养、生物多样性保护乃至区域生态系统维护等都具有重要意义。推动耕地高质量保护,提升农田生态系统的稳定性是题中应有之义。在广东,各地高标准农田建设全面践行绿色生态理念,积极探索生态沟渠建设,成功打造了一批生态好、土地沃、产品优、农民富的绿色农田样板。在浙江嘉兴,全力打造的生态高标准农田应用“稻田+生态沟渠+水塘(河浜)”“稻田+生态沟渠+生态塘”等治理模式,不仅有效实现了稻田主要面源污染物的减少,还助力了乡村游等生态产业发展。治一方农田,富一方百姓,美一方家园,乐见更多耕地保护新路和创新探索。(瞭新社)

作者:王忠宝(辽宁大学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研究员)

编辑:果果 责任编辑:方知有

来源:光明网

特别声明:本站转载或引用之图文若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与本站联系,本站将及时更正、删除。版权问题及网站合作, 请通过瞭望新时代邮箱联系:lwxsd@liaowanghn.com

推荐阅读 换一换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