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库

建设更加宜居智慧的韧性城市

2024-04-16   

近日,据媒体报道,《北京市韧性城市空间专项规划(2022年—2035年)》已获市政府批复。该规划提出,完善城市开敞空间系统,依托城市公园环、郊野公园环、环首都森林湿地公园环和重要的生命线环廊,构建三条韧性支撑环。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全面推进韧性安全城市建设,努力走出一条中国特色超大城市治理现代化的新路。生动隽永的建设图景,正勾勒出新时代宜业、宜居、宜乐、宜游城市远景。

韧性城市是城市可持续发展的全新范式,是“十四五”规划的明确要求。建好韧性城市,体现出城市管理者对城市建设新要求和新标准的认知升级。在传统工业文明的建设思路下,城市建设的集中化、大型化、中心控制模式让城市产生了系统性脆弱。韧性城市就是要具备在逆变环境中承受、适应和迅速恢复的能力,强调城市适应不确定性的能力。

一方面,以韧性城市建设为抓手,重新整合城市在基础设施之上的复杂功能,贯通各领域分工网络,进一步提升我国城市化发展水平。如广州市天河区聚焦市容、环卫、燃气等民生问题,用足“绣花功夫”提升城市管理水平,建设宜居韧性智慧城市;南京市消防部门与街道、社区、物业一起,着力加强宣传教育,通过多方联动助力,坚决打好消防安全隐患整治攻坚战、持久战。另一方面,高质量的城市化发展必然会赋能社会生态系统,为国家多个领域安全能力提升带来新动能。如北京构建集中式与分布式相结合的韧性城市空间分区,立足京津冀协同发展,统筹生态网络、防灾网络和生命线系统,完善城市开敞空间与区域性防灾设施,构建“三环八廊多支点”的市域韧性城市支撑体系。

确立科学的、有针对性的韧性城市评估指标体系框架,从城市发展核心功能出发,分级分类对各个子系统可能面临的风险和挑战进行全要素监测、识别和评估,对城市空间布局、能源供应、产业布局、物资供应、社会动员等方面提出整体性解决方案,才能明确各个城市系统建设的目标和任务。在此基础上,通过一揽子政策工具,不断迭代升级韧性城市的建设方案,从城市局部功能的单点强化逐步走向城市系统整体韧性水平的全面提升。如合肥市去年已经在137座桥梁和超过7000公里的城市管网上布置了8万多套传感设备,能够对2.5万个城市高风险点进行全天候实时监测。

新技术对韧性城市的建设和塑造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在上海,借助各种智能物联设备,大量窨井盖、消防栓的实时状况信息能够被及时掌握,高架、隧道等基础设施的裂缝、结构变化也能被秒级洞察。上海联通对上海化工区的危险源区域进行航拍建模,为危险源管理提供数字化基础底座。上海机场集团在数字领域复制了“孪生机场”,形成与现实完全匹配融合的智慧机场。智慧城市技术的广泛应用有助于提升城市韧性建设的效率和回应性,韧性城市理念的规划落实也促进了智慧城市系统的优化提升。需要注意的是,智慧城市建设对加强基础设施韧性具有积极作用,但在能源创新、社会心态、组织韧性加强等方面需要补充机制。此外,信息技术对城市系统的适应性改造有可能带来一定的技术风险。总的来说,韧性城市建设是融合常态管理与应急响应的统一体,是形成治理闭环的必要部署。

“中国号”巨轮行稳致远的关键就在于统筹发展和安全,以韧性城市建设为抓手,形成安全发展新范式,才能建设更高水平的平安中国。全面推进韧性安全城市建设,最终目标就是要努力走出一条中国特色超大城市治理现代化的新路,让越来越多的城市奏响宜业、宜居、宜乐、宜游“幸福曲”,让人民城市为人民。(瞭新社)

作者:郑琛 黄桢炜(均系北京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特约研究员、北京市委党校讲师)

编辑:果果 责任编辑:方知有

来源:光明网

特别声明:本站转载或引用之图文若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与本站联系,本站将及时更正、删除。版权问题及网站合作, 请通过瞭望新时代邮箱联系:lwxsd@liaowanghn.com

推荐阅读 换一换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