军事

试析外军战略威慑理论与实践的发展趋势

2024-01-30   

今天,战略威慑变了模样

——试析外军战略威慑理论与实践的发展趋势

阅读提示

近年来,美俄两国在战略博弈中动作频频,从战略条约废止到战略导弹试射,从战略载具更新到核弹头迭代,比着用战略威慑说事。战略威慑,强调“不战而屈人之兵”,谋求从心理上慑控对手。传统的战略威慑,主要指国家或政治集团之间通过显示武力或表示准备使用武力的决心,以期迫使对手改变战略判断、战略决策,不敢采取敌对行动或升级行动,从而达成特定战略目的的军事行动。今天外军战略威慑的理论和实践表明,在重视运用军事战略能力实施战略威慑的同时,应更加注重国家整体实力,强调综合运用国家战略体系和能力,追求威慑效能最大化。

当今时代,国家安全面临的突发性、联动性、多变性威胁进一步增强,战略威慑广度、深度、维度不断拓展,呈现出诸多新特点、新趋势。在国际地缘环境日趋复杂的大背景下,美俄等国积极研究探索信息化智能化战争背景下战略威慑问题,创新发展战略威慑理论,锻造强大战略威慑能力,以充分发挥战略威慑在维护国家利益中的突出作用。

威慑战略整体筹划:军事战略与国家战略紧密联动

传统战略威慑,更多的是军事战略关注和运筹的问题。在战争形态智能化、技术形态军民通用化、经济形态高度市场化的今天,更多的人类生存、生产方式被视作战略博弈手段,更多国家趋向不再单纯依靠武力的传统威慑方式,而是选择以军事力量为支撑、综合运用多种手段的混合威慑方式,追求以“组合拳”方式形成整体威慑效应达成战略目的。这种战略威慑,更加强调最大限度地整合利用国家优质战略资源,使社会发展中最先进的知识、最前沿的技术、最优质的资源有机运转,通过统筹谋划、整体推进和一体运用,形成政治、经济、军事、科技、外交、文化等力量融合运用态势,在更加注重综合运用国家战略体系和能力中实现战略威慑效能最大化。值得关注的是,物质力量固然是战略威慑力的基础,但是其本身并不能自发形成战略威慑力。只有把强大的物质能力与高超的战略艺术以及坚定的战略意志有机结合起来,战略威慑力才能真正涌现。从这个角度说,战略威慑的成功,正是国家意志、国家资源、国家凝聚力、动员转化能力等高度融合的胜利。近年来,美国就抛出了“一体化威慑”概念,强调将技术、作战概念和各种能力以恰当的方式组合运用,形成可靠、灵活和强大的威慑能力,以应对大国竞争、维护自身霸权。

威慑力量多能架构:传统力量与新质力量混合运用

传统战略威慑,实施威慑的力量往往相对单一。当今时代,国家安全和发展利益边界正逐渐超出传统领土、领海、领空范围,不断向深海、太空、电磁空间等扩展和延伸,呈现错综复杂的总体态势。战略威慑体现为国家战略意愿和战略能力的综合比拼,更多军事强国强调统筹运用国家资源,对经济能力、军事能力、科技能力、战略谋划能力以及民族凝聚力等有机融合,以期在各领域各维度形成和保持强大慑战能力。尤为显著的是,战略威慑的综合效用,正是在各类显性、潜在资源的支撑下,尤其是在传统常规力量、新域新质力量共同作用下形成的。特别是随着一大批新域新质武器装备陆续面世,要想达成有效可信的战略威慑,必须实现传统常规力量、新域新质力量“两手”都要硬。外军战略威慑实践表明,常规力量是好用的战略工具,新域新质力量是高效的战略手段,核力量是稳固的战略支撑。通过将几方面力量有机融合,建设起更加灵活高效的强大战略威慑力量,呈现能指哪打哪的力量状态,给对手造成强大战略震慑,进而使其战略意志崩溃,就能达成“不战而屈人之兵”的目的。

威慑空间多维展开:物理空间和虚拟空间全域覆盖

传统战略威慑,囿于科学技术水平的限制,主要在陆地、海洋、天空三维空间展开。当今时代,随着政治、经济、文化、军事等因素的相互影响、相互交融,战略博弈开始在各领域全面展开,呈现场内有场、局外有局的形态,政治战、军事战、外交战、经济战、科技战、金融战、能源战、舆论战、心理战、法律战等对抗方式无所不包。特别是随着智能技术、航天技术和网络信息技术等的飞速发展与普及应用,战略威慑空间得到进一步拓展,逐渐向宇宙空间、网络空间、生物空间、社会空间、心理空间等“高边疆”和“新边疆”延伸。当今国际战略态势发展表明,全维全域战略威慑成为基本对抗态势。空间上,战略威慑模糊了作战前后方界限,呈现出有形空间与无形空间全方位、全天候展开的特征;时间上,战略威慑模糊了平时战时界限,化于平时、用于战时、续于战后,贯穿战略对抗全过程,呈现“无时不慑”的特征;领域上,战略威慑模糊了军事与非军事界限,不仅广泛用于军事领域,而且渗透于政治、经济、外交、科技、金融、能源等各个领域,呈现全域覆盖的特征。外军战略威慑实践表明,战略威慑的复杂多维,使威慑方可在多个领域同时实施战略威慑,被威慑方由于无法事先洞明威胁来源,容易陷入被动境地,防御难度由此大幅提高。

威慑方式灵活搭配:硬性毁瘫与软性杀伤叠加融合

传统战略威慑,威慑的方式手段不多,选择余地相对较小。在战略资源、战略主导权争夺加剧,战略威慑的相关性、整体性日益增强的时代背景下,战略威慑远非传统常规力量所能左右,依靠强大核力量也非最佳选项。与现代战争全域多维展开相呼应,今天的战略威慑手段得到极大丰富,能够在政治、军事、外交、文化、科技等诸多领域共同发力,强调软硬兼施、以软促硬、以硬强软,从而以最小代价和最短时间达成战略目标。外军的战争实践一再彰显,硬性毁瘫特别是对关键目标的快速精确打击,往往能够形成巨大的威慑效能。软性杀伤的效能发挥,更多的是针对心理防线、认知体系,聚焦致敌心理恐慌、认知混乱等。不同的威慑手段涉及的作用领域和威慑方式各异,并且威力大小、打击精度、作用范围和持续时间不尽相同,从而为有效慑敌提供了较大的选择余地。决策者可根据具体的战略背景和任务场景,瞄准对方战略体系的薄弱环节和战略决策的短板弱项,灵活选择硬性、软性毁伤并搭配相应的威慑手段,“以己之长,攻彼之短”,实现最佳威慑效果。

威慑行动慑战并举:实战制胜与威慑造势接续实施

传统战略威慑,曾一度把实战与威慑简单割裂。其实,无论战略威慑方式手段如何嬗变,战略威慑始终是在物质资源、精神意志的双重作用下形成的。实战与威慑,可谓是战略活动的两种基本呈现形式。前者通过作战行动制胜对手、遏制对手,通过实现作战目标进而达成战略目标;后者采取非战争军事行动,从心理上压制对手、击垮对手,从而实现战略目标。战略威慑固然可以从多个领域发力,但最有效最直接最托底的仍是实战造就的威慑。这种威慑比起单纯显示力量等威慑效果往往更为直接、可靠和持久。威慑造势的根本目的在于“秀肌肉”“展力量”,让对手“知难而退”,以期“不战而胜”。威慑造势,因破坏程度小、资源损耗少,可不战而达成战略目的,已成为各国的通行做法。值得注意的是,实战制胜产生的战略威慑固然更加可信,但战略威慑效能会逐步衰退,而频繁的实战又代价高昂。威慑造势以实战制胜形成的战略威慑为依托,强调为战略威慑不断增添新活力,以期实现“1+1﹥2”的战略威慑整体效能。如西方大国往往会通过海外军事行动来展示强大武力,以增强威慑可靠性。战中有慑、慑中藏战、慑战并举,统合各种力量手段,实打与威慑、心战与力战相呼应,借实战制胜、威慑造势瓦解对手战争意志,以最小代价达成战略目标,正逐步成为当今战略威慑的重要法则。

威慑创新理技融合:理论威慑与技术威慑相互支撑

传统战略威慑,往往沉迷于威慑理论、军事技术的某一方面,因为未能洞察两者内在规律、有机关联,从而使得威慑效应大打折扣。信息化智能化时代,高新科技迅猛发展,使得军事技术的威慑功能日益显现,军事技术已不仅是“武力”的构成要素,更是“慑力”的重要组成,具有杀敌和慑敌的双重功能。如美军不惜重金打造“断代优势”的武器装备,传达“技术制胜”“零伤亡”等理念,塑造美军不可战胜的神话,本质上就是利用军事技术优势实施战略威慑。但同时要看到,威慑理论与军事技术之间有着非常紧密的联系。一方面,威慑理论是基础支撑,起到规范军事技术发展走向、威慑运用的作用,没有理论的强大支撑,军事技术再先进也难以形成强大威慑效应。另一方面,军事技术的转化与应用,不仅可以丰富战略威慑的方式手段,衍生战略威慑新的制高点,也可以反哺战略威慑理论的创新发展。如近年来在最新科技催化下发展形成的数字威慑、智能威慑、太空威慑等,不仅形成了新的非对称威慑优势,构建出新的战略威慑高地,而且强力推动了战略威慑理论的创新发展。(瞭新社)

编辑:洛宇 责任编辑:王尔东

来源:中国军网

特别声明:本站转载或引用之图文若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与本站联系,本站将及时更正、删除。版权问题及网站合作, 请通过瞭望新时代邮箱联系:lwxsd@liaowanghn.com

推荐阅读 换一换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