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

我的中国留学之旅——文化多样性之我见

2023-12-07   

我叫LEONG SONG WEN YEE CHRISTINE,中文名叫梁颖瑜,来自委内瑞拉。但实际上,我是中国人的后裔——我的父母来自广东省江门市,30多年前,他们移民到委内瑞拉并定居下来,而出生在委内瑞拉的我,就在这里度过了小学到高中的学业阶段。

在委内瑞拉,我跟朋友平时都用西班牙语交流,但在家里,我的父母一直鼓励我用中文交流,因为他们认为,既然我有中国人的血统,就要学会讲中文。然而,由于没有经过系统的学习,我对中文的了解一直不够深入,仅仅停留在会“说”的层面,并不会阅读与书写汉字。有一次,我跟随父母回到中国,探望在家乡的亲戚朋友。当大家在自如地谈天说地、共叙亲情时,我发现自己只能勉强跟得上亲友们的节奏,“慢半拍”地理解他们表达的意思。对汉语的不熟练导致我无法和亲人进行更深一步的交流,从此之后,我便下定决心:长大后,我一定要到中国系统且认真地学好汉语。

2020年,我终于争取到了在中国广东的留学机会,迈出了崭新的一步。在留学之旅中,我发现了很多两国文化之间的差异。这些差异一开始曾让我“手足无措”,可我慢慢发现,它们不仅让我的留学生活充满惊喜与乐趣,还带给了我很多深度且有意义的思考。

中国特色剪纸手工

语言学习的挑战

委内瑞拉的官方语言是西班牙语,中国的官方语言是汉语——这是两门在形式结构和文化背景方面都存在巨大差别的语言。

这些差异给我在学习汉语的过程中带来了许多困难与挑战,例如,西班牙语里有性数(阳性、阴性、复数),还有比较复杂的动词时态,它以词为基本单位,词界清楚。而汉语则以“字”为基础,通过修饰词的变化来反映性数的变化不存在单字的“时态”。因此,对汉语的理解必须放在具体语境中考察,比如在“他买了很多书”和“他只买了一本书”中,“书”作为名词本身没有变化,但由于修饰词的不同,句子的意思也发生了一定的转变。这种形式结构上的差异让我在使用汉语的时候闹出了不少啼笑皆非的“乌龙”。

除此以外,汉语与西班牙语的发音也有很多不同之处。在汉语中,每个音节都以同样的清晰程度发音,并没有重音的区分;但是在西班牙语中,发音时重音位置的不同,不仅会改变单词的意义,还会影响语句的整体感觉。同时,汉语的发音也比我想象中的要复杂许多:声母和韵母的发音、音调的升降变化、音节的划分都是我需要时刻注意的地方。由于刚开始学习汉语时分不清平舌音和翘舌音,我也常开玩笑说自己像刚学说话的小孩子一样“口齿不清”。后来,通过老师的耐心教导和观看网上各种汉字发音的教学视频,我也逐步掌握到了发音技巧:平舌音发声时需要用自己的舌尖抵住上齿,而翘舌音发声时则需要卷起舌尖、咬住牙齿。在日复一日的不断练习下,我终于能熟练地正确发音,这大大有助于我的日常学习和交流。

汉字的书写也曾让我“头疼不已”。西班牙语使用拉丁字母,结构相对简单;而汉字则是表意文字,每个字都有其独特的意义,字型记忆和书写确实是一大难题。况且,相比起数字和字母来说,方块字对间架结构的要求都更高,能写得美观甚至有艺术感便难上加难。在这一点上,我尤为佩服中国的书法家,他们将精神意境融入到笔墨中,笔走龙蛇之间,让文字拥有了更高的美学价值,让中国书法成为了一门独特的艺术。

语言环境的差异让我感受到不同文字系统的个性之美,也让我在学习汉语的过程中收获了满满的惊喜,深深体会到汉语与众不同的魅力。

我在学习汉语时使用的书籍

丰富多元的饮食文化

中国和委内瑞拉在饮食方面存在着很大区别,餐桌的礼仪也有所不同。

委内瑞拉的食材以玉米、黑豆、土豆、牛肉为主,烹饪时更着重使用牛油或奶油、奶酪、酱汁等来调味,人们平时常喝果汁、汽水等冷饮。而中国人的饮食则以米饭、面条、蔬菜、猪肉、养生汤为主,并更倾向使用生姜、葱、大蒜、香菜、花椒等调味。除此之外,中国人吃饭时主要使用筷子,而委内瑞拉人吃饭多用叉子、刀和汤匙——经过我的观察发现,中国每一道菜多是切好了再煮,因此并不需要在就餐时使用刀具;而委内瑞拉的菜式,例如牛扒,是利用整块食材烹饪的,所以需要大家在食用时使用刀叉。

委内瑞拉美食

这些差异都受到了不同的地理位置、气候环境、价值观念、文化背景等因素的影响。我常打趣说,委内瑞拉饮食注重“以人为本”,而中国则注重“天人合一”。委内瑞拉的文化受到很多西方国家的影响,在西方,人们多居住在高纬度地区,传统的吃、穿、用都取之于动物,高热量、高脂肪的肉食能让他们在寒冷的气候中获取维持身体健康的营养;同时,西方饮食追求食物的营养搭配多于“色香味”,比较符合他们快节奏的工作和生活,是一种偏功能、理性的饮食观念。而中国自古就是农业大国,地大物博,饮食结构以淀粉为主,肉食、蔬菜为辅,形成了丰富多样的菜系,每个菜系尽显当地特色;中国人对美食的“色、香、味、形”有着一种极致的追求,这不仅体现在食材多变,还体现在中国人从烹饪手法到摆盘再到进食的顺序都有独特的讲究,注重饮食给人带来的感官享受,追求“吃”的意境。



中国美食

在餐桌礼仪上,中西之间也有很大的差异。西方用餐时喜欢幽雅、安静的环境,实行分食制,各吃各的,互不干扰;而中国人更偏向于“聚餐”,大家团团围坐,共享一席,吃得热火朝天。不过,中西方饮食习惯并不是泾渭分明的,它们的碰撞与交融已经成为了世界饮食文化中一道靓丽风景,为人类社会增添了许多新的色彩。

来到中国以后,我也品尝了各地的美食,中国美食的多元化满足了我的味蕾,也帮助我更好地了解和融入中国文化。其中,我最爱广东的早茶,在品尝精、美、新、巧的点心的同时,人们还能一边“饮茶”一边与朋友谈谈家长里短,让我这个“西方人”感受到了慢节奏生活的惬意,更增添了我对中国文化的喜爱。

“风格迥异”的礼仪文化

中委的礼仪文化可以称得上是“风格迥异”。举一个很鲜明的例子——打招呼的方式。在委内瑞拉,亲脸颊和拥抱是朋友和家人之间(主要在男女之间、女性之间)很常见的打招呼方式,男性之间通常是拥抱或握手,大家用这种亲昵的方传达友好、尊重和亲近。而中国人则喜欢用“你吃饭了吗”等问候表达对他人的关心,因为中国人认为吃饭是一种基本的生活需求,问对方吃了饭没有被视为对他们健康的关注。

在日常起居中,我还发现了一个习惯的差异:中国人回到家时,会先把鞋换下来,再走进家里;而我在委内瑞拉则没有这种习惯。后来我才了解到,这是因为中国人认为这样会把室外的细菌、灰尘带到室内,所以家里的玄关总会有拖鞋替换,这也方便有客人来访时给客人更换,让他们在做客时更加舒适。而在委内瑞拉,人们是没有进门前换鞋的习惯的,我时常会穿着运动鞋在室内走来走去,家里人也不太讲究。不过,自从来到了中国后,我也开始慢慢地养成了这个习惯:进家门时会先把拖鞋换上,去别人家做客的时候也会先询问是否需要换鞋。因为我逐渐认识到“换鞋”不仅是中国人的礼仪,还是一种表示礼貌的行为。

礼仪是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人与人之间交流的“语言”与工具。在当今的国际社会中,跨国交际日渐增多,我们只有深入了解各国礼仪文化的本质,做到互相了解、互相尊重,才能让自己更加“入乡随俗”,并在跨文化交流中避免误会与冲突。

当然委内瑞拉和中国在文化上也有很多相似之处。比如,两国都非常注重家庭,无论是在委内瑞拉过圣诞节还是在中国过春节,大家都喜欢在节庆时与家人团聚,共享天伦之乐。生活中点点滴滴相似的细节常常让我在在中国时倍感亲切与温暖。

文化之间的差异曾带给我困扰,让我无所适从;但当放开心态,不断探索新的文化领域后,我不仅克服了自身的“不适应”,还学习到了对不同文化的理解与尊重。这趟中国留学之旅实在让我受益匪浅,我不仅充实了学术知识,认识到文化的多样性,还收获了珍贵的友情和更广阔的世界视野。我相信,无论走到哪里,这种文化之间的良性互动都是我人生中宝贵的财富,我期待着未来在中国进行更多的学习与探索,不断增长见闻、丰盈内心。

我与好友的合照

(作者系委内瑞拉来华留学生LEONG SONG WEN YEE CHRISTINE,喜欢美术,现就读商务汉语专业)

编辑:侯文哲 责任编辑:维泽

来源:瞭望新时代杂志社

特别声明:本站转载或引用之图文若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与本站联系,本站将及时更正、删除。版权问题及网站合作, 请通过瞭望新时代邮箱联系:lwxsd@liaowanghn.com

推荐阅读 换一换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