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10-24
将德修炼是研兵学谋的根基
■李炳彦
核心提示
●《孙子兵法》作为“兵权谋”的代表作,是一座智慧殿堂和谋略宝库。当我们走进这座殿堂,寻求制胜方略时,应当把将德修炼作为研兵学谋的根基。
●《孙子兵法》在“计篇”中指出:“将者,智、信、仁、勇、严也”。这五个字,是为将者的五条标准,也被称为将之五德。
(一)
智是谋之源,谋是智之用。我们常说,足智多谋。孙子说的智,不同于今天说的智商。智商很高的人,若没有成熟的修炼,常常变成一种小聪明。作为军事将领的智,应当有以下突出表现:
首先是预见力。历史上那些能征善战的军事家,都具有超人的预见力。预见力又分战略预见和战术预见。战略预见是关于全局性、长远性的预见,“预见存亡祸福之原,早知盛衰废兴之始,防事之未萌,避难于无形”。战术预见则主要是对具体事件发展前景的预见,“见事而知得失成败之分,而究其所终极,故无败业废功”。军事作战中,指敌情判断,知彼知己,料敌设谋。
毛泽东同志在党的七大报告中说:“坐在指挥台上,如果什么也看不见,就不能叫领导。坐在指挥台上,只看见地平线上已经出现的大量的普遍的东西,那是平平常常的,也不能算领导。只有当着还没有出现大量的明显的东西的时候,当桅杆顶刚刚露出的时候,就能看出这是要发展成为大量的普遍的东西,并能掌握住它,这才叫领导。”领导就是引导,引导必须有先见之明。毛泽东同志在领导中国革命和建设中,每一项重大决策,都是以超越常人的预见力,在最困难时看到希望,在黑暗中看到曙光,在迷茫中看清道路,在胜利中看到新的挑战。
其次是决断力。决断力和预见力相关联,分为战略决断与战术决断。战略上的决断,重在审时度势,对时代、历史、社会发展的大趋势有正确的认识,关键时刻能制定正确的战略策略。战术性的决断,是正确地选定战役战术行动计划。毛泽东同志说过,指挥员的正确的部署来源于正确的决心,正确的决心来源于正确的判断,正确的判断来源于周到的和必要的侦察,和对于各种侦察材料的联贯起来的思索。
第三是创新力。与预见力、决断力相关联,智的又一个重要内涵是创造力,或者说创新力。善于创新的人,首先是观念的不断创新。新的观念产生新的想法、新的思路。而陈旧的观念则是禁锢人们创造力的枷锁、阻碍新思想的最大障碍。
提高创新能力固然需要知识,但知识不等于能力。只有在艰苦奋斗的实践中,才能把知识转化为创新力。军事指挥员尤其要重视在实践中磨炼。历史上不乏赵括之类的人物,饱读兵书,却打败仗;也有如汉代霍去病这类的天才将领,没读过兵书,用兵打仗“每每和孙吴暗合”。当然,这不是否定读书的重要,而是反复论证一条真理:“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读书是学习,使用也是学习,而且是更重要的学习”。使用的过程,也就是修炼提升的过程。
第四是运用资源的能力。对军事指挥员来说,是力量运用的能力。力量与力量的运用不同,所以战争史上出现了许多以弱胜强、以少胜多的战例。运用资源的能力,“形而上”的叫艺术,“形而下”的叫方法;高超的艺术是伟大天才的思维闪光,科学的方法要靠学习去把握;艺术是通过实践去领悟,“运用之妙,存乎一心”,方法是在运用中不断提升。艺术与方法常常是融合的,表现为战略战术的筹划、战略策略的设计、战略路线图的描绘、战术计谋的构想,等等。
第五是识人用人的能力。识人用人看似简单,实则不易,可以说是指挥员经常困惑的一件事。诸葛亮足智多谋,结合自己的实践,写出《将苑》一书,主要论述将性、将道、知人善任等。但他还是错用了马谡,造成街亭之败。其实,马谡也是个人才。诸葛亮南征时,他提出“攻心为上,攻城为下;心战为上,兵战为下”的见解,还是很有见地的。只不过,马谡缺少实践历练,作高参可以,担任一线主将,其指挥实际作战能力弱的缺点就被彻底放大,最终导致蜀军全线被动。总括起来讲,诸葛亮对马谡是用错了岗位。
知人者智,自知者明。清末湘军将领曾国藩在功成名就时,要求他的将军们读乾隆时期重臣孙嘉淦的一篇议奏——《三习一弊疏》。旨在提醒手下将领越是在战场上打得顺风顺水的时候,越要戒骄戒躁,越要善于听取不同意见。否则,就很容易丧失识人用人、量才录用的能力。
(二)
为将的信誉、诚心,可直接转化为军队的战斗力。“信盖天下,然后能约天下”。将军带兵,守信用才能得到部下的信任,而信任就是带领团队走向光明的火炬。战国时期,商鞅主导秦国改革,首先“徙木立信”,顺利拓开改革之路,是个范例。
孙子讲的将德,是战略“五要素”(即道、天、地、将、法)之一,将德中的“信”,自然与“道”相联系,包含了信念这个信誉的灵魂。
习主席高度重视传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军事文化,多次强调“为将之道,当先治心”。崇高的理想、坚定的信念,是革命军人的灵魂,是克敌制胜、拒腐防变的决定性因素。从人民军队成长历程看,我军的将帅始终有着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有着不变的理想和信念,带领的是人民军队,打的是人民战争,所以能创造出灵活机动的战略战术。
有信念就必然有自信,有自信方有意志力。面对重重战争阻力,为将者有自信,部队就能看到希望之光,就有必胜的勇气,就能形成“激流漂石”之势。俗话说,胜兵如秋风,兵败如山倒。前者是充满自信心军队的表现,后者是完全失去自信心军队的状态。
(三)
仁,本来是儒家思想的核心。中国古代兵家价值观为儒道合一,把仁作为将德修炼,主要强调爱兵亲民。《孙子兵法》讲:“视卒如婴儿,故可与之赴深溪;视卒如爱子,故可与之俱死。”
作为指挥员的仁,还表现为礼贤下士、尊重人才。有个典故叫“周公吐哺”,说的是周武王死后,年幼的成王继位,周公肩负起辅佐成王的责任。周公非常礼遇有才能的人。有时他正在吃饭,门人报告有贤士来访,周公立即将口中的食物吐出,迅速出来接见来宾。如此一来,有才能的人都聚集到他的身边,服务于周王朝。所以,“周公吐哺,天下归心”,成了对“仁”的最好注释。
(四)
一般情况下讲勇,多指两军阵前,奋不顾身、奋勇杀敌的英雄豪气。为将者,平时不贪财,战时不惜命,军必兴。
将德修炼中的勇,更重要的还在决定军队、国家命运的重要关头,表现出的沉着稳定、无私无畏、从容应对的胆略和风度。“泰山崩于前而色不变,麋鹿兴于左而目不瞬,然后可以制利害,可以待敌”。
“但用东山谢安石,为君谈笑静胡沙。”诗词是唐代李白对一位军事将领的赞誉。这位将领就是在淝水之战中指挥东晋军队、打败前秦百万大军的谢安。他在大敌当前、国家处于危急的时刻,镇定自若,从容应对,慎独静思,运筹破敌良策,终于以少胜多,扶大厦之将倾。
(五)
这里讲的严,是严军纪。军纪严明,才有执行力、战斗力。严的前提是明,军纪不能光讲抽象的道理,而要有简洁明了的可执行条文。我军的“三大纪律,八项注意”就是典范。华为对员工提出“以制度管人,以流程管事”,其中要求做到“五个必须”:对要做的每个项目,首先必须有明确的目标,有目标必须有计划,有计划必须有方案,有方案必须有检查,有检查必须有结果。这样,不流于一般口号,每件事都能落到实处。
在各种制度、纪律中,与人关系最密切、最经常、最直接影响战斗力的是赏罚制度。对此,古代军事家提出了四条原则:赏不逾时,罚不迁列,赏不避小,罚不避大。军事史上有很多严明军纪的故事,如孙武吴宫演阵斩王姬,田穰苴辕门立表斩庄贾,周亚夫细柳行军令等,都传为千古佳话。
(六)
孙子讲的为将者五德,是一个整体,是相辅相成的综合思想品格。智者不迷,信可领众,仁能聚力,勇者果敢,严必立威。有兵家评说:“非智不可以料敌应机,非信不可以训人率下,非仁不可以附众抚士,非勇不可以决谋合战,非严不可以服强齐众。全此五才,将之体也。”又有一评说:“专任智则贼,偏施仁则懦,固守信则愚,恃勇力则暴,令过严则残。五者兼备,各适其用,则可为将帅。”总之,将德修炼,在于五德合成,全面发展。
《孙子兵法》产生的时代,是中国古代复杂系统哲学形成的时代。孙子运用太极阴阳哲学观,研究战争、研究将帅品格修炼,非常强调“度”的把握。于是,一方面强调将之五德,一方面又讲到将之“五危”。“故将有五危:必死,可杀也;必生,可虏也;忿速,可侮也;廉洁,可辱也;爱民,可烦也。凡此五者,将之过也,用兵之灾也。覆军杀将,必以五危,不可不察也。”其实,将之五危,正是将德修炼错位的表现。比如,足智多谋是将德之首,但智用太过就可能狐疑不决。《六韬》中说,“用兵之害,犹豫最大;三军之灾,莫过狐疑。”
“天之道,利而不害;圣人之道,为而不争”,这是《道德经》最后的结语。孙子论述将德修炼,在吸收道家的价值取向中,蕴含着以出世之心态,做入世之功业,大智不彰,大功不扬。“故进不求名,退不避罪,唯人是保”,使将德修炼升华为“内圣外王”的境界。
新征程上新使命新担当,要求我们必须大力弘扬中国古代优秀军事文化中的优秀因子,赋予将德修炼以时代新内涵,不断为打赢未来战争造就可堪大用之才。
(瞭新社)
特别声明:本站转载或引用之图文若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与本站联系,本站将及时更正、删除。版权问题及网站合作, 请通过瞭望新时代邮箱联系:lwxsd@liaowangh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