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

(八闽千姿)“华夏绝艺”建瓯挑幡何以成为“民间使者”?

2023-08-04   

“建瓯挑幡与郑成功收复台湾有渊源。”2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中幡(建瓯挑幡)的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祝石梁介绍道。

肩扛、背拱、头顶、牙咬……当天,高达10余米、重约20公斤的长幡在福建省建瓯市挑幡艺术团团员的表演下,不断变换着位置。这一幕在建瓯市铁井栏—紫芝街历史文化街区上演,观看的市民、游客直呼过瘾。


近年来,建瓯挑幡以“民间大使”的形象频频在北京、澳门、台湾等地和泰国、马来西亚等东南亚国家亮相,颇为吸引眼球。

建瓯挑幡何以成了“民间使者”?这与它的由来、传承及发展有关。

建瓯挑幡是闽北特有的民间绝活。相传,当年追随郑成功收复台湾归来的建瓯籍将士将带回的军旗捆在竹竿上尽情挥舞,以此纪念英烈,后逐渐演变成建瓯挑幡习俗,流传至今。

建瓯挑幡自明末清初孕育产生以来,迄今已有300余年历史,有“华夏绝艺”的美称。2008年,中幡(建瓯挑幡)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同其他民间绝活一样,建瓯挑幡的传承离不开当地民间社团组织以及挑幡艺人们的长期付出。出生于1956年的祝石梁对建瓯挑幡情有独钟,三十多年来,“只要有空,每天早晚都要练上个把钟头”,至今如此。

今年54岁的陈小玲自2006年开始练习建瓯挑幡,如今也是“铁粉”之一。在当天的表演中,建瓯幡在其手中运转自如。她表示,虽然很苦、很累,幡很重,但是练习的过程中可以锻炼身体,还能传承传统文化,一举多得。

为了建瓯挑幡的传承更加有序,挑幡技艺走进建瓯市中小学,培养了不少“娃娃”挑幡队员。“刚开始学习建瓯挑幡是小学三年级的时候,最初是因为好玩、刺激。”出生于2006年的董铭轩练习建瓯挑幡七年有余,在现场表演时淡定、从容。

董铭轩说,真正开始接触建瓯挑幡后,被其文化内涵所打动,在练习的过程中,身体也变得越来越强壮。

“要有毅力、有贡献精神,还要不怕苦、不怕累,才能练起来。”祝石梁告诉记者,建瓯挑幡既要力量又需技巧,其中最重要的一点就是掌握平衡,表演人员大多要练十来年,技巧和动作才会娴熟。“建瓯挑幡的表演者多为业余爱好者,都是因为喜爱而坚持。”

过去,人们大多认为挑幡是民间杂耍,如何让建瓯挑幡能登“大雅之堂”?2002年,祝石梁牵头组建了以挑幡表演为主的民间社团——福建省建瓯市挑幡艺术团。他带领团员反复摸索、不断创新动作与花样,建瓯挑幡动作招式从2000年前的简单几个增加至现今的30多个,表演难度也愈来愈大。

2011年12月,福建省建瓯市挑幡艺术团表演的《建瓯挑幡——欢庆》荣获第十届中国民间文艺山花奖·民间艺术表演奖(民间绝技绝艺)。祝石梁表示,这标志着建瓯挑幡由街头杂耍向民间艺术精品的飞跃。

建瓯挑幡多次走出建瓯表演,并获得过海峡两岸民间艺术邀请赛金奖等荣誉。祝石梁说,在表演中,各个门类的艺人之间“碰撞”、交流,总会引起共鸣。“每一次表演,我们都把最精彩的一面展示给大家。”

“目前,团里老、中、青、少几代人都在坚持挑幡,可谓后继有人。”祝石梁说,已年近古稀的他乐见此景,会继续坚守,为保护和传承建瓯挑幡技艺奉献毕生精力。


(瞭新社)


编辑:于顶级 责任编辑:王飞

来源:中国新闻网

特别声明:本站转载或引用之图文若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与本站联系,本站将及时更正、删除。版权问题及网站合作, 请通过瞭望新时代邮箱联系:lwxsd@liaowanghn.com

推荐阅读 换一换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