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库

十大创新方向重磅首发!CFCVD-CNIT创新与转化分论坛圆满举办

2023-04-23   

春光旖旎,山河向阳。4月21日上午,在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中国国际神经科学研究所、中国医学创新联盟(CMIA)的指导下,CNIT在北京成功举办第二十届中国脑血管病论坛(CFCVD)-CNIT创新与转化分论坛。

本论坛是CNIT一年一度的盛会,全国神经医学领域知名专家、同道,高校院所和产业领域专家共计百余人参加,CNIT理事长、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神经外科主任张鸿祺教授,战略支援部队特色医学中心脑科医院院长蔡艺灵教授,南方医科大学珠江医院脑血管病外科负责人、介入治疗科主任段传志教授,天津市环湖医院神经外科六病区主任范一木教授,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西院副院长、北院神经外科执行主任顾宇翔教授,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神经介入科主任管生教授,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介入放射科主任焦力群教授,河南省人民医院介入治疗中心主任、河南省脑血管病医院常务副院长李天晓教授,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神经外科副主任石忠松教授,四川大学华西医院神经外科主任医师谢晓东教授,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坛医院神经介入中心副主任杨新健教授,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生物与医学工程学院牛旭峰教授,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心内科副主任医师裴志强教授,北京工业大学环境与生命学部高斌教授,清华大学自动化系冯建江教授,中关村医疗器械园有限公司副总经理李积伟老师,山蓝资本管理合伙人聂洪鑫老师线下出席。

论坛上,CNIT重磅发布了“2023年度神经介入十大创新方向”和《中国缺血性脑血管疾病医疗器械产业创新白皮书(第一版)》两大引领行业发展的研究成果,并正式成立了脑血管病智能诊疗创新中心。此外,CNIT首期创新学院学员也迎来了毕业典礼,第二期创新学院和第二届神经医学创新大赛同期启动,标志着CNIT创新研究、创新培训等“五个一”的工作迈入新台阶。

同力协契,共筑神经医学创新转化新辉煌

CNIT理事长、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神经外科主任张鸿祺教授致辞表示,创新的意义不仅于实现了产品转化,还在于把脑海中的想法和理想甚至是梦想转化为现实。现在回头看,原来认为遥不可及的东西,不用二十年,五年就已经实现了。按照这个逻辑,医学创新,尤其是神经医学创新潜力也非常大。整个创新过程并不是从一个梦想直接变成现实。CNIT在一年半的过程中充分体会到梦好做,但实现梦需要不懈的努力,需要非常坚守的信念,也需要经得起失败,经得起胜利的考验。

他指出,CNIT最早聚焦在神经介入,越深入越发现CNIT必须在神经科学的平台上共同发展,因此CNIT升级为聚焦神经医学,因为神经科学提供的知识、背景和创新源泉,其广度和深度无法想象。希望在以后的创新路上,各位同道,以及更多有志于创新转化,有志于把自己梦想、想法转化为现实的同道们和同仁们一起努力,把创新之路走得更好,取得更多创新转化的硕果。

揭晓“神经介入十大创新方向”

发布新一部产业创新白皮书

论坛上,张鸿祺教授发布了CNIT年度重大创新研究成果之一——“2023年度神经介入领域十大创新方向”,并介绍了该项研究工作的背景和过程,以及每一个方向的创新背景和具体研发内容。

CNIT广泛汇集神经介入领域创新同道智慧,共计收集来自34家单位、46位推荐专家的96个创新方向。“十大创新方向”经专委会初步整理总结后,由30余位行业专家多次研讨、反复论证,最终凝练而成,具体为经桡专用神经介入通路导管研发、人工智能在神经介入领域的创新应用、神经介入领域手术机器人的研发、神经介入诊断领域创新方向、缺血类脑血管病介入治疗器械的改进及创新、出血类脑血管病介入治疗器械的改进及创新、神经入领域通路类器械的改进及创新、神经介入领域脑机接口的创新应用、神经介入康复领域的改进及创新、神经介入理念变革催动产业发展。(注:本部分内容将另文介绍)

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介入放射科主任焦力群教授发布了CNIT另一项创新研究成果——《中国缺血性脑血管疾病医疗器械产业创新白皮书(第一版)》。

该白皮书由焦力群教授主编,联合17个省市的39家机构、81位医研产资领域专家共同编写。他表示,该白皮书从疾病本身出发,七大章节以缺血性脑血管疾病诊疗路径“诊断-治疗-康复”为主线,系统梳理每个诊疗阶段临床广泛使用的医疗创新器械,完整呈现缺血性脑血管疾病医疗器械产业创新变革全貌。

同时,为探索脑血管病人工智能诊疗产业协同创新机制,牵头整合产业链上下游企业、高校、科研院所、医院资源,CNIT与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联合清华大学自动化系-冯建江团队、北工大生命科学院-高斌团队、中国科学院计算技术研究所-陈益强团队、中科院深圳先进院生物医学中心-蔡云鹏团队和强联智创(北京)科技有限公司共同组建脑血管病智能诊疗创新中心。

在现场百余位嘉宾和线上各位创新同道的见证下,张鸿祺教授、冯建江教授、高斌教授和强联智创创始人、董事长秦岚共同启动脑血管病智能诊疗创新中心。

张鸿祺教授表示,创新中心在创建初期一定会遇到各种困难,比如,医院如何与企业、高校结合,如何共享和分配资源,这离不开临床医生、工程师和销售人员等各方主体的协同合作,互相配合,希望能够通过各位的共同努力,把创新想法真正转化出来,产生更多的创新成果。

冯建江教授表示,近年来人工智能技术发展迅猛,已经成为整个科学领域热门方向之一。在这样大的背景下,智能+医疗已上升为医工结合的新阶段,使得医学专家和人工智能专家发挥各自特长进行合作创新。他期待,创新中心可以让技术实现更快的迭代,变成可以应用临床的产品。

首期创新学院学员毕业

第二期学院和第二届创新大赛启动

在论坛上,CNIT秘书长张宁从CNIT的缘起、实践和未来三个方面汇报了CNIT过去一年的工作。他介绍,自成立以来,CNIT以“创新培训-创新大赛-创新研究-创新活动-创新转化”的创新赋能体系为核心,稳步推进一系列创新转化工作,成果显著,各项工作的行业参与度、关注度和认可度稳步上升。目前,CNIT已成功举办50余场创新培训课程和首届创新大赛,累计培养人才200余人,举办创新活动60余场,推进创新项目30余项,并深入调研行业创新发展形成10余份创新研究报告,正逐步建设神经医学创新转化生态体系。

未来,CNIT将在创新培训上迭代课程,升级机制;创新大赛上汇聚资源,形成创新要素闭环;创新研究上凝练理论,引领方向;创新活动上拓展区域,新增实地探访;创新项目上形成反馈机制,打造资源地图,全方位为神经医学领域创新转化赋能。

当天,CNIT首期创新学院学员迎来了毕业典礼。首期学员成功获得了由CNIT、中国医学创新联盟(CMIA)、中国国际神经科学研究所、海南博鳌医学创新研究院联合颁发的毕业证书。根据学员们的综合表现,CNIT分别评选出“最佳学员奖”、“最佳团队奖”、“最佳项目奖”以及“最佳表现奖”,并由张鸿祺教授和蔡艺灵教授为获奖学员/团队颁发了奖项。

随着首期创新学院学员的毕业,张鸿祺教授、蔡艺灵教授、李天晓教授、石忠松教授、李积伟副总经理、聂洪鑫老师共同启动了CNIT第二期创新学院和CNIT第二届神经医学创新大赛。

在“3+X+3”创新培训模式的基础上,第二期创新学院将进行全面体系化升级,多层次资源互动,系统化服务支撑,开展集中授课、线下高校/创新企业参访、项目评选及辅导等多种形式教学,并增设首期学员与新学员之间的互动,邀请往期优秀学员参与教学交流等活动,以传播创新理念,传承创新思想。CNIT第二届神经医学创新大赛也将升级整体赛制,面向全神经医学领域征集创新项目,汇聚医疗机构、高校院所、产业园区、投融资机构、医疗企业及媒体多方资源,为参赛项目提供一站式转化服务。

李积伟副总经理表示,中关村医疗器械园非常愿意在神经医学创新转化闭环中贡献力量,参与从0到1以及从1到n的过程,与CNIT一起帮助创新想法在实现的过程中少走弯路,提供完备的动物临床实验、专业的知识产权服务、标准化的生产厂房以及专业的政策申报团队等全链条的服务资源。

聂洪鑫老师表示,创新出能够造福于患者的优质产品,不仅需要资本的支持,也需要企业方的分甘共苦,更需要临床专家把临床想法付诸实践,希望可以借此机会更深入地参与到创新与转化工作中,把更多创新产品推向临床。

神经介入创新延展

三大创新分享开拓神介创新路

在创新分享环节,CNIT特别邀请斯图加特Klinikum医院神经放射科主任Hans Henkes教授、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生物与医学工程学院牛旭峰教授、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心内科副主任医师裴志强教授从国际创新、材料学创新应用和冠脉介入三大角度分享了创新体会和创新经验。

作为首次提出了“支架取栓术”的临床理念的Hans Henkes教授分享了血管疾病的新治疗策略,包括颈动脉夹层、基底动脉狭窄和脑血管痉挛等三种类型,并介绍和解读了针对每种类型的发病情况、治疗现状以及新治疗手段的具体方式、临床试验和治疗效果,为国内神经介入治疗提供了参考和方向。

牛旭峰教授从材料学视角详细阐述了生长因子控制释放系统在血管和神经介入治疗等领域的应用,同时介绍了生物医用材料在血管支架领域的研究和发展,以及可降解医用高分子材料在介入领域的应用。他认为,该领域未来重要的发展方向是具有自组装、自驱动、自响应等智能化特征的新一代生长因子递送系统。

血管疾病有共同的病理和生理特征,而器官特点有其自身的结构和功能,因此,心脏和神经同属血管领域既有共性又有个性。裴志强教授基于心血管领域的临床实践,系统介绍了泛血管疾病的介入治疗和创新实践,并从“心神合一”的角度论述康复、神经调控、血管介入机器人、可穿戴设备、AI等领域的未来发展方向。

本次分论坛分别由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神经外科医生、CNIT秘书长马永杰和CNIT秘书长张宁主持。

医学科技创新成果转化正逐渐成为医学事业发展的重要着力点。未来,CNIT将持续汇聚政府、企业、工程师、科学家和投资人等多方主体的创新智慧,加强相互之间的交流合作,促进更多创新想法转化落地,建设神经医学创新高质量发展新格局。


(瞭望新时代网)

编辑:齐航 责任编辑:星岚

来源:大众网

特别声明:本站转载或引用之图文若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与本站联系,本站将及时更正、删除。版权问题及网站合作, 请通过瞭望新时代邮箱联系:lwxsd@liaowanghn.com

推荐阅读 换一换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