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05-25
茅山道教音乐的历史
茅山道教音乐是道教上清派的音乐,距今已有1000多年历史。在它的形成发展过程中,吸收融合了自魏晋南北朝以来不同历史时期的传统民间音乐,堪称中国音乐史上的活化石。2014年,茅山道教音乐被列入第四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江苏句容茅山被誉为道教的“第一福地、第八洞天”,历史上高道辈出。东晋时,上清派第一代宗师魏华存于茅山亲授道经《上清经》;南朝时,第七代宗师陆修静创作了大量的茅山斋醮科仪音乐曲牌,第九代宗师陶弘景潜心茅山40余年,奠基了上清派斋醮科仪及音乐。隋唐时,茅山斋醮科仪音乐得到皇室所敬重的茅山道士王远知、潘师正、司马承祯等的竭力推崇而名声大振。到宋元两代,茅山斋醮科仪音乐倍受宫廷喜爱。在明代正统、嘉靖年间纂修的《茅山志》《茅山志后编》中,均有茅山“国醮”活动、经韵、乐队等情况的记载。
《卫灵咒》《啸咏朱陵府》《三茅真君诰》《三茅忏》等为茅山道教音乐的代表曲目。据《道藏》中的《三茅真君加封事典》所载,南宋淳祐九年(1249年)六月,“庆礼设醮仪”咏唱《卫灵咒》。可见此曲历史之长。
《茅山志》记载了茅山道士在做斋醮时的分工:唱念二十一名,知磬四名、正仪一名、表白四名、清道一名、宣读一名、训忏两名、引揖两名、手鼎两名、知钟一名、知鼓一名、侍职二名;内坛奏乐一十五名,云锣一名、笙四名、管二名、笛二名、札二名、板二名、鼓二名;外坛奏乐一十五名,云锣二名、笙三名、管二名、笛二名、札二名、板二名、鼓二名。从这些记载中可以看出历史上茅山道教音乐乐团的阵容和规模。元代文士褚环中在观看了茅山的斋醮科仪演习,聆听了茅山道教音乐之后,咏诵茅山仙乐仪仗,有“璚璈声里天灯近,知是三真谒帝回”“清吟未彻金钟奏,催上朝元午夜香”之句。
流传在茅山周边地区的江南民歌、地方戏音乐等民间音乐为茅山道教音乐注入了活力。历史上,从头年的农历腊月二十四到当年的农历三月十八是传统的茅山香期,周边的上海、苏州、无锡、常州、湖洲、杭州、镇江、丹徒等地的信徒从四面八方涌聚茅山,朝山进香、礼忏诵经。这些信众有自己的锣鼓队、歌舞队,他们在道观吹拉弹唱小曲、昆曲和民歌。茅山道教音乐因此受到影响,在音调和行腔上具有江南音乐典雅飘逸、清新明快的风格。茅山道教音乐里的《洒净咒》就模仿了江南民歌《茉莉花》的曲调。
茅山虽属苏南地区,但茅山道教音乐和邻近的常州、无锡、苏州的道教音乐又有不同:在调性上五调皆用,不偏爱羽调、角调;在行腔上高亢有力,注重大线条起伏,曲调小转弯及装饰音运用较少,加之唱词使用近南京官话的语音,曲调居刚。
茅山道教音乐包括器乐和声乐两部分。常用的吹奏乐器有竹笛、笙、箫、唢呐等,弹拔乐器有琵琶、阮、古筝、二胡、中胡、扬琴,打击乐器有手鼓、木鱼、大小翁钹、铙钹、汤锣、金钟等。演奏方式分“坐奏”和“行乐”。声乐为道教经韵,在茅山早朝、午表、送圣、忏悔等成套科仪中,经韵包括“赞”“颂”“偈”“诰”“咒”“符”等诸种形式。
茅山道教音乐的传承
今年60岁的何春生是茅山道教音乐的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传承人。1983年,何春生入茅山道院,学习斋醮科仪和音乐。何春生介绍,当时无论传授经忏、科仪还是工尺谱,师父们都是口口相传。
“我从小爱好音乐,11岁就会自制简易的竹笛和二胡,自吹自拉,自娱自乐。最初是听《三茅经》《三茅表》喜欢上茅山道教音乐的。”何春生还记得上世纪80年代初刚到茅山时,那里还没电、没水、没公路,条件非常艰苦,有些乐器零件也需要自己动手制作。“那时候唢呐的哨子都是用芦苇做的,我们自己把芦苇割下来,用细铜丝把做好的芦苇哨子绕紧。等到吹的时候用水浸泡一下,让它软下来,不然它会开裂,音色很难吹出来。”
1987年6月,茅山道院举办第一期道教经忏音乐培训班,道长们从背诵《三茅经》到学习工尺谱,一点一句,一板一眼。在培训班的学习中,何春生开始有意识地研究斋醮科仪中的每一个动作及其所蕴含的意义,努力找到斋醮科仪与音乐之间的关联,以求更好地表现斋醮科仪音乐的魅力。
几年后,何春生能够以长笛子、二胡和笙的演奏,准确表达茅山斋醮科仪音乐的内涵。
1992年,在何春生的倡导下,茅山道院成立了经乐团。此前,茅山道教音乐的传承主要使用古谱,但新一代的道长们一改过去的传统,接受了简谱和五线谱。“这样容易看懂听懂,学起来也快,而且便于曲牌的收集和整理。与时俱进才能更好地传承与发展。”何春生说。
茅山道院多次举办道教音乐培训班,聘请南京艺术学院的老师和苏州玄妙观的老道长授课。1994年,何春生和经乐团另外5名道长赴武汉音乐学院学习,期望经乐团更专业化发展。
平时,风雨无阻,经乐团每周要进行三至四次集体排练。何春生说:“业精于勤荒于嬉。我们还在不断培养年轻的经乐团成员。”茅山香期期间,经乐团的团员7人一组被分派到茅山的九霄万福宫、元府万宁宫、崇禧万寿宫和德祐观等宫观进行斋醮科仪音乐演奏。
2008年以来,经乐团多次应邀赴香港、澳门、台湾等地和新加坡、马来西亚等国家参加道教文化交流和道教音乐节的表演。然而,在出演过程中,团员们发现,一些专业的斋醮科仪音乐难以得到听众的热烈反应。“随后我们对一些曲牌进行改编和润色,让其更具有欣赏性。”何春生说。
2008年开始,何春生积极组织开展茅山道教音乐的非遗申报工作。在2009年举行的第九届中国道教音乐汇演上,经乐团演奏的《喜客泉》获得了听众热烈的掌声。2014年,茅山道教音乐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此后,茅山道院围绕茅山道教音乐的传承与发展进行了资料收集、田野调查以及场所建设。目前,经乐团已经整理出160多首曲目,结集出版了《茅山道乐研究》和《中国茅山道教音乐》。
2016年,茅山道教音乐研究院成立,旨在加强道乐研究和培养演奏人才,推动茅山道教音乐的保护与传承,展示茅山丰硕的道教文化成果。
2017年首届茅山道教文化音乐节上,经乐团表演的非遗曲目《卫灵咒》《茅山颂》《道情》等让观众感受到了道教音乐“大音希声”的魅力。一位观众说:“最美的音乐不仅要用耳朵去听,更要用心灵去感悟。”
近年来,经乐团多次走出道观,走进社区,走入校园。“要让经乐团的音乐雅俗共赏,再好听的音乐离开受众也是无水之鱼。”何春生认为,道教音乐必须从殿堂走向社会,不能局限于斋醮科仪音乐范畴,要作为一种高雅艺术提供给社会大众。这是传承和发展茅山道教音乐最好的方法。
(瞭望新时代网)
特别声明:本站转载或引用之图文若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与本站联系,本站将及时更正、删除。版权问题及网站合作, 请通过瞭望新时代邮箱联系:lwxsd@liaowangh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