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03-07
在今年的计划报告和预算报告中,促进区域协调发展成为高频词,比如专项转移支付中加大对区域协调发展的支出、区域政策要增强发展的平衡性协调性、坚持实施区域重大战略和区域协调发展战略等,将有力推动共同富裕进程向前迈出一大步。
城乡区域发展不平衡是广东高质量发展的最大短板。在奋进新征程中,广东如何结合省情实际缩小区域发展差距、加快推动区域协调发展?带着这些问题,南方日报记者对话在京参会的广东代表委员及相关区域经济研究专家。
全国人大代表、韶关市工商联主席、广东东阳光科技控股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张红伟:
发挥不同区域的资源禀赋优势
南方日报:在你看来,如何破解广东区域发展不平衡问题?
张红伟:一花独放不是春,万紫千红春满园。珠三角与粤东粤西粤北的自然资源禀赋各具优势,经济社会发展各具特色,具有很大的协作发展空间。
广东应该发挥不同区域的资源禀赋优势,例如韶关有生态、旅游等资源优势,可以通过产业分工布局,在装备制造产业、医疗健康产业、康养旅游产业等领域有所作为。
揭阳、湛江、茂名等沿海经济带东西两翼城市,在发展重化工、钢铁等产业方面独具优势;北部生态发展区可以培育新兴主导产业,例如围绕碳达峰碳中和,韶关、河源、梅州等地可以考虑培育新能源产业,形成新的增长点。
广东近几年提出加快构建“一核一带一区”区域发展格局,就是一种对区域协调发展的新探索,各展所长,以更平衡更协调的区域发展推动共同富裕。
南方日报:对于广东高质量构建“一核一带一区”区域发展格局有什么建议?
张红伟:建议从加强交通基础设施互联互通的角度出发,推动区域深度联动。珠三角连接粤东粤西粤北的骨干交通网已经搭建起来,接下来要持续织密路网。
破解区域发展的不平衡不协调,也要加大人才、资金等方面的帮扶力度。相比珠三角,粤北地区产业项目偏少,获得的金融帮扶比较有限。建议加大政府贴息力度,推动金融机构保持一定资金比例专项用于粤东粤西粤北等区域。
同时,推动教育、医疗、文化、体育等公共服务资源均衡配置,出台税收优惠、社保减免和创业帮扶等政策,吸引更多年轻人返乡,推动更多产业留在当地。
南方日报:计划报告和预算报告都提到要支持革命老区加快振兴发展,这对广东增强区域发展平衡性协调性有怎样的启示?
张红伟:支持苏区老区的振兴发展,也是实现共同富裕的必然要求。目前广东有梅州大埔等11个苏区县,我建议,将这些县区列入中央国家财政支持及中央国家机关及有关单位对口支援范围,进一步加快推动苏区老区振兴。
除了红色资源,广东也要打好绿色资源这张牌。例如,老工业城市韶关,除了做好“融湾”发展、推进落实对口帮扶外,更要聚焦信息化、智能化、绿色化发展。
最近,粤港澳大湾区启动建设全国一体化算力网络国家枢纽节点,规划设立韶关数据中心集群,建议韶关要以此为契机加快培育大数据产业和数字经济。此外还要大力发展新能源产业,抢占碳交易市场先机。
全国政协委员、深圳市政协副主席吴以环:
区域产业合作要有“一揽子”政策支持
南方日报:政府工作报告提出,促进东、中、西和东北地区协调发展,支持产业梯度转移和区域合作。对广东而言,如何推进区域产业合作?
吴以环:产业合作是推动区域协调发展的重要抓手,但是,区域间基础设施不完善、存在行政壁垒等多方面因素,制约着跨区域产业合作走向深入。
我认为,要聚焦产业合作关键环节,出台“一揽子”政策,在科技成果转化、促进人才流动、加强协同创新和开放共享等方面形成精准化、差别化、组合型的政策支持。
同时,加强城市群产业发展规划的统筹协作,从城市群整体发展战略部署出发,对区域内城市产业发展进行统一规划编制,实现区域内各城市产业发展规划相互衔接、优势互补,充分发挥核心城市的带动作用和区域整体的协同作用。
南方日报:除产业合作外,还应在哪些方面重点发力?
吴以环:助力区域协调发展,加强金融服务支持也十分重要。应进一步加大对欠发达区域的信贷投放力度和精度,围绕共同富裕重点领域不断完善专项信贷投放机制,确保专项信贷投放增速不低于信贷投放平均增速。
同时,提升金融创新水平,更好服务支持欠发达地区发展。鼓励金融机构拓宽面向欠发达地区的金融业务,同时为商业性金融机构服务欠发达地区提供税收、监管等方面的政策支持。
此外,还应加快完善面向重点领域的金融服务体系。比如,将针对共同富裕重点领域的金融服务嵌入考核评价;建立专业审查团队,提高审批效率;将重点领域投放要求嵌入调查、审查、审批、用信、贷后等环节;加强专项信贷规模支持,优先满足重点领域融资需求。
南方日报:计划报告提出,深化投融资体制机制改革,鼓励和引导民间资本参与市政、交通、水利、生态环境、社会事业等补短板项目建设。对此有何看法?
吴以环:要想富,先修路。之前,我在全国多地及广东省内调研发现,欠发达地区往往由于财力资源有限,难以长期支持交通运输建设,容易导致建设施工中断,或各地之间交通建设方案难以达成合作共识,阻碍了工程的推进。
我认为,应加快建立健全交通建设区域合作机制。在多方合作协商过程中,各地可根据经济发展水平、财政能力和资源禀赋实际,实行差异化分担制度,通过合理划分财政事权与支出责任,协调好财力、人力、物力资源供给和使用规则,切实解决好“谁来建设”和“如何建设”的问题。
同时,要优化交通运输领域的投融资体制机制,通过引入社会资本,实行政府主导的债务融资模式,以财政税收、专项基金、国债资金、商业贷款等多渠道的融资来破解欠发达地区的融资难题。
广东省委党校原副校长、教授陈鸿宇:
推动产业挂“链”经济融“圈”
南方日报:如何看待广东在推动区域协调发展上的进展?
陈鸿宇:随着基础设施建设全面铺开,公共服务均等化水平提升,广东区域协调发展的短板正在加快补齐,这也意味着“十四五”时期将是广东推动区域协调发展的关键时期。
精准打好广东区域协调发展的“攻坚战”,建议增强沿海经济带东西两翼和北部生态发展区的内生动力,把长远目标与短期目标结合起来,把“输血”和“造血”结合起来,实现产业挂“链”、经济融“圈”。
产业挂“链”,是指推动实现粤东粤西粤北与珠三角、粤港澳大湾区的产业协同。这不仅包括产业链上下游各环节的紧密协作,还要对产业关键产品的生命周期进行分析,围绕处于发展上升期、市场潜力巨大的重要产品,推动供应链、产业链、价值链、创新链的跨区域协同。
经济融“圈”,是指突破单个城市的范畴谋划经济发展。此前各地的产业布局和招商政策往往是按照行政区划分别推进。近年来,广东推动建设20个战略性产业集群,构建“一群五圈”,就是要推动各地的产业链和要素资源打破行政区划的藩篱,真正实现都市圈、城市群的融合发展。
南方日报:近年来,广东“量身定制”支持政策,推动珠海、汕头、湛江等地发展。这些城市应如何借助政策优势加快发展,实现对周边区域的辐射带动?
陈鸿宇:区域发展具有显著周期性,包括投资周期、技术周期、宏观经济周期、人口和就业周期等。比如从技术周期看,如果将珠三角的落后产能转移到粤东粤西粤北,由于相关产业技术已经进入发展后期,产品竞争力会不断降低,对转移目的地的经济拉动作用往往只能保持数年时间,难以保持长期稳健发展。
相反,逆周期操作就是将珠三角仍处于快速发展期的产业链,尽快延伸到粤东粤西粤北,特别是率先延伸到汕头、湛江等城市,充分发挥这些城市在产业基础、硬件设施等方面的优势,也给其辐射带动周边区域提供资源和动力。在这个过程中,关键是相关城市要加快转变发展观念,充分认识到双向助力的重要作用,认识到只有融入都市圈和城市群才能实现比较优势的最大化。
南方日报:去年,广东明确5年再新增安排210亿元,专门用于老区苏区人民群众“喝好水、走好路、读好书”等5项实事。广东应如何更好支持老区苏区发展?
陈鸿宇:广东的老区苏区面积广大、人口众多,因地制宜确定各地的发展方向和发展方式尤为重要。从全省层面看,应加快推动老区苏区在三个层面的发展。
一是增进“民生福祉”,比如210亿元新增投入,要花在刀刃上,扎扎实实提升公共服务水平,提升老百姓的生活质量。二是增强“造血能力”,在重点地区引入建设重点项目、搭建重点平台,挖掘和激活发展潜力。三是赋予“开放平台”,要实现高质量发展,老区苏区必须加大开放力度。只有开放,才能融入更广大的区域发展空间,获得更多机遇。
(瞭新社)
特别声明:本站转载或引用之图文若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与本站联系,本站将及时更正、删除。版权问题及网站合作, 请通过瞭望新时代邮箱联系:lwxsd@liaowangh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