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文化>宗教>正文

【观点】“书写性”是中国画的至高境界

2021-04-22

中国书法特别是草书更讲究造型结体的优美,字体造型结体的律动感,也只有优美灵动的书写线条才能体现出来。中国画是线形的艺术,其线条特别是写意水墨画的线条必须有深厚的书法功底作基础,否则其线条只能是“……若气韵不周,实际形似,笔力未通,空善赋彩,谓非妙也”。从历代画论史中可以看到历代绘画高手莫不善书。现代中国画大家的学习过程或先习书后习画,或书画同习之。所以,当代有些理论家提出,衡量一个中国画画家作品的高低,看题字便可一辨优劣。张彦远在《历代名画记·论画六法》篇中直言,“工画者多善书”,强调画家必须善书法。张彦远的画论恰恰道出了当今中国画家的通病,有些画者不懂笔法,也没有下工夫去研悟笔法,只是满纸恶墨式脏色满涂,或美其名曰创新,这些现象不能不令我们深思。

中国绘画从唐代中期开始以水墨画逐渐取代金碧富贵的青绿画风。唐玄宗天宝十四年(755年)安史之乱爆发,使得唐王朝迅速地由繁盛转入衰落,在文化意识层次上首要的变化便是参与人员身份上的改变。唐中期,李白、吴道子由布衣寒士逐渐成为一个时代的文化领袖,甚至影响到贵族出身的文人。随着庶族文化的大量进入社会文化主流,则必然会冲击原先以贵族气为风范的青绿画风。而这些带着寒野之气的文人,用他们生活化的真实质朴与抒情,创造出了一批完全不同于青绿山水金碧辉煌的审美风范,刺激了水墨山水对青绿山水画的变革,并逐渐取而代之,成为新生的主流画风。从《唐朝名画录》等史料来看,吴道子“墨踪为之”的画法是极为简略的写意水墨画。苏东坡曾亲眼看到吴道子的画并评论:“道子实雄放,浩如海波翻,当其下手风雨快,笔所未到气已吞。”张彦远《历代名画记》中论吴道子用笔“离、披、点、画,时见缺落”等等。吴道子曾向当时著名人物张旭等学习书法,我们从他的人物线条中看到了中国写意画的书写性本源。

王维是集李思训、吴道子技法由以青绿为主流向以水墨为主流过渡的重要代表性画家,水墨山水虽是王维的主要成就,但却还未完成胶离“勾斫”的阶段。受安史之乱的影响,早年书画的刚猛之气已完全被以清淡为宗的自然咏唱所取代,与此相通的绘画线条也全是柔性的。但由于受到吴道子用笔刚健之气的熏陶,他的线条又不会像顾恺之式的“春蚕吐丝”般柔弱,并且也不会像李思训一样细匀而清刚,应当说王维的线条是一种曲折自然,变化随意而漫不经心式的,既不像飘风吹带,也不似钢丝直折。王维的山水画也用“破墨法”,但还没有完全成熟。能够代表水墨写意画的影响,不但是“水墨渲染”的一路画风,更重要的是劲爽而非刚性的线条。后经董源的继承发展,经过北宋文人画的形成从而备受推崇,到了元明清终于成为了一股浩大的势力。

水墨写意画开创者吴道子善书,继承和发展水墨写意画的王维不仅是文学家、诗人、画家,更是大书法家,苏东坡等一帮文人皆善书道,元四家、明四家及董其昌以至晚清正统派“四王”及在野派“四僧”等等莫不是书法高手。特别是生宣纸的发明,其入墨的渗透性、生涩性也极适应于“书写性”线条入画。

由上可见,水墨写意画的“书写性”一直占据着重要的位置,并成了评品写意画标准的审美法则。

由于历史原因,“书写性”水墨写意画一直是靠山水画来传承着,虽然也有五代石恪、宋代梁楷、明代吴伟等人致力于水墨写意画,终不能使书写性在写意画中得到完全发挥,但以“书写性”线条入画的审美标准已得到根深蒂固的确立。到晚清,吴昌硕、闵真、黄慎和任伯年,更在其国画作品中将“书写性”发挥到了极致。

中国画是使用锥形的毛笔来绘制的,毛笔在中国已具有悠久的历史,并非常适宜于中国画的线条表现,用笔须靠手指的操作,操作必须得当,所以作画首先讲究执笔。又因“书画同源”,所以作书作画的执笔方法也是相通。水墨写意画中的笔法,例如,中锋、侧锋、藏锋等,以及古代画家总结出的人物画衣纹的十八描(高古游丝描、琴弦描、铁线描等),皆是在书法的笔法中演变而来的。所以学画先学书,书法基础不好,传统根基不牢,其画格不会高。

“意在笔先,胸有成竹,而后下笔,则疾而有势。增不得一笔,亦少不得一笔,笔笔是笔,无一率笔;笔笔非笔,俱极自然……盖绘事起于形象,又书画同源之理也。”邹清一桂《小山画谱》已对书写性水墨写意的用笔说的再明白不过。陈传席在点评黄宾虹时说:“正因为黄的书法功力深厚,所以他作画都是用笔写出,绝无大片墨,更不会像扬州八怪或者浙派画家那样,用大墨团涂抹,他全部用线条写出,即使远处的山峰,也是用笔写出。中国画是线的艺术,有线才有深奥的变化,线积成的面才有较深的内涵。”

还因为传统“书写性”线条表现现代中国画有一定的难度,则正给我们提供了新的研究课题。这方面成功的范例摆在我们的面前,如:黄胃、方增先等。书写性要求以书法用笔直抒胸臆,以有意味的书写性线长状物之形,这里对以线塑造物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一笔下去不可复笔,靠线条的疏密、轻重、缓急等达到画面虚实相生的艺术效果。

综上所述,必须从重视书法基础抓起,加强综合基本工的修炼,以“书写性”为中国画审美的最高境界。在研究绘画的同时,研究书法,保持民族文化的精华,顺应时代的发展,创作出与时俱进的时代性作品。


瞭望新时代网

编辑:晓萍    责任编辑:佳佳

来源:李清华

特别声明:本站转载或引用之图文若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 与本站联系,本站将及时更正、删除。版权问题及网站合作, 请通过瞭望新时代邮箱联系:lwxsd@liaowanghn.com

返回列表

推荐阅读 换一换

友情链接

国家工信部备案 粤ICP备19140089号

瞭望新时代网版权所有, 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