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文化>宗教>正文

福建:积极探索、稳妥推进民间信仰创新管理

2021-03-10

民间信仰是以多种神祇为崇拜对象,以祈福禳灾为主要目的,与民俗活动紧密结合,在民间自发流传的非制度化信仰现象。福建省民间信仰活动场所门类繁多、历史悠久、影响广泛,与海外华人华侨社会、港澳台地区渊源深远,又与佛教、道教及民俗活动交融,形成一种复杂的历史文化现象。做好民间信仰管理工作,在团结广大信众、促进社会和谐稳定、弘扬优秀传统文化、促进祖国统一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

第12届海峡两岸(厦门海沧)保生慈济文化节活动现场。郭华伟摄

福建省历来重视民间信仰管理工作。早在2005年,福建省民族与宗教事务厅便设置了民间信仰工作处,担负起“研究和实施民间信仰活动场所管理办法”的职能。

2016年12月5日,全国民间信仰工作座谈会在福建泉州召开。国家宗教事务局局长王作安对福建省民间信仰工作给予充分肯定,他指出:“这几年福建承办的‘海峡论坛·两岸民间宫庙叙缘交流会’、湄洲妈祖文化节、海峡两岸保生慈济文化节等活动,增进了海内外同胞情谊,尤其是增进了‘两岸一家亲’的情感,产生了积极效应。”

打造两岸交流平台

今年3月,福建省民宗厅通报了2018年全省民族宗教工作十件大事评选结果,其中,“第10届海峡论坛·两岸宫庙叙缘交流会在台湾举办”榜上有名。

这一始于7年前的主题活动,自2012年、2015年在厦门举办,2014年在福清举办后,于2018年在台湾举行,300多家台湾宫庙参与交流活动。国民党副主席曾永权表示,台湾有宫观两万多所,安奉主神200多尊,大多从大陆传来。20多间台湾宫庙的负责人也先后发言表示,台湾的神明来自大陆,两岸同根同源一家亲,要将交流联谊活动延续下去。

“海峡论坛·两岸民间宫庙叙缘交流会”是一项接地气、聚人气的交流联谊活动。两岸民间宫庙叙缘交流会实实在在扎根基层、面向民众,是一项地地道道、具有规模效应的两岸民间交流活动。

“福建的民间信仰和台湾关系密切,两岸民间信仰文化的交流一年比一年密切,将对两岸和平统一起到重要作用。”80多岁的吴幼雄老人退休前为泉州师范学院历史系教授,2011年6月参加了台湾高雄市第一届关帝文化节,与河南、山西的关帝庙代表共同前往交流。此次文化节的亮点之一,是以宗教嘉年华的形式展示近30部以《三国演义》为主题的花车,有桃园三结义、过五关斩六将、夜读春秋、二嫂过关等,每一部花车都可以读到一个《三国演义》的故事。

“福建的民间信仰体系非常庞杂,神灵众多,有动物的、植物的、神仙的,也有历史人物的,如郑成功、陈靖姑、妈祖、保生大帝、关帝。台湾最早的关帝庙——开基武庙,就是从泉州传过去的。”吴幼雄说。

4月22日,在一片热闹的锣鼓声中,第12届海峡两岸(厦门海沧)保生慈济文化旅游节拉开帷幕,来自两岸及东南亚近2000名海内外嘉宾欢聚一堂,共祭保生大帝,弘扬慈济精神。“海沧作为保生大帝信仰的两大发祥地之一,充分发挥青礁慈济祖宫的载体作用,”厦门海沧区民宗局局长周生虎介绍,自2006年以来,以“健康·慈济·和谐”为宗旨的海峡两岸保生慈济文化旅游节已成功举办11届,共吸引超过5万人次台湾同胞参与,成为两岸交流的一张名片,是两岸中华儿女凝聚亲情、深化认同、守望相助的重要文化资源。

福建省民宗厅三处处长郭华伟向记者介绍了保生大帝神像第一次巡游台湾的情形。“2010年,100多位护驾团成员从厦门出发,历时15天,护送保生大帝神像从台北巡游到台南。”起初规定每个城市巡游6公里,后来由于信众人数较多,巡游距离延长到8公里。半个月下来,护驾团成员体力消耗很大。“每到一个城市,巡游队伍都受到市民的夹道欢迎,可见巡游活动的影响力和规模。”郭华伟说。

今年是“妈祖信俗”成功申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10周年,也是台湾渔船直航湄洲朝拜妈祖30周年。6月8日,在“第11届海峡论坛·妈祖文化活动周”开幕之际,由台湾渔船1989年直航湄洲的发起人率领的38家台湾宫庙代表及历次直航湄洲的宫庙代表200余人,相约来到莆田湄洲谒祖进香,并护送当年从湄洲祖庙恭请的5尊妈祖像回銮,举行祭拜仪式,纪念“直航湄洲”这一历史壮举。湄洲妈祖祖庙董事长林金赞说,直航活动推动了两岸“小三通”“大三通”等政策的实现,促进了两岸各领域的交流,彰显了海峡两岸同根同源的文化血脉。

6月11日,“第11届海峡论坛·纪念郑成功诞辰395周年”系列活动在南安举行。“郑成功文化和精神本身就是福建闽商的精神,爱国御侮、乐善好施、回馈乡梓,他所传下来的儒家文化和思想,刚好符合南安出外人的拼搏精神、合群团结”,台南市南安商会秘书长周芷茹说。活动期间,国台办为郑成功故里授“海峡两岸交流基地”牌匾,福建省民宗厅为郑成功庙授“福建省民间信仰活动场所联系点”牌匾。

作为民间信仰探索管理的一部分,通过承办一系列民间信仰交流活动的方式正不断拓宽着两岸人民的叙缘交流平台。

普查试点、登记备案,积累宝贵经验

推进民间信仰活动场所联系备案登记管理和民间信仰管理试点工作,是探索加强民间信仰管理的重要举措。福建省民宗厅从2016年开始,针对民间信仰活动场所的数量分布、历史年代、建筑规模、影响范围、管理方式、文物保护、供奉的主要神祇名称、对港澳台和对外交往等情况开展全面普查工作。同时,将泉州、宁德列为全省民间信仰管理的试点地区,为探索“以点带面、典型示范”的管理思路积累了经验。

今年6月,福建省民宗厅下发《关于深入开展民间信仰活动场所联系点、备案登记管理和民间信仰管理试点工作的通知》,部署开展民间信仰活动场所普査、联系点和登记备案管理、民间信仰管理试点等专项工作。目前,省级已确定民间信仰活动场所联系点224处,备案登记民间信仰活动场所145处。

《通知》强调注重分类管理,对规模较大、影响范围较广的场所,先进行联系点管理,再开展备案登记管理;对规模较小、影响范围有限的小微场所,按照民俗对待,纳入社会管理综合治理;对佛教、道教特征明显的场所,可以依法登记为佛教或道教活动场所,依照《宗教事务条例》进行管理。

《通知》要求选择一些具有代表性的地方进行管理试点,并着手总结经验做法、开展普及推广工作。要加强督促指导,从建立工作机构、健全工作网络、抓好制度规范等方面跟踪试点进程,推动工作落实。特別是要围绕如何做好分级分类管理,如何管理场所人员、财务、活动,如何形成高效工作机制,如何维护民间信仰合法权益等方面,形成可推广、可复制的工作经验。“后续的调研和督查工作将于8月开启。”郭华伟说。

赋予民间信仰新的时代内涵

2018年11月9日晚,漳州电视台一套新闻栏目播报了《漳州市“优美民间信仰活动场所”创建活动作为助推移风易俗工作落实“六大行动”之一》的新闻。

漳州市民间信仰活动场所大部分始建于明清时期,历史悠久,且多数分布在乡村,每个村少则1座、多则7座至8座。2014年起,漳州市民宗局在全市开展“优美民间信仰活动场所”创建活动,把民间信仰活动场所建设与“富美乡村”建设融为一体,共同规划、同步建设,推动全市民间信仰活动场所建设水平整体提升。目前,已被授牌“优美民间信仰活动场所”的有62座,授牌率达12%。

“我们把创建标准分为组织领导、内部建设、外部建设3个部分。”漳州市民宗局民间信仰科科长林玉鹏说,创建标准包括场所有无成立创建活动领导小组及分工,有无挖掘宫庙历史资料和制作简介,消防器材配置是否达标且及时更换,道路硬化率是否达到95%以上,卫生保洁有无建立长效机制等等。每年11月,由漳州市、县民宗局联合对场所进行考评打分。

5年来,漳州市民宗局通过挖掘编发《漳州市民间信仰与当代社会价值论文集》《漳州妈祖文化》《漳州关帝文化》《开漳圣王宫庙集》等在社会上宣传,把民间信仰真、善、美的故事编成芗剧,在场所节庆时演出。

漳州市民宗局还把建设集朝拜、休闲、健身、文体为一体的民间信仰活动场所作为生态文明建设的一部分,赋予民间信仰新的时代内涵。2018年,漳州市民间信仰活动场所投入生态文明建设等公益事业的资金达2700多万元。同时,把建立健全安全制度、预案,配全安全设施作为基本要求;把文明敬香和管理制度及财务上墙公示纳入创建范畴,确保场所安全、和顺。

瞭望新时代网(《瞭望中国》综合网)


编辑:晓萍    责任编辑:安琪

来源:中国民族报

特别声明:本站转载或引用之图文若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 与本站联系,本站将及时更正、删除。版权问题及网站合作, 请通过瞭望新时代邮箱联系:lwxsd@liaowanghn.com

返回列表

推荐阅读 换一换

友情链接

国家工信部备案 粤ICP备19140089号

瞭望新时代网版权所有, 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使用